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19702700000073

第73章 尊重与融合——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开放性所带来的启示(1)

鲍丹禾

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这样巨大的灾难,媒体积极投入,撰写和拍摄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文章、照片和影像资料。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还是广大解放军武警官兵投入抢险;无论是身陷困境的灾区群众,还是一个个有爱心的中华儿女,都在媒体的报道之下活生生地展现开来。这些鲜活的报道之所以赢得广大受众的欢迎,赢得国内外的一致赞誉,正是因为在这场灾难性报道中贯彻了“开放性”原则。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5月1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不久,不同于以往控制占主导的情况,此次大地震报道中,中外媒体记者进入灾区采访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西方媒体记者只要获得被采访人同意就可以进行自由采访,政府有关部门每天通过媒体公布发现的地震遇难者人数,社会上关于地震发生后的一些问题的质疑也会从媒体上找到一定的解释。

开放性原则在灾难性报道或者说危机报道中的运用并非第一次,在2003年的“非典”报道中已经有所运用,但是相对于上一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开放性”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废墟上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正是开放,让我们掌握了话语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舆论引导水平的显著提高

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舆论引导关系着两个群体:媒体和受众。媒体既要注意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又要研究受众的需求;既要注重传播基调,又要注意实现传播效果。所以,舆论引导是一种高超的传播活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媒体的议程诉求和受众的议程诉求即使在宏观上差别不大,但因为受众的多元性,在微观方面也会有所出入。[1]但是,在开放性原则指导下,这种“出入”会逐渐减少,因为双方形成了互动。受众并不是单纯的“受者”,他们接受信息——也就是“知情”的同时,还要“表达”。通过表达,将他们的想法反馈给媒体,媒体接收后,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和受众形成新一轮的传播关系。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由于“开放性”带来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得媒体舆论引导水平显著提高。各家媒体都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国务院新闻办、受灾地区政府的发布会天天举行,地震伤亡人数通过互联网实时更新;所有媒体形成立体传播,深化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如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影响全国。《人民日报》第一次为突发事件推出《抗震救灾特刊》,人民网第一次就突发事件推出专门网站“抗震救灾网”;主流媒体发挥评论优势,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评论发挥了安抚人心、讴歌精神、鼓舞士气、指明方向的作用。[2]

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种危机状态,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一书中根据大量的案例经验,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通观这次地震报道,实际上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我们也贯彻了3T原则,媒体不但通过自己的眼睛把所见所闻尽快地告诉了受众,而且竭尽所能尽可能多地进行报道。甚至通过网络互动,尽快地了解受众的需要,并进行更深入的报道。由于我们媒体报道的“开放性”,境外媒体的很多信息源都来自我国媒体,社会上也没有出现什么谣言,国内外的评价相当积极。

事实证明,这样的“开放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地抗震救灾。

二、人本主义精神的大力弘扬

1976年唐山大地震,由于当时中央只有“两报一刊”,地方基本上一省一报,使得新闻的传播极其有限,加上“四人帮”对地震消息的封锁,人们只能从不多的报道中,获得很少关于地震灾区的信息,而且还是过时的。唐山大地震的死难人数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有24万多人,全国人民只在很小的层面上被动员起来。从当时的报道中,主要看到的是解放军抗震救灾,对于个体生命的报道微乎其微。

汶川大地震完全是另外一种报道方式。在媒体大量的报道中,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随处可见。在灾难报道中,生命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是做出出色报道的前提。

在报道中,媒体高度重视生命的“黄金72小时”大营救行动。例如,从5月13日开始,《人民日报》就连续刊登了《救援!急赴汶川震区》、《目击生命争夺战》、《“没有路,肩膀就是通道”》、《震中汶川展开生命搜救》等重点报道,展现了救灾人员与死神赛跑的场面。5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照片《让路》,画面上温家宝总理在北川视察灾情时,看到几名战士抬着一个受伤的女孩跑过,他赶紧让路。这些文章和画面,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以人民生命为重的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凝聚人心,振奋士气。

人本主义精神的内涵不仅有对生者的尊重,也有对逝者的尊重。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三天内,几乎所有的报纸都采用黑色报头,通篇不用彩,而很多网站也都采用黑色页面。

在此次地震报道中,还出现了大量以普通灾民为主角的新闻报道。这种典型的西方报道模式在地震报道中广泛应用。可乐男孩、敬礼少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老师、把儿子尸体从废墟中刨出来扛回家的父亲,都真切地展示在受众面前。一家媒体刊登了女中学生吴金莉躲过灾难后,面对废墟上的衣柜镜子梳妆的照片,在一片狼藉的环境中,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与美的渴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正是这种没有掩饰的真实感,展现了人性的光芒,催人泪下。

对于广大的媒体来说,在灾难面前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才能受到受众的尊重。

媒体对于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体现了媒体与受众关系的紧密性,也很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媒体不再是单纯地传播,而是关注受众的需求,并且从这种需求中寻找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学研究表明,大众传播中信息的发送不等于送达,送达不等于接收,接收不等于认同。传播学家施拉姆说,只有在信源(媒体)和信宿(受众)经验范围内的共同领域,才是实际传播的部分。所以这次地震报道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恰恰说明媒体研究清楚了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