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这部分人对于电台、电视台的事业发展和市场经营担负着直接的责任,对于具体的经营方略的需求、纯知识型和开拓型的培训内容的需求反倒不如一线采编人员强烈。在一些课程中涉及到的全国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动态和规律总结,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又由于他们每天自己都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如果课程本身无法提供立足现实的又具有真正启发性内容的话,就成了“屠龙之技”。也就是说,集中统一的培训对于那些具有行业标准推广或者技术普及性的内容来说比较合适,但不能为差异较大的不同地区的行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质内容。
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地市也曾经请过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到所在地进行讲课。这是因为本地高校的师资力量一般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所讲授内容理论偏多而具体实践偏少;而外地专家学者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能够根据节目内容或具体的经营案例进行分析性教学,比较受欢迎。但是,无论在继续教育上预算投入比较多的地方(如焦作市),还是比较少的地方(如许昌市),近两年来聘请专家学者,特别是北京地区专家学者的情况逐渐减少甚至没有了。主要原因是讲课费用的快速攀升。专家学者利用业余时间外出讲课基本都属于个人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属于营利性行为。随着专家级别的不同,其出场费可高达一次万元以上。
以地方媒体本来就有限的培训费用来说,请一到两次专家学者可能就要花费掉全年费用的将近一半。加上这类讲座的针对性很强,比如专门针对摄像的或者专门针对记者、编导的,而一个地市级电视台某一类工种的工作人员有限,一次花费巨资只是培训有限的一线工作人员,费效比太高。但是绝大多数曾经参加过这一类培训课程的受训人员表示,收获很大。因此,有接受调查的人员表示希望可以由省局或者某一地市牵头聘请专家学者,而费用则由几个地市共同分担,这样平均的花费就会降低,同工种的受训人员集中起来也能够提高培训的效率。
三、河南省广电行业继续教育的需求
(一)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
河南广电同全国广电一样,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广电局及局直属机关的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二是作为事业单位的电台、电视台及相关机构在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三是非在编聘用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是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正式在编人员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是与教育程度、接受培训的种类挂钩的。虽然就整个广电行业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办法,但是传统上学历、资格认证等教育背景会体现为收入和发展机会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继续教育对个人发展重要,占最大比例。而认为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分别只占7%和9%。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37%的人认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般。从访谈中发现,这部分受访者往往是对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出异议,认为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好地同实际业务工作相结合。但毫无疑问的是,调查结果证实了绝大多数员工对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持肯定态度。
因此,包括省局以及各地市局、台,对于管理层和一线工作人员都有学历教育的要求,接受职业培训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了对在编人员进行工作考核的一个方面。虽然原来有很多在编人员自费参加的学历教育同自身所从事的工种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一度成为学历层次不达标的员工的选择。但随着这些年职工队伍结构的改变,即正式在编人员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下降,聘用制人员增多,原来的一套对于教育背景和专业培训的规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河南省广电局在其《广播电视“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的指导思想部分提出:“紧密围绕广播电视把握正确导向、确保安全播出、发展事业产业、依法加强管理的中心任务,服务于建设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战略需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益,加强学习型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为广播电视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继续教育的需求
调查发现,各地市广电局,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层和受训员工自身,都把真正提高能力作为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广电行业新招收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因此除了一批老的聘用制人员仍存在学历教育的需求外,电台电视台对人员的培训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
因为学历问题只是特定历史阶段造成的差异,当学历已经普遍达到一个水准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加剧,任何没有实际效果的培训都可能会被取消。无论是对于管理层人员还是一线工作人员来说,由学历带来的收入差异已经变得微乎其微,而能否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或者开发新的市场,这些方面带来的差距才是真正影响个人经济条件和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方面反映在培训的需求上则体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对课程的需求重实效而轻理论,学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门槛儿,而不再成为继续教育重点考虑的因素。用人单位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明确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如何能够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成为双方都更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即使仅仅是为了开阔眼界的培训和教育,支付培训费用的单位和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都希望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或者是实际的操作知识,或者是可以给实际工作提供新思维的启发性内容,而不满足于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理论知识。
调查发现,37%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家进行授课,而对于国外同行业专家、国内其他单位同行,以及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讲师,则倾向性差不多,分别为20%、22%和21%。这说明,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的专业能力,以及所在单位的权威性,仍然受到从业人员的看重。调查也发现,受访者一般都会认为高校在继续教育的质量方面最有保证,而对于其他各项,比例稍高的是“国内其他单位同行”,这反映了从业人员对于直接经验的需求比较旺盛。
二是对行业特征的把握更加全面务实。广电行业是特殊性行业,经常涉及到意识形态、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敏感话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节目采编人员,都对政治敏锐性、对社会的了解和专业技能有一个更加明确和务实的态度,而不是把其中一些关系简单地定义为对立的。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政治内容、管理知识、经营知识、内容制作知识和媒体技术知识这几项传媒核心素养,依然持普遍看重的态度。受访者对于每一项知识,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例处于压倒性多数,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知识,需求十分旺盛。
三是在时间安排上,虽然也有一些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接受比较长时间的培训,比如三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但是更多的管理层和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于地市一级的电视台工作人员来说,时间非常紧张。不同于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的是,地市以下广电媒体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采编播往往是一个人完成。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而收入又与工作量直接挂钩。
虽然也有人通过考试录取的方式自费去北京等地的专业院校进行长时间的进修学习,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在原单位比较稳定地长期工作下去是优先的选择。再加上电视台节目采编人员本身就缺少,所以完全脱岗地长时间参加培训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普遍的时间需求都定位在一个星期左右。
从受访者对已参加培训的评价来看,69%的人认为重要性一般,而认为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分别达到了13%和18%,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则无。这个结果与受访者旺盛的培训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受访者的态度来自于对现有培训方式的不满。他们认为现有的培训时间、内容、形式等,往往和实际工作相脱节,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对于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需要对培训内容、形式,特别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下更大的功夫,使“教”与“学”真正吻合,这样才能满足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四是在教学形式上,调查显示更多人愿意接受面对面教学,而非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形式的网上学习。特别是对于节目采编人员来说,培训的时候如果可以和教师就具体节目进行讨论分析,学习效果会更好,也会更有兴趣。由此可以推断,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长时间重复性工作之后,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新观念的启发,而不仅仅是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和熟悉,显然面授效果要强于人机对话的新媒体教学形式。
四、河南省广电行业继续教育的突出问题
河南广电以省广电局为龙头和纽带,在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上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子。在统一指导之下,各地市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很多地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员工的继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低费高效地对各种层面的人员进行培训。虽然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但就全省来说,仍然有一些基本问题是普遍存在,急需解决的。
第一是行业继续教育性质的归属问题。所调查的省内广电机构几乎都反映,现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成本太高,而效果一般。一些部门和机构挂靠在广电总局或者行业性协会下面,向地方电台、电视台推销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会,收费动辄五六千,但内容却不够紧凑,甚至有七天的培训实际只有四天课程的极端情况。负责人员培训计划的总编室、局长、台长或者部门负责人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来电来信,都是营利性的行业培训广告,其中真正定位准确而又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不多。与此同时,原来国家广电总局开办的全行业的职业培训体系却没有继续下去。各级广电机构普遍希望国家一级管理部门能够给予更多优惠,或者以政府的名义提供更多非营利性的行业培训项目,在全行业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真正为人才培训提供政策的保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