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51

第51章 越是崎岖越坦平 越是辗转越从容(2)

(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的指导下,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二课堂建设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联系起来,我们迅速完善了各类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社团等,学院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二课堂,作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载体,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一个平台。各种各样的团队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要求。各个机构就是一个个小的团队。在这里面,每一次会议,每个活动,每一个决定都是我们的具体实践。学院鼓励学生创立南广学院自身的文化品牌产品,如中秋晚会和新年晚会两大文艺晚会。学院几乎所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涉及策划、编导、主持及节目筹备等各个方面。在这些活动中,学院还秉承服务社会的宗旨,送文化到社区,同传媒大学本部一起举行了“江宁之春”大型文艺晚会,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三、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个性发展、思想成熟的主要阶段。初创独立学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一所新创建学校的发展同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功是休戚相关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就不可能有活力,不可能有创造性,学校也就不可能获得发展。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普遍怀揣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表现欲,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立个性。

很多同学因高考失利而产生消极失望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纠正这种心态,始终沉浸在其中的话,是不利于学生在学院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因此,学院把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激发其潜力、让其树立自信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搭建宽松自由的平台,鼓励有特长的同学走出校园,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在激烈的竞争中磨砺自己。

四、关注个体差异,兼顾群体发展,创建和谐校园

学院在创造条件发展学生个体的同时,还要注意兼顾学生群体的协调发展。学生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是影响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学生大多数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他们初次离家,首次过集体宿舍生活,思乡恋家情结较为严重。在缺乏学长的传帮带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很容易转向同乡寻求情感慰藉,行动上表现为组成老乡会、同乡帮等非正式组织。据以往经验,学生的这类非正式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情感欲求,却在更大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群体文化中的地域差异性,发展到某种程度将会在学生群体中造成纷扰。在一所新建独立院校,如果任由这种群体差异自由发展的话,不仅对本届学生,而且对今后的新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差异,化解乡愁,我们组织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首先,强化班级、院系的概念,让学生尽快融入正式组织中。要求每个班级每周召开班会,每学期至少有两次班级活动。无论是在平时的班会上,还是在日常活动中,班级的概念不断得到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正在形成。当然,这不能完全排除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宽容,以一种多元化视角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事物,以使学生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胸襟。

其次,学生群体差异体现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拥有的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每个月花费近万元,而有的学生直至第一学年末还没有将学费交齐。家庭条件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巨大的心理落差将成为学生继续在校学习的心理障碍,学校则可能形成攀比物质生活的不正之风。

最后,学院密切关注学生弱势群体,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办理学费的减、缓、免等手续,保证没有学生因为贫困问题失学;尽可能地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目前正在根据相关政策办理独立学院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在团日活动中邀请银行人员到校园传播生活理财观念;组织班级讨论会加强金钱观、理财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五、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校园文化

在建校第一年里,校风建设有个良好的开头,可以令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反之将困难重重,积重难返。校园氛围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等,优良的校园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可完成的。首批学生对于校园氛围建设的作用更是具有开拓性。

首先,我们号召全院师生共同创建和维护一个整洁、干净、漂亮的校园,包括教室、校园及宿舍的清洁卫生、花草树木、环境布置等,为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造客观环境。学院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向学生注入“维护校园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通过学生会组织了“雅居”宿舍美化大赛,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宿舍开始美化生活,美化校园。此外,建设中的南广学院新校园,在校园的道路、广场、绿地等命名活动中,正在面向同学们集思广益,以期在命名中突出文化意蕴,逐步建设一个文化气息浓厚,开放、大气、优雅的校园环境。

其次,为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和文化气氛,着力打造南广的文化品牌。如通过精心策划,推出“南广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文化界名人及业界知名人士,就同学们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进行近距离交流。一年来,学院共聘请海内外专家十余名,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受到了热烈欢迎。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学院不仅与校本部形成南北联动,共同参与“风采之星”大赛、齐越朗诵艺术节等活动,还形成了自己的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包括南广首届读书文化节,篮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比赛、英语文化节等。

最后,信息化时代,校园环境的空间还扩展到了第四媒体。作为以传媒教学为特色的南广学院,不可能忽视网络媒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学院正在不断完善校园网站、教研组网页、班级网页、个人主页,塑造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专业知识的机会,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六、建立起素质高、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也是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建设培养一支素质高、有热情、有责任感的辅导员队伍极为重要。

建校初期的辅导员是校本部选派到校任职的。他们多数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工作有热情,对待学生有爱心。他们也是刚刚离开校园,没有名师的架子,在心理上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尤其是在没有师兄师姐的南广学院,这样的--批辅导员其实在无形中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辅导员针对南广学生的特殊情况,摸索出了一套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的工作方法。南广学生在高考成绩上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文化课基础弱,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上的成就感少。学院的宗旨是,以平等、关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对于学生的问题和缺点,名师们要减少使用“不”、“禁止”等词语,减少负面的东西,而是耐心地给学生分析事理。在循循善诱中,南广辅导员和其他所有教职员工在爱和鼓励中给学生赋予了生长和生活的能力。

七、确立学生工作“服务”+ “教育”+ “管理”的模式

为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南广学院从一开始就狠抓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两个方面。2004年9月南广学院开学后,很快举行了包括辅导员、教学名师以及后勤工作人员在内“首届南广学生工作会议”,在全校教职员工心目中树立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的学生工作总体思想。在学生工作模式上,由原来简单的“管理”模式,转向“服务+教育+管理”的模式。即从“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使学生工作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扮演一个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角色,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把解决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服务为基本方式,在管理中渗透教育。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通过优质服务,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获得适应社会竞争的物质能力和心理能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回顾与总结我院建校初期的学生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独立学院,我校的学生工作既面临着普通高校共同存在的一般现象,也有着区别于公立高校的特殊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在营造健康活泼、稳定平安的校园生活环境,培养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也是我们应当保持和延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许多的失败的教训,但这同样是我们今后开展学生工作的宝贵经验。五年的摸索与实践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学生工作是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必须密切联系学院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切实做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随着学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完善,随着学生工作队伍素质的提高,我院学生工作也一定会在思路和措施上实现新的突破。

时间过得很快。2003年1月2日,校本部领导在南京江宁的方山脚下勾画着南广学院的蓝图;2004年9月16日,首批800名学子在江宁高中的过渡校舍迎来了南广学院的开学典礼;2009年9月16日,万余名南广师生将在美丽的南广校园欢庆建校五周年。回顾我们经历的这五年,会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创造了南广的历史,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为南广学院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