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55

第55章 南广日记(四则)

严 翔 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语言传播系主任

2006年10月8日 天气晴朗

清晨,独自驱车从家乡河北驶向南京。由青银高速转京福高速,途经济南、徐州,大约8个小时到达南京,比想象中快了许多。看了一下里程表,显示数字为960公里。8小时,960公里,这该是我人生事业一段新的历程和开始吧,未来的路尚不知会有多久、多长……

或许从小在大学校园里长大的缘故,儿时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做一名大学教授。然而这个梦似乎有点长……1976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8年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北京广学院这座梦中殿堂。毕业后在媒体一做就是二十多年。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纪念建院三十周年出了一本书《白杨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汇编了建院三十年来部分优秀毕业生的业绩。自己的事迹也有幸辑入其中。记得文章的最后自己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后要在播音主持道路上不断进取,有朝一日一定要将自己在实践中的点点收获奉献给辛勤培育过自己的母校……”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李晓华、陈亮(时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正、副院长)推荐我来南广语言传播系工作。那一年的7月我第一次来到江宁。当时的南广还暂居江宁高级中学。那一天李洪岩(南广语传系第一任系主任)和韩宪柱(南广第一任教务部主任)两位老师接待了我,并陪我一起到正在建设中的南广校园工地看一看。驱车一路向东南方向驶去,路似乎很远,两旁的建筑愈见稀落,心不免往下沉……然而当我踏上南广校园这片沸腾的工地,仰望着眼前已经高高矗立的教学大楼时,我的心被震慑了:它宛如一座巍峨宏伟的圣殿,在远山和苍穹的映衬下彰显着未来和希望之光。那一刻我的心坚定了——这便是我梦归的地方,尽管眼下仍是一片泥泞和荒芜,但注定是一片耕耘创业的好地方!一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南广,进入校园后我惊诧于眼前的景象,夕阳下漫步校园,似乎在神话中徜徉。仅仅一年时光,校园竟变成如此模样:红色的楼群、绿色的草坪、蓝蓝的天空……红、绿、蓝三原色在此和谐交融,它又将幻化出多少传媒学子七彩斑斓的美丽梦想!而我,作为一名未来的南广教师又该为自己和我的学生们写下怎样的篇章……

2007年9月10日 晴间多云

今天是教师节。这一天收到的电话和短信好多好多。上午给远在家乡的父母通了电话,一来问候老人,二来也是向父母祝贺节日。父母以前都是老师,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教小学。放下电话,耳边似乎响起了宋祖英的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多么亲切而神圣的称谓呀。提起这两个字,人们的心中总会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感和遐思,道出无数赞美的言语和词汇。以前在媒体工作时曾经做过许多有关教师和教师节的节目。记得一则由自己主创的公益广告《谢谢您,敬爱的老师》还获得过公益广告比赛的大奖。而今我已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师队伍的领头人和管理者,也只有在今天我才仿佛真正读懂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分量和内在含义。

两天前2007级新生刚刚入学。在新生见面会上我向全体同学介绍了学院和我们语言传播系的情况。当介绍到专业教师的时候,我看到每位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透出格外关注的目光……是啊,2007级新生入学后我们语传系就有四个年级800余名学生了。是否能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来从事教学,不仅学生关注、家长关注,更是摆在我这位系主任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语言传播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年龄、知识、能力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现在我们的专业教师已近40位,其中本部教师、本院教师、兼职教师分别约占1/3左右。理论性大课均由本部骨干教师讲授,这样我们南广语传系的学生就可以享受到与本部学生同样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性小课则多是由一些既掌握专业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院或外聘兼职教师担任。这个学期经过认真挑选,我们又从业界聘请了几位兼职教授,他们一边在台内从事着专业工作,一边通过小课指导着我们学生的上机实践,讲授内容既实用而又鲜活。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是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再过一个月,来南广工作就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来,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件大事。刘继南院长提出的“大楼、大师、大树、大器”的办学理念意义深远——唯有大师,方可成就大器!

今天是我作为教师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最幸福、最充实、最沉甸甸的一个节日……

2008年2月1日 北京九华山庄

历时两周的招生面试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昨天在丁海晏副院长的带领下又马不停蹄地从郑州考点赶到北京,11位系主任和教学秘书将在这里封闭三天,进行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研讨和修订。

北京的冬天好冷。吃过晚饭泡在热气腾腾的露天温泉中,仰天闭目,尽情享受着这久违了的惬意和温暖,思绪不免回到了几天前大雪纷飞的郑州和南京……

今年冬天全国大范围降雪,南京、郑州更是冰天雪地、异常寒冷。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我们南广学院专业面试的火暴场景……播音主持专业更是热上加热,南京考点面试学生人数达到1200,郑州考点面试学生人数突破1500名。我永远忘不掉鹅毛大雪下家长翘首考场的目光,忘不掉凛冽寒风中长达百米排队报名的考生……我不禁为南广喝彩:仅仅四年时光,却已是声名远扬、众人向往!

播音主持,它凝结着多少年轻人挑战自我、实现理想的人生之梦。南广语传系已有800名学生,如何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如何将他们培养成既能适应当代传媒市场需求,又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立足并施展才能的优秀传媒人才,这是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一位教学管理者首先要准备好的一门功课。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修订,其意义也正在其中。

根据南广学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结合本系学生特质及未来人才需求状况,今天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在构架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应采取“大复合”与“小复合”结合的理念。“大复合”即跨系、跨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根据媒体未来发展对播音主持岗位的新要求,我提出了主持人的核心能力应做到集策划、采访、编辑、主持、制作“五位一体”。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加入节目创意与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非线性编辑、音乐音响等课程。同时应考虑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使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链接。“小复合”即通过“厚基础”、“宽方向”的教学设置,增强学生的可塑性及应变能力,使其形成专业方向上的一专多能。

南广学院已有四届学生,培养方案的研讨、修订势在必行。它如同一张考卷摆在每位系主任的面前。佩服学院的精心安排:刚做“考官”归来,此番却要做一回“考生”。

九华山庄的温泉,泡去了连日的疲劳,而内心却依然无法放松……

2008年11月27日 感恩节

傍晚,收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接通后传来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严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张帆,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指导的我的那篇论文获奖了!”“哦,恭喜你,什么奖啊”“我们重庆广电集团的业务论文评比,获了二等奖 。谢谢您,严老师!今天是感恩节……”

张帆是我教过的一名学生,也是南广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他们2004年入学,与南广学院一同成长,我们习惯地称他们为“南广一期”。他们对学院的感情最深,同时在他们身上也更多地凝结着南广的关注和期望。

我深深记得他们即将离校的那些日子。6月22日,学院为2008届毕业生举行了隆重的学位证书颁发仪式。语传系102名学生中95%的同学获得了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那一刻许多同学喜极而泣。告别晚宴上同学间、师生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至今历历在目……转眼间这批同学离校已经快半年了,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其中有六位同学进入国家级媒体,到省级媒体工作的也多达十几位。而且不少同学在工作一线已经崭露头角,近半年来经常收到同学们来自各地的报喜短信和电话。欣喜的同时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南广的未来,看到了我们语言传播系的希望!

明年2005级的同学即将毕业,届时我们语言传播系将有250余名同学走向社会。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多达300余家,毕业竞争的压力会日益加大。这不仅是对我们学生实力的挑战,更是对我们办学方向和教学成果的检验。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不仅要有信心,更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取的精神,从招生、培养、就业等多个环节精心研究、合理部署、不懈开拓。我经常讲,我们搞专业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即因传媒市场所需、因社会所需培养多方位的应用型语言传播人才。目前语言传播系已开办有六个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正在由传统的播音主持岗位向着更广阔的范围不断延伸拓展。我们的口号是:凡是以语言传播为优势和特长的岗位,都将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和就业的方向。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既然我们的学生选择了南广,那么我们便有责任设计好他们的人生,为他们未来事业腾飞插上一双强劲的翅膀!

“感恩节”虽源于西方,但却符合了我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今天收到了许多同学的电话和短信。在接受着这一份份美好心意的同时,我也想由衷地对你们说——

感谢同学,你们使我获得了人生的激情与感动!

感恩南广,你使我实现了新的人生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