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广电行业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总人口9869万人,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全省共辖18个地市、110县(市)。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1.57万亿元人民币,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排名第一。全省建成了包括无线发射、微波中继、卫星覆盖、光纤传输、有线入户等方式在内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络,除一些地处偏远、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以外,2006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51%和96.42%。
河南省内广电播出机构分为省、市、县三个级别,由于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各地方的电台、电视台在管理方式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管理体制概况
从整体管理体制上来看,各级广电主管部门,例如省广电局、市广电局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结构,上一级局主要对下一级局和播出机构实行专业性管理,而具体的人事、财务管理则归属地方政府,广电系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
在一级局内部,则又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多种管理形式。一般来说,地市以下的广电局和电台、电视台之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班子”的管理办法,多采用“局台合一”的模式。一级广电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的制定和执行职责,广电节目传输机构和播出机构则接受前者的监督管理,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所谓的“局台合一”,则是指广电局局长,同时也是一级广播电视台总台的台长,一方面履行监管职能,另一方面又作为最高的经营决策角色而存在。
另外也有一些地方实行局台分离的管理模式,虽然广电局在人事方面拥有决定权,但是具体的经营管理则完全归属电台、电视台自己。除省一级局台之外,地市以下的局台关系的形成和具体格局,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局、台领导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长期形成的惯例等。根据局台关系的不同,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不完全一样。在实行局台合一的地方,广电局实际上是作为多个电台、电视台频率频道的“总台”存在的,因此每年电台、电视台收入的20%-30%会作为财政性收入上缴到局一级机关,而后广电局再根据年度预算对这笔资金进行分配,其中包括行政费用支出、基础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在地市以下一级局台关系中,由于机构规模不大,人员数量有限,实行局台合一虽然属于一级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比赛选手”的现象,容易导致很多违背市场规律的短期行为,但是从某个方面来看,这也弥补了这些小规模广电机构缺乏具体协调机构和统摄机构的不足,所以这些地方的广电局属于“强势机构”。
(二)继续教育概况
由于这些扮演着“总台”角色的广电局在人事和财务上都具有很大的决定权,所以在人员培训或者相关的经费上就可以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另一些地方比如许昌市,广电局和电台、电视台之间分隔比较明确,或者说广电局对于电视台并没有很大的控制权,电视台每年上缴的经营性收入也只有15%以下,这样对于非经营性单位的广电局来说,在资金调配上就捉襟见肘。
在这些地方,电视台、电台的工作人员,除自费参加的各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之外,局级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非常有限,一般只有在总局特别是省局组织的各种免费或者半免费的学习中才会安排专门的人员参加学习。因此,在这样的局台关系中,局主要起到的是一个上情下达的作用,由于在经济上没有话语权,在专业培训这方面也就没有很大的行动力和积极性。这样,日常工作中的人员学习安排主要就由电视台、电台内部自己安排解决。
在实际考察中,我们发现,到底采取哪一种局台管理模式,并非完全是由这个地方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电台、电视台收入比较高、事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例如郑州市、焦作市,就实行的是局台合一的运行模式,在人员培训经费的计划和安排上也比较充分;而电台、电视台收入比较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比如许昌市,实行的是局台分离的运行模式。
二、河南省广电行业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
(一)继续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投入
一级广电主管部门,到底采用哪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和当地广电发展传统、领导决策机制等相关。至于在两种运行模式之下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则大同小异。
在继续教育的投入上,地市一级单位普遍面临资金缺口。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东部沿海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除省级卫视以外,地市一级的广电机构的年总收入少有过亿的。因此,接受调查的地市级广电机构中,在继续教育方面,每年年底列入第二年财政预算的投入,比较高的也不过十万元左右。
在继续教育经费不足的地方,事实上没有大额的专门性预算,主要以单位内部组织交流学习等形式解决。近年来,广电行业主业收入增速放缓,根据帕累托效率,市场资源也越来越向中央级、省级和一些大型的广电机构甚至是相关行业巨头汇聚,数量巨大但是规模偏小的广电机构则在此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挤压。广电本身的高成本高投入特点,加上数字化改造的实施,也让这一批广电机构将主要的收入用在设备维护以及更新换代上,用于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就不断受到压缩。
在有限的继续教育经费预算中,各广电机构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包含的内容则比较相近: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各种专业性或通用性培训、研讨会,省广电局组织的专业性培训和通用性培训、研讨会,根据局台之间不同的管理模式而设定的局或者台一级的专业性培训,以及在节目播出和制作机构内部进行的交流和评奖,由设备厂商提供的免费的专门性技术培训。虽然有一些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像广电总局人才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等专业性机构主要在北京开课,参加这样的培训或者会议,仅来回路费及餐饮费就已经很高,而且根据地方广电机构的人员反映,这些专业培训或者高级经营人员会议的收费偏高,一周左右时间的培训或者会议,收费往往在五千元以上,而实际提供的内容却并非完全适合于地方媒体。这样,如果每年仅送几个经营管理人员或者一线节目制作人员参加这类培训,就可能花去全年预算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主管培训的总编室及台办公室总是要对参与这类培训进行严格审批,或者完全放弃这类培训。
与此相对比的是,省广电局每年计划的专业性培训,在收费上比较低,或者对地方媒体的经营管理和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不仅在吃、住、行上比较方便、节约,在内容上也比较能够解决一线所需的内容,这是总局人才中心或者专业高校这类面向全国特别是高级人才培训的机构所无法统筹兼顾的。这类培训能够在培训的专业化、知识面和经费预算等多个方面达到比较好的平衡。
在技术人员方面,情况则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情况。在完全市场化经营和独立核算的网络传输公司内部,由于实行网台分离之后,网络公司原则上只负责节目的传输和有线网络的维护,所以在核心业务上比较单一,技术人员在公司内部也属于主力人员,所以在其继续教育方面,网络公司会比较愿意将骨干人员或者新进人员送出去培训,或者请专家和厂商上门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每年的培训经费和时间安排都有一套专门的制度保障。
在广电播出单位,例如电台、电视台,存在另外一种情况。经营管理人员和节目制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主力,而技术部门往往被认为是边缘部门,在收入和晋升等各方面都要逊色许多。即使是像河南电视台这样的省级电视播出机构,其技术播出部门就反映,内部的人员技术素养普遍不高,由于所能提供的待遇条件不高,所以很难吸引到来自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该部门招收的人员数量虽然不多,但绝大多数是通过人情“请托”或者电视台内部“淘汰”下来的,真正懂技术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则是凤毛麟角。部门的边缘化造成了广电局特别是电视台内部在制订培训计划的时候不会给这些技术部门很多照顾或倾斜,只会在技术升级或者技术维护问题出现在眼前时才给予重视。
(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费投入
调查发现,省级广电机构和地市级广电机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数字化转换的过程中,专业技术类人员特别缺乏。例如电视台内部的“全台网络系统”,也就是数字一体化节目存储、编辑库的开发和建立,往往通过外部公司进行开发。而电视台在接收成熟系统之后让一些维护人员接受比较简单的培训。这在一方面减少了开发时间,降低了经费支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前期开发参与不够,往往导致后期的独立开发和升级空间狭小等现实问题。
此外,同其他部门相比,在人员培训经费预算中,技术类培训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依靠内部自己解决。另一个主要的方法是由设备生产厂家上门培训,可以以零成本解决技术维护人员的技术升级问题,但是对于长期人才储备和发展则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采编人员的技术教育经费方面,则依靠两种方式,除了前面提到的送人员到国家、省广电局举办的各种专业培训班之外,更多人员的培训主要依靠的是一级局、台或者栏目内部举办的不定期交流和讲评,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低成本或者无成本运作。调查也发现,多数采编人员认为平时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平时的经验和同事之间的交流进行节目创作。根据以前进行的一项相关调查,广电机构内部的晋升方式,是建立在专业工作基础之上的。举例来说,节目中心的主任必然是在节目制作一线具备了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才可能被提升到管理岗位上。
类似的,很多管理岗位的负责人虽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更多的直接经验仍然来自节目制作。所以,在广电播出机构内部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讲评和交流活动,可以很好地把老工作者的经验传递给新人,所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受训人员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类似的培训所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是问题导向型的培训。并且,这种培训不需要单独占用时间,不需要受训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外地,一般在每天工作的中间或者周末,在日常办公场地就能直接开展。但是问卷调查和访谈也发现,这种培训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培训需求。因为这种培训方式基本是针对具体工作就事论事,无法真正提高创作水平,开阔眼界和思路。
虽然受训者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迅速解决“上手”和“提高”的问题,但是无法通过这种形式开阔眼界,接受新知识和发现新思路。这种培训的结果是,很多节目采编人员感到日常工作千篇一律,缺少变化,工作几年之后,虽然经验增长了,但是随着不断的重复,旧的经验也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急需补充新知识,开阔视野。显然内部交流和讲评无法完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无论是省级局、台,还是条件较好的地市级广电局、台,都曾经或正在通过请专家到现场的方式,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讲座培训。
例如,省广电局连续几年聘请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赴河南对省级局、台以及下属局、台的相关负责人和符合一定条件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时间灵活,只要和专家学者约定时间,就可以就地组织参训人员,主要利用周末时间来听课。有些专家学者可能一次讲完一个专题内容,也有专家可能需要利用多个周末(一到两个月)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从整体上说,有限的经费主要用来支付数量有限的学者的餐饮住宿和交通费用,无需再在大量参训人员身上花费。特别是一些由省局组织的学习,在经费上也会有专门的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大大降低了参训广电局、台的经费压力,提高了后者的积极性。
以上这种培训形式的弊端在于,除了一些针对性特别强的如技术类和财会类的培训之外,其他一些比如组织管理、媒介运营管理及具有宏观性、前瞻性的课程,基层领导及一线工作人员反映针对性不是很强,从培训中真正学到的东西比较少,理论比较多而结合当地发展情况的实践分析太少。根据2008年河南省广电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表所列的培训项目,除专业财会类和技术类的培训之外,主要的培训对象都限于局直属机关及全省各市局领导、市电台电视台领导、频率频道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