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灵活的教育培训服务
培训即服务。在为工作繁忙的传媒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地域、时间等特点,做到培训服务与学员需求的契合。高校完备的教学软硬件资源可以为实现培训形式的灵活多样提供坚实的后盾,如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技能培训;利用高校行业内的媒体和人脉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媒体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利用扎实的科研教学和国内外优势校际资源,组织专业的传媒行业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到2007年为止,中国传媒大学利用卫星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面向全国广电系统进行了10次大规模岗位培训,共培训广电系统学员20多万人次。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还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局联通,开展交互式的远程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
(3)专业和稳定的师资队伍
在培训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成败的首要因素。中国传媒大学在多年的培训工作中,利用其传媒行业内的人脉,聘请了上百位专家学者、业务能手、政策制定管理者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聘授课教师,参与培训课程的设置、讲授甚至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培训业务的专业性、权威性、科学性。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常年聘请讲课的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业界精英达到100多位,仅在2007年就新聘请了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反兴奋剂专家Paul Marriott Lloyd、韩国KBS体育部执行总编宋全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Jeroen De Kloet等学者共20多名,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的智囊团与学术顾问,涉及新闻、传播、媒体创意、动画、广告、影视艺术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涵盖了传媒行业人才培训的范围。
(4)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
国际合作也是目前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热点之一。高校在这方面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其丰富的国外高校资源,实现继续教育的国际化。正如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赵纯均教授在谈论管理教育时所说:“国际化对于中国管理教育而言,不是更好的选择,而是必由之路。”为了应对传媒行业全面开放后的挑战,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传媒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所发生的变化,各大传媒类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传媒学院纷纷调整思路,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2004年8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接连推出了两大合作培训项目:一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办的“中美财经传媒培训高级研修班”;二是和有“美国记者摇篮”之称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的“高级新闻业务和报业管理研修班”。这些研修班对提升国内传媒人员的高级业务水平起到了示范作用。
综合高校面向传媒行业开展的继续教育,其特点主要有:
(1)把开展行业继续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同时又把继续教育的定位放在“植根广播电视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上面,这就使得其自身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能够为行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智力资源。
(2)培训组织以“送进来”为主
由于当前传媒行业教育需求的旺盛,高校的培训不怕没有生源,大多数培训项目是“送进来”的培训,即根据广电机构提出的培训需求在学校中举办各类培训班,由广电机构集中选派中高层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创新人才等前来参加培训。当然也有高校选派教师走出去到地方媒体进行业务培训的形式,但总体上比较少。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在2005年至2007年间组织的19个培训项目中,仅有三个培训项目是“送课上门”,其他16个培训项目均为广电系统内部机构主动提出的培训服务要求,如国家广电总局、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青岛电视台等。
(3)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高端管理、新闻采编播业务为主
以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为例,中国传媒大学近三年的培训项目,实用技术培训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2007年的近20个培训项目中,应用技术占到了50%的比例;2005年、2006年也分别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另外2007年还出现了适应传媒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国际培训、高端培训等。
浙江传媒学院的传媒培训多以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培训为主,体现在2006年的7期培训中,有5期为业务类培训,其中4月份举办了“全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研讨班”。
总体来说,高校开展传媒行业继续教育,与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潜在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转化为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以及把这套计划付诸实施的执行力。由于继续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始终居于非主流地位,其发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拓展的空间。
2.依托传媒行业的专业培训机构纷纷加盟
这类培训机构依托其所在传媒领域的传媒实践优势,整合多年的媒体运作经验,面向传媒机构和社会进行职业化为主的专业培训。
与高校以自身学科发展为基础,面向传媒行业中高层人士开展灵活多样但形式专一的教育培训相比,传媒公司利用其所在传媒领域的行业优势成立了以“媒介大学”为名的培训机构,这类机构所进行的培训更加注重知识整合,注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旨在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服务,其培训对象多为实用型的高层次人才。
以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创办的“计算机世界大学”为例,它在整合传媒集团27年的媒体运营经验的基础上,以集团13家媒体为依托,面向传媒行业的营销人才,以学员就业为导向,结合传媒营销岗位能力需求,分析胜任岗位的核心能力标准,提出员工基本的素质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和媒体共同设计了营销就业的课程体系,推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技能培养课程,并为培训学员提供近100家合作媒体机构的就业平台。
3.传媒咨询培训服务悄然兴起
目前,在传媒继续教育培训市场上,是以专业的课程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往往是某一培训机构或某几个人,预计到某一培训项目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就设计几门课程,然后进行招生,组织培训。由于这些课程往往是大众化课程,没有针对性,因而难以持续发展,只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弊端显而易见。为克服这种情况,一些有实力、有前瞻眼光的培训机构开始探索改变这种以单纯的培训课程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而采取一种集咨询、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咨询式培训模式。
这是传媒培训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类型的公司已开始跳出培训课程本身,开始打造自己的培训品牌。虽然也强调师资的水平,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培训的价值流程(包括培训前的培训需求咨询,培训中的课程定制服务,培训后的跟踪服务),而不仅仅注重某一点。这类培训机构提供的是一种咨询式培训,通过各种咨询手段及现代管理体系进行培训对象诊断,发现其真正需求与业务需要,然后出具咨询报告,向培训对象提供全面的业务解决方案,从而使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对象的业务问题。这种咨询式培训的思路是打造培训公司品牌的长期竞争力,向培训对象提供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产品(如课程),但一定是培训对象最需要的。
4.传媒培训公司鱼目混杂
可以看到,我国的传媒培训业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培训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很多机构和个人受利益驱使,纷纷进入了这个看似诱人的领域,参与其中的培训公司数量庞大,但整体传媒培训市场比较混乱,良莠不齐,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传媒培训公司和中介机构。
第一,初级的传媒培训提供者。此类传媒培训公司的培训项目,就是讲师所提供的培训课程。在许多培训机构中,培训讲师就是该机构的负责人或合伙人。他们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传媒专业培训经验面向媒体或个人提供所擅长的几门课程。由于他们的业务能力及生存空间有限,因此所讲的课程多数是大众类传媒课程,没有针对性。但由于有一定知名度,许多广电机构的人事部门也会冲着其知名度而邀请他们开课。
第二,传媒培训的中介机构。目前许多培训机构都号称把培训作为一种服务产品,能够针对培训对象的具体特点实现个性化服务。其实这些培训机构并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只是在与培训对象及单位进行访谈后,根据其提出的课程,然后以经纪人身份去联系相应的讲师,并从中赚取中介费用。
第三,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传媒培训公司。根据在Google中以“传媒培训机构”为检索词的搜索结果,发现有642000项链接,仅以第一页的搜索结果为例,15家被搜索到的传媒培训机构几乎全部都是以高考艺术类考前辅导为名目的培训公司和学校。这种现象实际上严重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传媒培训市场已开始进入微利时代。如何适应培训市场的变化,制定有远见的培训发展战略,调整培训业务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追求可持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各个培训机构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5.行业协会参与举办各类培训
国内的行业协会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如各类企业管理协会,他们依据自身对行业深入了解的优势,也参与行业内部的培训,对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行业协会由于聚集了大量的业界专家、顶级企业,同时掌握海外资源,他们所举办的各类培训、研讨会等具有较高的质量,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传媒行业的行业协会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
中国记协作为在全国以及世界新闻界享有声望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共有新闻媒体、地方记协、专业记协、新闻教育研究机构等会员单位214个。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记协在国内服务和国际交流中日益活跃,广泛团结了全国70余万新闻从业人员,并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界开展友好往来。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活动以来,中国记协在全国新闻界开展了多项广泛而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其中除了组织新闻界评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业务交流、专题采访和新闻学术理论研讨等活动外,另一主要贡献就是为传媒行业开展了多种业务培训活动。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拥有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会员单位47个,下设38个专业委员会。利用行业内的资源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建立了与全国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制作机构的广泛联系,带来了相对充裕的培训生源基础;同时还与全国各有关广播影视类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与国外广播电视专业机构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举办培训课程。
其次,行业协会本身没有培训市场的开发能力,但它拥有可利用的丰富的垄断性培训市场资源。例如各个协会充分利用其在传媒行业内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地位,建立了各自的直属培训中心或学校。如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即为中国记协的直属事业单位之一,专门从事职业培训活动的组织和服务,曾举办“加强和改善舆论监督研讨班”、“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讨班”,并与诺基亚公司合作举办“移动通信与新闻媒体研讨会”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则建立了专属自己的培训学校,并归属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的统一领导,其培训内容和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才培训上。一方面,对传媒行业的各类在职从业人员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还面向社会,对期望进入广播电视行业的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