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20

第20章 我爱方山下那片红瓦绿荫(1)

李怀亮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

原南广学院招生办主任

从2003年6月参加筹建至2006年9月从南京回到校本部,在南广学院工作的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亲眼见证了一所现代化大学的诞生和成长,为自己曾经加入这样一个伟大的创举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以致我从来不掩饰我与南广之间的深情。现在回忆在南广工作时的人和事,感到特别亲切;对照南广今天的发展,回顾过去走过的路程,又有很多的感慨。如果说南广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愿意记下这画卷勾描中的一鳞一爪;如果说南广是一座雄伟的殿堂,我愿意见证它在构筑中的一砖一瓦。

2003年6月,我从人大博士毕业到北京广播学院发展办工作,直接任务是在许学峰副主任的领导下参加南广学院的筹建工作。次年,教育部批准南广建校,许学峰副主任带领我和汪方华、江逐浪、王娟、魏峰、宋洁、郑苏晖、杨浦等同事一起招收第一届学生。教育部批准南广学院办学时给南广的招生计划是800人,其中艺术类600人,普通类200人。但由于当时已经是五月份,高考报名的时间早已经错过,艺术类学生就只好从当年报考校本部艺术类专业取得了合格证但又没有被录取的学生中来挑选。这些学生当时并不知道有一个南广学院,我们就把这些学生的联系方式找来,一个一个给他们打电话,给他们介绍南广学院的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于考生来说,南广学院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名字,许多考生家长接到电话之后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个别的家长等不到听完介绍就把电话挂掉,有时还会撂下一句不太友好的话。说实话,仅凭一个电话就让人相信这样一个陌生的学校,是很难的事情。即使人家相信,要弄清楚相关细节,也要在电话里解释半天。但我们不厌其烦,一遍一遍打电话。每打一个电话都做好记录,在考生家长的名字旁边注上:“有意向”、“父亲做不了主,要跟母亲商量”、“态度生硬,放弃”、“家中只有老奶奶,讲方言,听不懂,明天再打”等等。有些家长愿意进一步了解,我们就请人家来学校,当面宣传解释。有的也通过传真或快递把文字材料给人家看。几遍电话打过之后,当时设在北广主楼203房间的南广联络招生处每天都会围着许多家长。许多家长中的有识之士,很快就明白过来,认识到这所大学的发展前景,毅然决然为孩子报了名。还有一些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解释,也消除了心中的种种疑虑,报了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考生的父亲来问一遍各种细节,母亲再来问一遍,外祖父又来问一遍,各个都是同样的问题,甚至都到了盘查审问的程度,最后我们都把教育部批复的原件拿出来给他外祖父看了。之后,几个家长一碰头,每个人得到的情况都一致,感到这个学校工作人员素质高,比较可信,最后终于报了名。到第一年招生快结束的时候,社会上知道的人多了,大家报名也都很踊跃,甚至出现了非常火暴的场面。有一位陕西的家长让孩子从某个师范大学退档报考南广,怕报不上名,直接从西安飞到北京来给孩子报名。由于大家做了许多工作,南广第一年招的学生生源质量较高。第一年招生工作量很大,除了组织生源外,还要和各省招办联系。我们的招生名额是教育部下达的,手续齐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省市的招生部门个别工作人员不理解,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有的省市因为当年的计划已经做好,不愿在录取过程中再给南广新增计划。为了争取当年能在各省招生,许多省市广电厅局的同志帮助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如当时湖北省广电局的张良成副局长、湖南省广电局人事处的莫良苏处长和河南省广电局人事处的贾秀峰处长等。

第一届学生招生结束后,一开学,原发展办的同事们多数都去了南京。我暂时留在主楼203办公室做一些联络工作。稍后,受领导委托,我和吴云钿同志到南方几所名校所办的独立学院考察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2004年的中秋之夜,我们出发到珠海,访问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此后先后走访了深圳、武汉、郑州、南京、宁波、泰州等地的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看到独立学院发展的勃勃生机和良好势头,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和机制灵活,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我自己对南广学院发展前景的信心。考察结束后,我们对所走访学校的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管理方法、教学招生、后勤财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份考察报告。

2004年11月,学校派我到南京,负责招生办的工作。说是招生办主任,其实是光杆司令,招生办公室只有我一个工作人员。稍后校本部曾派过一位女同志来招办,但很快就回去了。2005年南广的招生计划是2500人。我当时很着急,累点苦点我倒是真的不怕,但这么大的招生数量,没有人手,怎么能完成任务呢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每个省市对艺术类考试的方法和学生的录取方法都有不同的规定,作为一个新开办的独立学院,与各省市招办都不熟悉,况且许多省市的招办对独立学院还有种种限制性政策。既要熟悉这些政策,还要虚心地去跟人家打交道,恳请人家给予帮助。认不认可你的艺考成绩、是否可以设点,都要做大量的联络工作。招生工作的政策性特别强,每一项看似细小的工作都要准备充分。面对众多的艺术类考生和考生家长,每一点粗心和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失误。里里外外,方方面面,我一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行呀!况且我还是个外行,虽说曾参加过上一年的录取工作,但录取只是最后一个环节。从一开始就要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宣传,此后还要进行艺术类考试。最头疼的是这些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每一步都要请教北广招办的同志。我特别感谢当时任北广招办副主任的李高强同志,一有不懂的问题我就给他打电话,而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经常电话一打就是半个钟头,有时候他还亲自动手帮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