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19701500000022

第22章 我国传媒(广播电视)行业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1)

广电行业的专业技术岗位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内容制作类(如编辑、记者、播音主持、灯光舞美等)、经营管理类(频道主管、节目策划、广告营销等)、工程技术类(节目播控、网络管理等)。相应的,广电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可以分为内容制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三大类。我们将主要从这三类人才入手,探析广电行业的继续教育需求。

一、内容制作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

(一)内容制作岗位特点

1.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强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文化传播媒介,它具有一些明显的社会特征:一是大众性,体现为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通俗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传播方式的公开性和生活化;二是文化性,体现为传播内容所包含的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媒体自身构成的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三是意识性,媒体传播的内容不论以何种信息方式表现,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所表现的客观世界实际上是人们主观反映的结果。媒体的这些社会属性,尤其是具有较强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电视作为目前最强势的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在主导国家意识形态中,往往更加强调电视媒体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广播电视在改革中,不仅强调广电行业的产业化,也要兼顾思想宣传的舆论引导性;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在广播电视内容制作上,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制作上,对政治性要求都极为严格。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

2.观念更新快,节目内容创新性强

广播电视是一个追求“潮流”的时尚媒介。它不仅在技术上更新快,在栏目、节目创新上,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往往“喜新厌旧”。一个栏目,往往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的生命周期,当一个新的创意出现,当一档优秀的栏目产生时,马上招来全国上百档栏目的模仿和复制。所以,广播电视内容的创新,成为节目制作人员最为迫切的问题,电视文化快餐和可复制性,也导致这个岗位需要不断适应快节奏、重创新的特点。

3.学历要求高、年龄年轻化趋势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繁荣的时代。从全国数百家电视台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到全国各电视台每天产生数千小时的自制节目内容,从单一的新闻消息报道到各种类型、各种体裁的节目样式,从单一的综合频道到目前经济、体育、电影、文艺、军事等系列化、专业化的频道播出,甚而在数字频道中分工更为细化的高尔夫频道、股票频道、餐饮频道等,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已经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岗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岗位要求,要求从事节目制作的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具有较高学历和学识层次的人来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

以此次调查为例,在参与调查的河南省4个电视台(集团)233位在职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7人,占3%;本科学历193人,占82.8%;专科学历25人,占10.7%;高中及中专学历8人,只占3.4%。湖南省的调查结果与此一致,在被调查的203位在职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12人,占5.9%;本科学历146人,占71.9%;专科学历41人,占20.2%;而高中学历4人,只占到2%。在年龄结构上,河南省在职人员20-30岁占38.3%,31-40岁占42.1%;湖南省20-30岁占53.7%,31-40岁占26.1%。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广电事业发达的湖南省,还是地处中原、代表中等水平的河南省,广电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都较高,年龄结构都趋于年轻化。

(二)内容制作人才结构分析

1.学历结构

调查数据显示,内容制作人才的学历水平以本科为主,硕士以上和专科及以下学历都非常少,人员学历结构呈典型的纺锤体形。对于内容制作类岗位,这种学历结构是合理的。不仅湖南、河南两省的调查结果如此,全国广电行业的内容制作人才结构也是如此。据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人才资源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的编辑、记者人才(未含编外人员)共计9242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140人,大学本科45703人,大学专科35898人,中专4647人,高中及以下3034人,大学专科及本科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88.3%,成为内容制作人才学历结构的主体。

内容制作人才具有较高学历的特点,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专业化以及对传播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此外,电视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新闻宣传媒体从业人员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较高,享有较多的舆论监督权和话语权,导致众多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这个行业。

2.年龄结构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8个电视台中,20-30岁年龄区间与31-40岁区间段是广电机构最主要的年龄结构层,湘潭电视台20-30岁之间的人员更是高达85%,行业的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

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内容制作人员数量仅次于河南的江苏省,总人数5255人,其中35岁及以下人数为2116人,36-40岁人数为1233人,40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63.7%。另外,内容制作人员数量最少的西藏自治区,总人数为324人,其中35岁及以下人数为200人,36-40岁人数为56人,40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79%。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电事业发达的湖南省,还是地处中原、代表中等水平的河南省广电,抑或是广电从业人员数量大省的江苏省,以及广电从业人员最少的西藏自治区,广电行业内容制作人员的整体年龄结构都趋向年轻化。

广电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的年轻化,是与整个行业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基本要求是“更新、更快、引导潮流”。广播电视给大众传递的是信息,它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资讯和变化,引领社会的新思想、新潮流。这就要求广电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时刻关注社会的最新变化和潮流,生产制造最有创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因此,广电行业从业人员必然要以年轻人为主体。这种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状况,也促使广电从业人员要不断掌握最新的广播电视理念、最新的应用技能,因此,继续教育成为广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科背景

调查数据显示,内容制作人才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新闻或相关学科(占71%),基本符合岗位对人才来源的要求。广电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舆论与宣传是其主要职能,一直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因此,新闻或相关学科专业应当成为广播电视内容制作岗位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广电行业不断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随着节目质量和广度的不断提升,内容制作人才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的状况也带来问题,即在频道专业化、内容为王、收视率至上的广播电视竞争中,多学科背景的融合才有利于节目内容的创作和创新。因此,如何加强内容制作人才的继续教育,拓宽专业知识,改善内容制作人才的单一化学科结构势在必行。

(三)内容制作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

在继续教育方面,内容制作人才对补偿性质的学历教育的需求不明显,而实用性、技能性的非学历教育才是需求的重点。总体来看,内容制作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创意内容培训

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一个“眼球时代”、“收视率时代”。要想提高收视率,就必须打造优秀的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电视节目,而关键因素则是人才——优秀的策划人员和主持人。在调查中,许多电视台的领导都直言不讳:广播电视是一个追求潮流的时尚媒介,它不仅在技术上更新快,在栏目、节目创新上,更是“喜新厌旧”。一个栏目,往往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的生命周期。所以,广播电视内容的制作和创新是内容制作人员最为迫切的问题。

目前,电视台的人员基本处于饱和,成熟的技能型人才居多,但是创新型、创意型人才非常缺乏。一个好的创意能救活一个栏目,能成就一个频道,甚至能带来上亿元的广告收入。例如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就是最为成功的典范。在对河南省电视台、郑州市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个广电机构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电视台对内容创意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加强对内容制作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各家电视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例如,湖南广电集团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将采编播方面的业务骨干送到英国威斯敏斯大学进行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学习国外的优秀栏目创办经验,开拓创新思维。而这些学员在国外学习之后,每年都能引进或创新一到两个优秀栏目,在全国引发收视高潮。例如,2007年受训回国的人员先后创办了《变形记》、《快乐向前冲》等新栏目。《变形计》获得了2007年亚洲电视节最佳真实电视节目奖,成为中国内地年度唯一获奖节目;《快乐向前冲》则已连续13次获得全国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一。

2.播音、化妆造型、电视编导等技能性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内容制作人才的主体是新闻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毕业生,但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员来自非相关学科专业。另外,随着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的专业化,将促使经济类、工程类、医学类、法学类等各类人才加入到广播电视领域,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在岗人员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内容制作类岗位所需的扎实的技能和素质可能不完备。因此,这些人员在岗位技能和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需求是非常显著的。例如播音、化妆造型、广播电视编导、摄影摄像等技能性的培训比较受到重视。以被调查的许昌市广播电台为例,许昌广播电台经济广播共有5位主持人,从普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其他4人有学法律的、学中文的、学音乐的,担任主持人后都得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知识,还必须拿上岗证、拿普通话等级证书。

3.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教育

内容制作人才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核心人才,处于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第一线,是信息传播的第一把关人,内容制作人才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宣传与舆论引导的效果和主流方向以及媒体的公信力。

调查数据显示,对职业道德教育、政治学习的重要性,66%的人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但是依然还有9%的人认为不重要甚至非常不重要,有25%的人处于这两种认识之间。这表明,广电行业的内容制作人才队伍整体上是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政治素养意识的,但仍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方面是淡化或漠视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继续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

另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广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政治素养教育的方式也是急需改革的。不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教育仍处于一种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电视台人事部门或者党政办公室往往通过集体开大会、学习文件等方式来进行教育,学习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佳。

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教育对于广电从业人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就提出,要认真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通过“三项教育”,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广播影视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二是广播影视工作者的使命问题,三是广播影视工作者的思想作风问题;要下决心克服四种顽症,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加强广电行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包子馅”假新闻事件,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收受贿赂、瞒报新闻事件,以及目前在电视节目中比较泛滥的主持类节目媚俗现象等,都是由于缺乏职业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加强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教育,对强化从业人员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成就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特与赫斯克特花费了十几年时间研究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广播台、电视台除了要满足政府的宣传需要,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之外,它要逐步地由事业单位向自负盈亏的企业转变,在建立现代企业中,不可避免地要建设一种独有的广电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广电行业在职员工。加强广电行业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与广电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