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19700400000031

第31章 语言传播中人文精神的传承(5)

私语化、私欲化。私语本为个人感受、个人境遇、个人经历、个人心理、个人欲求之显化、外化,它良莠混杂、随便闲适,用来自娱自乐,随意消遣,无伤大雅,但如果把它引入到大众传播中来,就降低了大众传播的品质。在一些“夜话”节目中,生活琐事、鸡毛蒜皮,感情困惑、空虚寂寞、百无聊赖,闲言碎语、飞短流长,不厌其详。

通俗底线的打破,加深了物欲泛化的危机,刺激了人的原欲,降低了人生的境界,引发了人性的倒退,诱发了人文精神的萎缩。

2.高雅品位,模糊笼统,生硬外在,似是而非

高雅品位的倡导要注意上限,其中古奥难懂、晦涩艰深是不在高雅之列的。我们认为,有声语言中的高雅品位,关键是要有感染力,有吸引力,可感悟,其核心问题是要能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产生共鸣,即在及于受众的“达于耳”、“入于心”的过程中,受众心中也产生了与创作主体相同或相近的感觉、感受、情绪体验。在高雅品位中,品位无味主要表现为:语言传播活动自身感染力不足,不能展现有声语言的无穷魅力,引不起受众的兴趣,不能引发认知、感觉、感受、情感乃至价值取向上的共鸣。

气促情欠,音粗声糙,全无韵律。有声语言美感魅力的展现和高雅品位的召唤,在形式上体现为“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顺耳动听”。当然,对于有声语言创作来说,形式与内容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形式是饱含丰富内容的形式,而内容是精美形式所凸显的内容。形式美与人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苏珊·朗格把艺术定义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音韵优美之形式美,蕴含着创作主体独特的人生况味,渗透着主体细腻的生命感念,折射着主体高远的人生境界,因此,它焕发着有声语言的独特魅力。但在语言传播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既没有多少语言天赋,又没经过训练的人在“播音”,在“主持”。那浓重的方音、粗糙的声音、喑哑的声音、单细的声音、干涩的声音、尖厉的声音、混浊的声音、毫无生气的声音……在语言传播的天空中飘浮,冲击着我们的耳鼓,折磨着我们的神经,败坏着我们的语言形象。那呕呀土气、啁哳小气,在无情消解着汉民族共同语的端庄厚重、深沉刚毅、一字千钧、胸襟开阔、大气磅礴、灵动畅达、元气淋漓、音韵优美、怡神荡气的民族性特质的魅力。

意碎情跛,生硬外在,毫无蕴藉。有声语言高雅品位的魅力还应表现为语流的运动,如春日融雪,春水淙淙,转秀峦,穿幽谷,过丛林,顺势而行,毫无阻滞,元气内聚,活力外现,沿途传递着春的消息,播撒着新的希望,不断接纳着新的溪流,最后竟至浩浩荡荡,直奔海之澹澹——传播目的。语意明晰,语感具体,转换自如,不梗不塞,从容畅达。而在语言传播中,那语流的梗塞、语意的破碎、语感的苍白、语势的单一、语境的缥缈,那语言处理的随意、语言韵致的鄙陋、语言文化的贫乏,则如暴饮燕窝、暴食鱼翅,饕餮着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问其味,挥霍着宝贵的文化资源而无视其珍。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朗诵名篇佳作的审美欣赏类栏目叫《子午书简》,其中所选的篇目大多出自大师巨匠之手,笔法细腻,视角独特,感触独到,蕴意深远,尺水狂澜。这个节目立意高远,切中时需,意在传播高雅品位的文化精华,以情感人,以境引人,以美怡人,以操冶人。但遗憾的是,由于有声语言创作质量的原因,我们并不能领略到其中为数不少作品那令人神往的神采、那摄人魂魄的灵魂张力、那生动具体的生命活力。设若再想领略有声语言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情致、美感境界,则如缘木而求鱼——非讥求者,唯言供者之失职。现择节目中所朗诵的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中的一段来做分析: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暷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标有“∧”的地方全是停顿。本来鲁迅先生这篇散文的文气运行如山溪行涧,疾徐有致,缓而不滞,蕴藉幽远,深沉内在,而现在却如檐上滴水,时有时无,断处音断意亦断,语停韵亦停,生机全无,灵性顿失。情思则如寒冰塞水,幽咽难行。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语梗音塞,意跛情滞,百病丛生。不客气地说,创作主体把秉承鲁迅先生之生命精气的一条健硕大汉,“还原”(不如说是“创造”?如果这是一种“独特的风格”的话,那确乎应归“创造”之功)为一个骨瘦如柴、气喘吁吁,连站立都困难的病夫。

文中加“?”部分全是重音,顽石夯土,既重且硬,如鲠塞喉,却又吐之不出;如块垒积胸,他人之酒杯又遥不可及,真是苦不堪言,“有口难言”!

散文形散神聚。这里又说雨,又说蝴蝶、蜜蜂,又说梅花、“冷绿的杂草”,但都是围绕“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一核心而起铺垫、陪衬作用的,处于隐、次地位,所以要读出蕴藉,留有余味。而主体在朗诵的时候却平均用力,就如弃耀眼的珍珠于土中,却没有用“神”这根金线来串联。

含混模糊,缺乏生气,了无意境。有声语言,意境之生,在于虚实相生,实境逼而虚境生,实境须入虚境才得其妙,虚境看似虚,实则实;意境之生,在于动静相得,静中蕴动,以静衬动,动极而静;意境之生,在于情景交融,景因情显,景中须含情,否则如无魂之躯、行尸走肉,情因景彰,情须蕴于景,否则如空中楼阁、心造幻影;意境之生,在于万有一体、一气贯通、元气淋漓、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生生不息……有声语言创作,需实境清晰、动静相生、景真情挚、元气充沛,才会彰显汉民族共同语的意美、境美、情美、意境美之神韵魅力。在语言传播的实践中,我们听到更多的却是实境的模糊、虚境的缥缈、动静的分割、生气的阻滞甚至缺乏。现以中央电视台的教育审美类节目《岁月如歌》之《江南行·兰亭小记》中的一段为例,剖析之:

在兰亭,你会看到一处修竹环抱的开阔平地,一“之”字形小溪蜿蜒于其中。这里就是《兰亭集序》中所写的曲水流觞处。中外书法爱好者常来这里效仿王羲之当年的曲水流觞雅事。流觞亭内那幅扇开的兰亭修褉图,描绘了王羲之等四十二位名士当年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情景。……“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乐之盛,一觞一咏,亦足矣畅抒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合畅,(此处应有一“仰”字——笔者注)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有(为“游”之误——笔者注)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文采灿然,字字珠玑。但其更大的成就在其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魅飘逸,自然天成,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即身兰亭,天清气朗,眼前地平野阔,竹林扶苏,清流潺潺,追忆当年四十二位雅士,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风雅随曲水流转,神气伴清风飞扬。但在电视片解说者平直如线的语流中,所有这一切皆列于平面,听者眼中全无画面,茂林修竹之幽不见其踪,曲水流觞之雅亦难觅其影。画面既失,美感已泯。实境模糊,则虚境无从生,动静无间,如池塘死水,波澜不兴。

另,《江南行·兰亭小记》以书圣王羲之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为核心,抚今之鹅池碑亭、茂林修竹,追昔日之曲水赋诗,溯后世帝王墨客之追附效仿。而《兰亭集序》通篇紧扣“死生”二字,叹当时之士大夫空谈死生,不尚实务,俯仰天地,气贯寰宇,感叹苍凉,逸趣无穷。而在电视片的解说中,创作主体气滞声凝,元气不足,生气奄奄,灵气缥缈,贯通动与静、虚与实、有与无、远与近,情与景、意与境的贯穿线断了,景单情欠,意涩境幻,那蕴藉、那韵味、那境界就全都无迹可寻了。

总之,在高雅品位节目的创作过程中,部分创作主体实际上是以初级水准的语言功力驾驭高难度的艺术创作,是对高雅品位和高层次审美理想的浅表化、庸俗化。这种对高雅品位的庸俗化理解和庸俗化操作,对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生境界的提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要比那些旗帜鲜明地反对高雅品位、鼓吹媚俗流俗的理论与实践的危害更大。它就像当年被马克思所严厉批判的形形色色的庸俗化的社会主义思潮一样,败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声誉,混淆了人民的视听,误导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这种庸俗化的高雅品位损坏了受众对真正高雅品位节目的胃口。既然“高雅品位”如此索然无味,远不如那些宣扬官能刺激、刺激消费欲望的真正低俗的东西来得方便,“可感”、“可听”、“可看”,那些缺乏辨别力的人就会由此弃绝高雅,心安理得地去吸食鸦片,拾人牙慧,捡拾垃圾。

造成高雅品位庸俗化现象的根源在于创作主体语言功力的不足,甚至语言功力的缺失。至于以此自诩、自矜、自得,甚至于美其名曰为“新风格”的,其背后就是“自然主义”语言观、艺术观在作祟了。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下语言传播的现实中谈“高雅品位的无味”或美学品格的缺乏确乎有些“超前”。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在为清除语言传播中假、丑、恶的东西而呼吁,而美的境界还只是一种理想。但臻美毕竟是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把高雅品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与广大同仁一同自省、自励。

第四,关切不切。

这里的第二个“切”是贴近、殷切、切实之意。语言传播最终是要为受众服务的,要关注、关心、关爱受众,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歧见,前文所讨论的人文精神关怀主体缺席的情况毕竟尚属少数。但在如何实施关怀的问题上,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我们认为,广播电视及其语言传播对受众的关怀是在“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过程中,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实现的。语言传播对受众的关怀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高标准、高要求的。既提供萝卜白菜,更提供鱼翅熊掌;既关心物质,更关心精神;既关心温饱,更关心发展。要以前者为基础,以后者为发展的方向乃至关怀的重点。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广播电视及其语言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是对党和政府负责与对人民关怀的统一,而不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理论上的明晰会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明确方向,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信心都不会动摇。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寻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之所在,先进性之所在,力量源泉之所在,希望之所在。在一项新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可能会有极小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但语言传播者一定要看到其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终极方向。当然,我们也反对个别人打着为人民谋长远利益的旗号,故意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

所以,达不到以上要求的关怀就不是切实的关怀,即我们所说的“关切不切”,就是人文关怀缺失的一种表现。目前,“关切不切”主要表现为:

1.片面的关怀

我们说语言传播的人文关怀是全面的人文关怀,意指我们关怀的对象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关怀他们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片面的关怀,首先表现为只关怀部分人。有的论者在谈到人文关怀的时候,注意力几乎全都在关心残障人士、弱势群体上面,浙江卫视的《亚妮专访》是人们常提的例子。《亚妮专访》是一个能够在节目中体现广播电视及其语言传播人文关怀比较不错的栏目。我们在这里丝毫没有批评这个栏目的意思,而是想说明是不是我们要把所有的节目都办成《亚妮专访》呢?当然不是。残障人士需要关怀,其他人士也需要关怀呀!节目分工不同,只要大家都能在每个人的节目中为一定的受众群体服好务,那我们广播电视作为一个整体不就能为所有人服务了吗?

片面的关怀,还表现为只关怀受众一方面的需求而不及其余。在美国故意轰炸我国驻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并致三名中国公民失去宝贵的生命之后,众多媒体为了抢新闻,制造所谓的“看点”,都纷纷把镜头对准罹难者家属之悲痛表情,并以特写镜头放大之,公示之。在采访中,如果只是强求其回忆死者生前之亲情,而不去关怀其道德——情操的高尚,工作、生活、学习等的历练,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等,那就是对关怀的片面理解。我们古人就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上所述人文关怀并没有超出这一层面,而那全面的人文关怀至少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而取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