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67

第67章 难忘那段美丽而意外的邂逅

战 琦 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办副主任

原南广学院学务部部长

要为南广的5周年校庆写点东西,我迟迟不敢下笔,思绪太多。写出这个题目时,所有的记忆被串起来了,那是一段有太多艰苦、太多收获而又美丽的意外经历。

2004年9月4日,听说石磊老师要去南京工作一段时间,三两好友凑到一起为他饯行。微醺,我举起杯,说:“没事儿,北京的家里如果需要帮助就给我们打电话,一定帮你打理好,等你回北京我们还在这里为你接风!”一次充满豪言壮语的饯行酒会。

2004年9月10日,教师节,周五。临下班时领导通知,我被派往南京工作两年,后天要到南京报到。真不能去!自己经验不足,承担不了这么重要的工作;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生活不便;自己妻子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为自己列出了能找到的所有可以不去南京的理由。

2004年9月11日,任凭自己先前的态度多么坚决,但一位老人改变了我的决定。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刘继南校长对我说的两句话:“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用人,年轻人不上谁上!”“我这个老太婆腿摔坏了都在坚持工作,你年轻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当着其他几位领导和老师的面听完这两句话,我彻底被她俘虏了,派往南京的名单上多了我一个。

2004年9月12日,我随着学校派遣的第一支队伍赶到南京,负责南广学院学务部的工作。此时,距石磊老师到达南京还有一个月。

2006年8月22日,告别方山脚下红墙青瓦的校园时,南广学院已经两岁了。又过了三年,但很多记忆至今还完整留存,随时翻看我的工作笔记,上面的故事历历在目,记录着那些年、那些事儿。

南京的生活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的。2004年的“十一”假期,我奉命在南京值班。十月一日的早上还未起床,就听见屋子里有人说话,睁眼一看,几个装修工人正在搬屋子里的东西。细细一问,原来是学校为了给老师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准备利用七天假期将教工宿舍进行简单的装修。简单收拾一下行李,自己就赶到办公室值班去了。等到晚上回来,昨天睡觉的床架子已经被拆掉,床垫子躺在地上,被褥被卷起来放在上面,床垫子旁边一周堆满了水泥、瓷砖和沙子。“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莫笑我是多情种,莫以成败论英雄,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这是当时最想哼唱的歌。简单收拾一下床上的尘土,和衣而卧。“十一”的七天,我在“地上”睡了七天,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

苦中也有乐。当时宿舍里的蚊子特别多,蚊帐又没有到位,晚上睡觉非常痛苦。廖祥忠副院长在某次辅导员会上风趣地形容我们的“遭遇”,巧妙地引导大家克服暂时的困难。他说:我们是在和蚊子斗争,也是在和自己斗争。这句话后来被我们相互传递着,互相激励着。

事实上,在南广学院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没有遇到的困难。我曾经和金北平老师因为自己的宿舍里没有水不得不每天到楼下取水洗漱,宿舍里没有电,不得不搬着微波炉到楼下“借电”加热盒饭。我抱怨过遇到的种种困难,可困难总是暂时的,当南广学院校园初具规模时,每一个参与创建的同事都为自己的付出感到自豪。

南广学院的工作和学习是在同事们的相互搀扶下完成的。南广学院的辅导员队伍由学校各个学院抽调人员组建,学校先后派往南广学院工作的辅导员有:巫蒙、林薇、闵素琴、严威、张志华、张启忠、彭文祥、王铮、直长亮、张岳、顾杰、许蕾、宋迪、甘凌、赵志安、袁佳平、唐妮娜、崔怡等老师。同时还有南京的几位老师参与了辅导员的工作,他们是:王宇甜、姜文波、刘小青、樊爱平、傅璟、陈思蒙、王晓宁、田娟。这些老师当初是在一间办公室集中办公,见面机会多,工作交流的也多,相处也很融洽。最早的时候,如果晚上检查学生宿舍,我们都是约好在办公室集合,然后集体前往。大家蹬着自行车,浩浩荡荡骑往成山公寓,等到每个老师都检查完自己负责的学生寝室,再一同回到我们的集体宿舍。最晚的一次,我记得是2005年的1月1日,凌晨2:30,我们从成山公寓骑车出来,十几个人,有说有笑,有的老师还唱着歌,那个场景在中国传媒大学也是少见的。当时大家三点一线的生活很规律,食堂、办公室、宿舍,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大多的时间都是在临时租用的办公室工作或者看书。在将要离开南京的时候,闵素琴老师还在校友录上建立了一个我们自己的“班级”,取名中国传媒大学“南兄南弟班”。回到学校,因为所属学院不同,大家很少见面,但都会在校友录上留下自己的最新消息。现在,很多老师都已经博士毕业了,再聚到一起,说得最多的还是南广学院,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南广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有一位副校长和四位副院长在那里工作。冯克庄副校长是一位工作上严厉,生活中和蔼、风趣、思路敏捷的老头儿(冒昧叫声老头儿)。有两次因为开会时有“不文明行为”,我被冯校长当场严厉批评,很不理解。我忘记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原谅”这个老头儿,但我肯定他的严格要求是对的,直到现在也很受益。他又是个和蔼、博学的老头儿,业余时间总能坐在你身边聊聊家常,谈谈历史,说说他的经历,和他的交流总是很轻松愉快。

其他四位副院长分别是主持工作的许学峰副院长、主管教学的丁海宴副院长、主管后勤的刘亚文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廖祥忠副院长。许学峰老师前期参与了南广学院的筹建,熟悉情况,在学院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投资方的沟通工作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学院发展前期面临各种困难的时候,都是他协调政府主管部门及时解决,比如新校区开工、招生计划的申报审批等。他的孩子当时正在上高中,他把家里完全交给了自己的爱人,“钉”在南京工作,对教学、管理、后勤、基建每项工作都了然于胸。南广学院顺利“开篇”运行,他是庞大机器的中枢。丁海宴副院长是知名的学者,分管教学工作,很多老师非常愿意听他的发言,有激情又充满哲学思考。刘亚文副院长是投资方派出的分管后勤的领导,说话语速快,前期基建开工,他经常是穿着雨靴整天穿梭在工地督促工程进度。廖祥忠副院长是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也是我的主管领导。他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又是很有名的动画领域专家,很多前期开展的学生工作都是在他的策划下进行的,包括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分批次的学生座谈会进行学生状况摸底等。有一次在室外搞学生安全教育,我们在操场搭了一个很高的台子,请廖院长和外请的老师坐在台子上给学生做讲座,不想当天气温极低,并且刮着大风,他们在台上坐了一个半小时,“风吹背后寒”、“风刮胸前冷”,结束的时候两个人都已经是“透心凉”,让我很是过意不去。

南广学院还有一位我“父辈”的老师——韩宪柱。他参与筹建南广学院的工作并且参与了学院的第一次招生,之后又担任第一位教务部部长。由于学务与教务工作的联系,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工作,互相提意见和建议。韩老师对南广学院充满感情,在离开南京的时候,我看到他依依不舍的眼泪。现在,我成了他的忘年交,也习惯称他“老韩(汉)”。

还有很多参与建设南广学院的老师,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记录着南广学院的历史。我特别想向他们致敬,参与南广学院建设的领导、辅导员还有很多没有被我记录的老师,团队成就了南广学院的成功。

我至今难忘2005年发生的一幕。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的刘继南老师在主席台上就座,当主持人介绍台上就座嘉宾念到刘继南校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以为,这是一次例行的、礼貌式的掌声。当刘校长起身致谢落座后,台下再次响起新入校学生雷鸣般的未经组织的掌声,掌声很长,很热烈。这一次的掌声是自发的、充满真情的、怀有尊重的、富于崇高荣誉评价的掌声。这次掌声给我上了一课,认识荣誉。

回忆南广学院,有我的领导、老师、同事,还有一群学生。

2004年,学院接收了787名新生入校。一群孩子,对大学生活充满希望又无所适从。2008年,参加南广学院的第一次学生毕业典礼,那些熟悉的名字都赫然在目,他们毕业了。一群真正的大学毕业生,正意气风发走向社会。这种转变是南广学院给他的。

有一个男孩儿,很是叛逆,同时还有很多不易察觉的优点:执著、直率、诚恳。刚刚入学时,还因为军训是否理发和我正面冲突。临近毕业见到他时,他第一个反应是和我来一个“男人式的”拥抱。现在他已经开始在北京自我创业,走出那个叛逆的年龄,他会慢慢用事业的进步证明自己。

很多同学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进一步深造。2008年9月,原来的一个学生会副主席到我的办公室找我,说是完成一个诺言:和我在北京见面。这个孩子很勤奋,成绩也很好,为了能激励她更好的学习,在她刚入学的时候我和她约定,要她毕业后一定要考上研究生,我们会在北京等她。她终于来了,不是为了见面,而是为了自己的目标。

前两天,一个大学期间非常崇拜电影演员姜文的南广学院学生给我打电话,说他准备出国了,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学校。遥想当年他对我说,自己就希望能认识姜文,然后和姜文一起拍电影时的场景,他也变了。这四年,他找到了更好的目标。

南广学院的同学中还流传着很多趣事:比如传说中的学务部长是一位年龄40多岁的小个男老师,比如某位男老师头戴安全帽出现在学生宿舍等,同学中总是有很多趣事被津津乐道。和南广学院的学生相处是很快乐的事,我和我的同事是他们的朋友。

南广学院校园越来越美丽,我希望南广学院的学生也同样越来越美丽。快写完这个稿子的时候,我突然想,纪念南广学院5周年校庆,回忆历史,我们只能是配角,真正为南广写历史的是那些学生。我期待他们能把南广历史写得很美、很长。我相信一定会的。

2008年,我在南广学院借用一句歌词表达了我对南广同学的感情: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也把这句话献给南广学院5周年校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