书城社会科学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19700000000030

第30章 “至关重要的新闻”——从2007广州“两会”报道框架看政治媒体化(2)

研究方案

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讨我国媒体在政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媒体与政治的关系趋向“政治媒体化”。媒介框架理论既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基础。因此,笔者首先对媒介框架理论作一简要概述。

成为媒介框架理论基础概念的“框架”一词来源于著名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在1974年的《框架分析》一书。他这样为框架定义:“左右我们对事务,至少是社会事务的主观认识的组织原则。”[Goffman,E.Frame Analysis.1974,pp.10~11.]转引自张宁:《日本媒体上的中国: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0页。]几年后,传播学家塔奇曼(Tuchman)参考高夫曼的概念,首次将“框架”一词用于大众传播学领域。她的理论主要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探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类型化问题,因此又被称作“新闻框架”。媒介框架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媒介框架”(media frame)的概念首先由吉特林(Gitlin)提出,他认为,“媒介框架是有关认识、解释、提示,或者有关选择、强调、排除的持续的样式。”媒介框架理论的要点是,媒介的报道中一般都含有某个特定的认识框架,媒体用这个认识框架选择、定义、评论各种信息,受众在接收媒体报道的同时,也接收了报道中的框架,并按媒介框架形成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张宁:《日本媒体上的中国: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吉林人民出版社,第6页。]与议程设置理论不同的是,媒介框架理论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被媒体报道重视的议题,还包括非重点议题以及被媒体忽视的议题。这也就是媒介框架理论与属性型议程设置理论的不同之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舍费尔(Scheufele)对媒介框架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他将媒介框架的效果研究分为四部分,即:(1)框架构成研究(frame building);(2)框架设置研究(frame setting);(3)受众个人层次的框架效果(individual-level effects of framing);(4)媒介工作者层次的框架效果(journalists as audience)。[Scheufele,D.A,1999,“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转引自张宁:《日本媒体上的中国: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吉林人民出版社,第9页。]本文在框架设置的层次针对媒体在报道中采用的报道框架的类型和内容进行研究。

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下本文研究的方案设计:

“两会”在中国政治上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并选举新一届人大、政协以及政府领导人职位,与西方的政治选举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两会”报道自然与西方的政治选举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借鉴Rhee运用媒介框架理论研究有关政治选举的媒体报道[Rhee指出在有关选举的报道中含有两种媒介框架:战略框架(strategy frame)和议题框架(issue frame)。战略框架是指媒体从政治选举中候补者的选举战略、选举活动的效果和个人利益角度出发的报道,重点在于选举的成败;议题框架则是指为受众提供有关选举的公共政策、社会问题和对策的报道,重点在于提供选举信息。在中国媒体对“两会”的报道中,议题框架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本研究主题的特殊性,设计一套适合自身研究的媒介框架抽出手法。

1.作为分析对象的报纸

本研究选择广州三大报业集团旗下的主流纸媒《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作为取样对象,分析时从具体版面(如《广州日报》标有“2007广州‘两会’专题报道”的版面)上找出相关议题的新闻,进行样本分析。样本总数分别为:《广州日报》115篇;《南方日报》103篇;《羊城晚报》165篇。

2.取样时期

2007年“两会”召开期间(2007年1月20号至2007年1月30号),同时根据各报纸的报道时间作相应调整。

3.计样方法

(1)统计“两会”报道新闻

先从各个报纸的相关版面选择有关“两会”的报道新闻,一条新闻标题代表一条新闻。

(2)确定议题

从新闻标题中抽出带有方向性的议题,如对《广州日报》的《新兴辖区公交盼改善》和《农民最盼公交车日日能入村——本报记者分赴广州东南西北中采访倾听百姓对‘两会’希望》的“两会”报道抽出议题,即为“抱怨公交普及范围问题”。

4.报道框架的抽出

由多个议题集合而成的观点框架即为报道框架。根据上面抽出的议题进行分类、归纳,这样可以将分散的议题按照逻辑关系集合为特定的报道框架。

参照Rhee进行的政治选举报道框架研究,将广州“两会”报道按照下面两个基准进行分类:

(1)与“两会”会议议程及选举事项有关的议题集合

这个集合包含对“两会”会议安排、参会情况、会议决议、候选人介绍等方面的议题。媒体主要起到公之于众的作用,不加以叙述说明。

(2)关于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对策的议题集合

“两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即是让广大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议案、提案提出。由于这些议案、提案往往是关系民生的话题,因此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往往给予大量篇幅跟踪报道。

将上述两个议题集合再作内容方向性的分类。在这里预备了18种参考框架,这18种参考框架都是从历年“两会”报道(包括全国和地方的“两会”报道)中提炼出来的,可以看成是“两会”报道的基本框架,作为报道框架抽出的参考框架。

①经济发展框架

②反腐倡廉框架

③教育框架

④就业框架

⑤医疗框架

⑥住房房产框架

⑦安全框架

⑧社保框架

⑨治安框架

⑩交通框架

[11]环保框架

[12]文化框架

[13]城市发展框架

[14]弱势群体框架

[15]农民框架

[16]立法框架

[17]会议议程框架

[18]选举框架

其中,前16种框架属于第二类议题集合,而后2种属于第一类议题集合。当然,除了这18种框架之外,自然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框架,在分析时归入“其他框架”。

最后,将确定的议题参考这18种框架归类,确定各自所属的框架。

5.统计框架使用频度

将三大报纸在各个框架上的使用量进行统计,并汇总整体框架使用量,得出框架使用率。

研究结果

通过对《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有关2007年“两会”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三大报的基本报道框架的使用情况,下面对三大报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汇总得出总体报道框架使用情况。

一、《广州日报》有关2007年“两会”的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框架使用量,框架使用率

会议议程框架,15、13.0%

选举框架,14、12.2%

教育框架:7、6.1%

城市发展框架:9、7.8%

经济框架:6、5.2%

交通框架:18、15.7%

反腐倡廉框架:4、3.5%

住房房产框架:6、5.2%

医疗框架:3、2.6%

弱势群体框架:6、5.2%

文化框架:3、2.6%

治安框架:5、4.3%

环保框架:4、3.5%

安全框架:2、1.7%

社保框架:7、6.1%

立法框架:3、2.6%

其他框架:4、3.5%

(由于同一新闻中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报道框架,因此报道框架使用率的数量合计可能超过100%)

通过以上的框架分析可以得出:《广州日报》在2007年“两会”报道中,关于会议议程、选举事项和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的两类报道中,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会议议程和选举事项的报道框架基本上呈现平衡态势;而对于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对策的报道框架使用率上则相差甚远。

在关于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对策的报道框架使用频度上,交通框架的使用率(15.7%)占压倒性优势;其次是城市发展框架(7.8%)位居第二;教育框架和社保框架以6.1%位居第三;使用最少的四种报道框架分别是:安全框架(1.6%),医疗框架、文化框架和立法框架(皆为2.6%);框架使用率介于中间的分别是:经济框架、住房房产框架、弱势群体框架(皆为5.2%),治安框架(4.3%),反腐倡廉框架、环保框架、其他框架(皆为3.5%)。

二、《南方日报》有关2007年“两会”的报道框架

以下将省略研究过程,直接给出研究结果,研究过程参照《广州日报》报道框架的研究。

报道框架:框架使用量、框架使用率

会议议程框架:9、8.7%

选举框架:11、10.7%

教育框架:6、5.8%

城市发展框架:8、7.8%

经济框架:3、2.9%

交通框架:18、17.5%

反腐倡廉框架:3、2.9%

住房房产框架:10、9.7%

医疗框架:4、3.9%

弱势群体框架:5、4.9%

文化框架:1、1.0%

治安框架:5、4.9%

环保框架:11、10.7%

安全框架:5、4.9%

社保框架:3、2.9%

农民框架:4、3.9%

立法框架:4、3.9%

其他框架:3、2.9%

《南方日报》作为省委党报,对广州市范围的“两会”的报道不及《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而将报道重点集中在对广东省范围的“两会”的报道上,因此抽取的样本数少于《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

根据上述统计的数据显示,选举框架稍多于会议议程框架,但仍未打破平衡态势;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对策的报道框架使用率仍不平衡。

在关于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对策的报道框架使用频度上,位列第一的仍是交通框架(17.5%);其次是环保框架(10.7%);住房房产框架以9.7%名列第三;框架使用率最少的是:文化框架(1.0%),经济框架、反腐倡廉框架、社保框架和其他框架(皆为2.9%);介于中间的分别是:城市发展框架(7.8%),教育框架(5.8%),弱势群体框架、治安框架、安全框架(皆为4.9%),医疗框架、农民框架、立法框架(皆为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