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19701500000009

第9章 我国传媒(广播电视)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3)

综上所述,近年来,传媒行业各机构普遍加强了培训工作的力度,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拓展了培训渠道,增加了培训形式。例如部分机构除了组织参加党校、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外,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了与国内外其他培训机构的业务合作。此外在管理骨干的培养上,各级广电机构不惜资金,采取送进名校、名班深造,到名企业培训,给名企业家当助手等各种形式,使之迅速掌握经营管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实务,迅速找准广电行业和市场经济的契合点,把最新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引入广电行业。

传媒行业各机构之间还存在着培训力度和能力的巨大差异,具体在培训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培训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广电机构往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鼓励员工参与、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而资金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广电机构则往往采取通过机构内部自主培训为主,外出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

(七)资金投入

在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上,主要采取由国家、单位和员工个人多方共同承担的方式。广电机构往往也会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对继续教育进行投入,设置专项经费,并纳入当年的经费预算。近些年,随着人才需求力度的增大,广电行业的各个单位纷纷加大了对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了人才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如江苏广电总台2007年在员工培训上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湖南广电集团在出国人员培训上连续三年每年投入400多万元。

(八)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并为应对加入WTO后国际传媒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提高竞争力,不断加强人才储备,传媒行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综合近几年传媒行业各机构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现状来看,传媒行业的继续教育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规划,有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把人才培养纳入组织管理规划,将培训活动制度化。传媒行业各级机构纷纷建立了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干部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资料表明,“九五”期间,国家广电总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4期,培训干部3680人,其中管理干部(含领导干部)1346人,专业干部2334人,301人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801人接受本、专科学历教育;各省区市级广播影视局和部属主要单位也都有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地开展了干部培训。根据对31个省区市广电局和17个总局直属单位的统计,“九五”期间全国广电行业共有201273人次接受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

二是培训方式灵活,注重实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既有为期半年的进修班,也有为期十天、半月的培训班,大部分则是5-7天的短训班。此外还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培训。

三是重点加强对关键岗位员工、骨干力量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如浙江广电集团选派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美国知名大学培训,培养队伍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视野。江苏广电总台注重培养员工的国际视野,先后有83批370多人出国、出境考察培训。

四是增加编辑、记者的出访机会和频率,这成为一种人力资本投入的新形式。如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一年有2000多员工出访,平均每天就有6个人在国外媒体及相关单位考察、进修。

五是西部地区传媒人才培训需求加强。结合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程,西部地区传媒人才的培训需求日益增强,但由于地域、资源等条件限制和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培训经费不能真正落实,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有针对性的培训难以实现,培训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

六是重视教育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受训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主要培训类型涉及政治理论学习、电视摄像、编采制作、播音员主持人、广电技术等专门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最新数据表明,2007年广电行业机关党政人才、事企业单位管理人才和广电系统事企业人才共计14.53万人参加了培训,总人次为22.7万。

虽然近几年传媒行业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看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继续教育的机构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行业培训机构体系,不能满足大规模培训工作的需要。各地广电主管部门在培训机构基础建设和管理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培训实力。

其次,在继续教育的师资方面,还存在零散、非专业、层次参差不齐、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能建立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师资库,并能实现动态管理,将会促进优秀师资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第三,在继续教育的课程方面,还缺乏有特色、成体系的传媒系列课程,还不能充分把握整体培训需求和培训规律,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第四,在继续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方面,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国际化的高端培训比例有所增加,但还不能实现系统内外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势互补,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强强合作。境外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五,在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方面,各级广电机构还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东部与西部、省级与市级间差距很大,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在培训项目、经费上向西部地区倾斜。

四、接受境外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传媒国际化的发展,加强学习国外传媒行业的先进经验也成为传媒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外事管理部门组织了专业人员出国学习,重点考察了国外公共广播电视管理服务模式、国外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状况、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境外落地及本土化运作状况等。

我们统计了国家广电总局近三年组织的境外培训。从2005-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共组织54批次281人的境外培训,分赴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进行参观、考察。其中,中高层管理类培训所占比例最大,为44.4%;其次为业务类的专业技术培训,为35.2%;其他类培训为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16人次赴英国的培训,主题是“数字化时代媒体法规战略管理研讨”。此外,参与其他国家级单位组织的媒体相关培训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在国家选择上,19个境外培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其中美国占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其次为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列居第三,其中赴韩国的考察主要为韩语的语言培训;而作为传媒行业较为发达的英国,则是分别在2007年组织了两次考察学习,其中一次是赴BBC考察参观。

根据近三年出国培训考察内容的分类比较,可以发现,自2005年至2007年,业务、管理类培训仍然是出国培训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但其比例分配出现了调整。在2005年、2006年的考察项目中,管理类培训均排在所有培训项目的第一位,而到了2007年,业务类培训的数量第一次高于管理类培训,并且其内容出现了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数字地面广播地区研修班”、“惠普设备技术培训”、“设备建造技术培训”等数字技术类培训;此外,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出现了赴日本的“山梨电视台培训”和赴巴伐利亚以及英国的电视台参观学习,这说明优秀媒介的运营与管理开始进入继续教育的视野。

在人数分布上,除2006年共计派出106人,相对居多外,2005年和2007年的人员数量较为均衡,分别为86人和89人。在不同种类培训的人员数量上,以每个省级广电机构只派一人参加的情况居多为主,此类培训主要是高端管理类和高层次人员的培训;专业技术和业务类培训允许每个省级结构参加的人数较多,每年也会有3到5期。

除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各类境外培训,部分省(区、市)的广电行政部分和运营机构也派出了骨干人员到海外学习,以培养广电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对于送出去的培训人员重点选择关键岗位员工、骨干力量和创新型人才。例如,湖南广电集团连续三年共选派44人(次)到英国定点培训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培养队伍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视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2007年投入1000多万元组织员工培训,先后有83批370多人出国、出境考察学习,特别是两批赴港、一批赴美高级传媒管理培训,有力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全年共派出57批142人次分赴33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访问考察、业务交流、技术培训、商务洽谈、采访拍片、举办电视周等活动。

五、教育机构面向行业的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媒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传媒学历教育,最初被称为“新闻传播教育”。从1923年国人最早创办大学新闻系——平民大学报学系(北京)算起,我国的新闻专业教育迄今已走过了81年的历程。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统计,我国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已超过300个。现在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农林、师范、理工、财经等院校,如果不设置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似乎都会成为高校的一大缺憾。新闻传播学已成为高考与考研的一大热点,录取分数一直居各类专业的前10名,甚至前5名。可以说,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总体上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激烈。

传媒类职业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也使得很多人在不懈地朝这一理想目标去追求、奋斗。历年来传媒类学生生源既广泛又十分优秀,这给传媒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但传媒教育的过快膨胀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繁花似锦背后存在着不少的隐患,如师资、教材、设备等严重不足,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传媒类专业每年毕业3万余人,绝对数量供大于求,超过了新闻媒体对传媒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此外,传媒教育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造成了高校传媒专业课程设置与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错位,这与信息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尤其自2001年我国广电行业实施了广播、电视一体的集团化发展战略以来,传统电视台的结构和功能开始有所改变,节目制作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并将进一步发展。广电媒体人才取向上也发生相应变化,即由原来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转向了兼备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为主,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成为广电人才市场的“新宠”。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传媒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滞后于广播电视人才市场的变化,传媒人才没有历史积累和储备,开始就显得底气不足。传媒人才结构上的不合理及其内在修养上的不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传统的传媒学历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传媒行业的在职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二)教育机构面向传媒行业的继续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早前传媒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加上体制障碍、政策壁垒及文化屏障,传媒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化发展不成熟,在价值观念和运作手段上还带有较多的旧体制痕迹,而社会上对传媒行业又一直有一个不正确的看法,认为传媒从业人员大多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素质较高,不需要额外的培训,因此早些年的国内培训市场上鲜有培训机构涉足传媒领域。相对于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膨胀,传媒培训市场显得相对风平浪静。

最近几年,随着传媒培训需求的日益扩大、培训市场日益扩张,我国国内的传媒培训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目前,我国传媒人才培训的教育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国内知名高等院校面向社会尤其是传媒行业所举办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传媒继续教育;二是依托传媒行业的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的传媒类继续教育;三是各类传媒教育培训公司在争夺培训市场;四是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传统咨询机构投身传媒咨询培训的服务;五是行业协会(如中国记协、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举办的各类行业培训。

1.知名高校是传媒人才继续教育的重地

面向传媒行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性质鲜明的普通高校,主要有两所,即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另一类是普通高校中的传媒类学院、系、所,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这类高校有近300所。

调查表明,高校是当前传媒行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地。高校举办的培训班和高校的师资仍然是行业继续教育的首选。事实上,高校每年也都面向传媒行业开设大量的各类层次的培训班,其生源和效果都非常不错。高校之所以能够引领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与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分不开的,这些独特优势包括:

(1)完备的教学软硬件资源

传媒教育因其严格的专业化和技术化特点,需要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教材和教学设备,而高校恰恰在教材建设、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培训机构,高校具有相对完善的培训硬件设施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尤其在教学、饮食和住宿方面可以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在专业的传媒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发制作了200多门网络媒体课程,其中有6门课程是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包括:《电视原理》、《非线性电子线路》、《电视摄影构图》、《中国古典文学(上)》、《中国古典文学(下)》、《写作与语言艺术》)。另外还建设有电子图书馆,拥有10万册电子图书,2000小时视音频资料。这些优质资源可以为继续教育提供在线学习、视听、下载等全面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