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57

第57章 广电系第一个毕业礼

王更新 副教授 南广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

“距2004级毕业礼还有50米、20米、10米、5米、1米……”沿着地上的路标,广播电视系2004级201名毕业生盛装踏上了红地毯。

平时喜欢运动、打扮休闲的男同学们,此刻都穿上了笔挺的西装,打着鲜艳的领带。一位男同学走到我身边“炫耀”地告诉我:他积攒了3000多元买了这套西服。女同学都穿着晚礼服、高跟鞋,有的还略施粉黛。丁海宴副院长深情地说:“这个晚上,男孩子们真英俊,女孩子们真漂亮。真想多看他们几眼!”

他们就要毕业了!

2008年6月19日晚7时整,南广大讲堂将激情上演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第一个毕业礼——广播电视系2004级毕业礼。

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首届毕业的815名学生中,有广播电视系的201名同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同学36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学58名、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方向同学107名)。2004年入学时,这201名同学分别在新闻传播系和艺术传播系,2005年8月广播电视系成立后,他们加入了这个集体,从此用他们的智慧、才华为这个集体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他们是广播电视系最早、最年轻的开拓者。他们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广电人!”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成立后首批录取的本科生和第一届毕业生,他们这种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在南广学院将拥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情感。从入学时的临时校舍江宁高级中学,到今天美丽怡人的南广校园;从被誉为“黄埔一期”的八百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万人大学。虽说只是转瞬的四年,但是他们与南广学院共同经历了太多激情创业的日日夜夜……他们见证了南广学院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南广学院一起成长、成熟。

毕业之际,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关切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

学院特别为他们制作了签字碑,每一位毕业生都骄傲地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他们出版了第一本学生作品集《The First》;为他们设计了漂亮别致的学位服,同学们穿着它,把美丽的容颜留在了南广校园。

今年,我们即将送走广电系第二届毕业生,也将迎来南广学院的五周年生日,学院需要总结五年,规划五年,展望十年,广电系也同样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回顾总结广播电视系的发展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

广播电视系成立于2005年7月,是南广学院第二批成立的系部。成立之初,广播电视系共设三个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共203名学生,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原属艺术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原属新闻传播系。广播电视系首任系主任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文老师,2007年9月至今由王更新副教授担任系主任。

广播电视系成立之后,在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四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广播电视系自身专业特点,迅速明确了专业培养特色和发展方向,教学及各项工作逐步规范,稳中前进。

2005年9月,广播电视系2005级518名新生入学,学生总数达到721人;2006年9月,广播电视系2006级695名新生入学(包括新增电视摄影和图片摄影专业107名学生),学生总数达到1400多人;2007年,广播电视系2007级410名新生入学,学生总数达到1700多人,占当年全院学生总数的1/3。同年,学院成立摄影系,电视摄影和图片摄影专业从广播电视系分离出去,划入摄影系。另外,根据全院学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2007级始划入新闻传播系。2008年9月,广播电视系2008级318名新生入学,学生总数达到1839人。自此,广播电视系专业体系日渐完善,设有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两个专业方向,大三年级开设了出镜记者、电视导播、电视评论、纪实节目创作四个专业特色方向班。

目前,广播电视系有系领导3人,教学秘书和辅导员10人。教师队伍建设,从最初的仅有5名专任教师,发展到现在拥有30名专任教师,专业教师学历层次均在硕士以上,其中讲师及以上职称人数占40%,形成了以本系专任教师为主,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师资源和业界专家学者相结合,老、中、青三代相互协调,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

几年来,广播电视系紧紧围绕南广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努力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方向上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的专业之一,具有较成熟的专业建设经验和专业品牌优势。因此,广播电视系在专业建设上,借助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建设经验和品牌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及传媒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培养了解广播电视等传媒领域相关信息,掌握影视传播基本理论和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逐年完善,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个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明确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传媒人才的目标,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原则,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宽口径、厚基础、优外语、强专业”的特色,并根据两个不同专业方向分设主干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趋合理,并力求突出专业特色,第一至第四学期实行通识教育,第六学期分方向培养。开设专业方向班,在原有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方向,2004级开设了出镜记者、电视导播、电视评论三个方向班,2005级又增加了纪实节目创作方向班,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兴趣和专长强化专业训练。另外加强系列创作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别在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影视纪实作品创作和影视文艺作品创作系列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并采取多种方式,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创作课程,增加实践或上机、课外学时等。使学生学有所专、专有所长,更具应对就业竞争和市场需求的能力。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适用范围较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较强的特点,广播电视系面向全院学生第一个开办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辅修班,不但延伸了专业建设,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多方邀请业界专家开设讲座,平均每月两次,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传媒业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广播电视系依照南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三三制”的原则(1/3自有教师、1/3校本部教师、1/3外聘兼职教师),在坚持聘请校本部教师和业界专家来我系授课的同时,也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并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突出,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为适应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抓教材建设。由我系教师组织编写的《影视精品导视》《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文化学》三部专业教材已完成初稿,即将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和王贤波的“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巨浪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建设及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王博宇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研究课题已申报。

为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培养新世纪的传媒人才,本专业十分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并为此建设了实验室,购进了相关仪器设备。目前,有非线性编辑机房三间,拉片实验室两间,摄像机48台,基本上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践从前期到后期的需求。在教学上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并重,将小学期教学实习与社会调查、综合实训相结合,从2006年暑期开始,开展了“暑期教学实习暨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进行专业创作。经过连续三年的实践,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系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探索。

2007年3月起,广播电视系又与江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在江宁电视台开办了《青春校园》栏目。这个栏目完全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独立完成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制作的各项工作,播出后得到观众喜爱。广播电视系还通过承办江宁大学城五周年文艺会演,参与全国十运会的转播,与媒体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等渠道,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附:

学生专业实践创作成果

2005年9月,广播电视系2004级30名同学参加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电视转播工作。这是广播电视系组织的第一次专业实践活动。

2006年10月,广播电视系2004、2005级部分学生应江宁区团委邀请,拍摄了“江宁区十佳青年”候选人宣传片,共24部,在江宁电视台连续播出,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2006年12月29号,广播电视系学生在电视演播馆举办了南广学院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元旦直播晚会“家和万事兴”。

2007年4月,广播电视系承办了“春色满园——庆祝江宁大学城成立五周年驻区高校文艺会演”晚会。系主任周文担任总导演,摄像、导播、灯光及后期制作等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

2007年9月,广播电视系组织35件师生作品参加“2007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有两部作品获得DV类十佳节目,九部作品获DV类优秀作品奖。其中作品《空宅》入选法国FIPA电视节、德国女性电影电视节、半岛电视节。广播电视系获得大会组织奖。

2007年10月,广播电视系学生作品《世界》首获“未来影像——第四届亚洲国际青少年影像大赛”中国选拔区“优秀影像类作品”。

2007年11月,广播电视系参加“江苏高校数字短片大赛”,共选送作品15件,获得了三个优秀奖。

2007年11月,广播电视系参加南京市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和谐南京”公益广告大赛,获得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

2008年9月,广播电视系组织参加了“2008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暨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24件师生DV作品参赛,共获得两个金奖、四个银奖、两个铜奖的优异成绩。

2008年10月,广播电视系组织参加了由北京市教委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共同举办的“半夏的纪念”活动,有四部学生作品入围,并荣获最佳剪辑和最佳音乐电视奖。

2008年11月,广播电视系组织参加了“2008全国影像交流节暨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示活动”,获得了DV组一等奖、二等奖和摄影组一等奖、三等奖的荣誉。

2008年12月,广播电视系学生关于城市和谐发展的拍摄创意“城市五行”,被2009年“中欧城市发展论坛”选中,并获得了1000欧元的拍摄经费。

2009年1月,广播电视系学生赴泰国参加“第六届亚洲大学生纪录片挑战赛”,赢得泰国、日本和菲律宾师生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