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耕耘南广
19703100000035

第35章 江南桃李园——南广随笔

语言传播系李越

二月早春,当北方还是春寒料峭,雪花纷飞的时候,古都南京,方山脚下一座美丽的校园,已是梅花吐香,柳发新芽,青竹露翠。砖红色的欧式建筑群掩映在一片新绿之中颇显壮美,万余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就读于这里的12个系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一座五年前建立起来的立体式传媒专业院校。五年,仅仅五年,就建起了这样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惊叹于也钦佩这奇迹的创造者,我想,在校的学生,全国有志于广播电视传媒的青年也应感谢这奇迹的创造者,他们为你们提供了梦中的如画一样的高等学府——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时代不同了

我是196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的“文革”前最后一届大学生。那时的北广,三座楼一个小院,学生一千二百人,教工三百五十人,教材是刻印的,录音机是破旧的,二十多人住在一间四十平方米的宿舍里。可同学们学习的劲头十足,目的明确——为祖国而学习。今天,不要说中国传媒大学,就是南广学院,软硬件设施也是首屈一指的。漂亮宽敞的教学大楼,先进的设备,颇具规模的图书馆;再看看公寓化的学生宿舍,不但生活方便舒适,配套物业管理,还有室内上网设施方便同学学习、了解天下事。南广的师资,除了有“中传”的优秀教师讲课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有资历、有学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富有朝气、有工作热情、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这样一座现代化的、软硬件俱佳的传媒大学只用了五年便颇具规模,这是时代的象征,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硕果。

老师早、老师好

在南广学院,无论是你班里的学生,还是教过的学生,或是熟悉或是不太熟悉的学生,只要迎面走来,都会面带微笑地说“老师好!”如果是早上遇见便是“老师早!”这简单的一声问候,像春天的阳光照在脸上,像带着花香的徐徐春风迎面扑过来,让人心里暖洋洋的。谁说“三本”学校的学生素质差呢?这简单的问候不正是尊师的表现吗?我是从广播电台退休后应聘来搞教学的,以前对南广不甚了解,也听过对南广的种种议论,一般是贬的多,褒的少,是带着种种疑虑来的。如今,半年的教学亲身体会,使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片面认识,南广是一座和谐的校园。在课堂上,每每刚想去打水,立刻便有同学站起来替你去打,在路上见到老师手提重物,同学立刻接过来,在考场,参加志愿者的同学,小脸冻得红红的,还坚守自己的岗位,同时却劝老师进教室暖和,那种精神说起来让人感动。说到学习,大部分同学也是非常刻苦的。距我的住所一百米的小水沟边,每天早晨都有一些语传系的同学在练声,无论是春夏秋冬,甚至风雨天,都有人坚持练声。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难怪南广的毕业生就业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和老师有一种共同的追求,这便会造就出一批批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

带头人

说到带头人,人们不由得就会想到我们的刘院长。提起刘继南院长,业内人士无人不晓。这位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几十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院长的位子。北广也由一所普通院校发展成一所中外知名、颇具规模、文理兼容的综合媒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如今刘院长退下来了,按说她功成名就,该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已是古稀之年的刘院长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为发展我国的高教事业继续奔走,联系有眼光热心教育事业的实业家,到今年9月,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创办起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就是这所学院,为近千名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任教就业的位子,为一万多名全国各地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每年,为全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培养数千名优秀的工作者。更让我感动的是,刘院长坚决不住校方为她建的别墅而住在普通的教工公寓里。一天,我遇见刘院长,问她在忙什么,她笑着说:“去搞绿化用的银杏树。”我听了不由得心里一动,多可敬的老院长啊,对自己的生活无所求,却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不辞辛苦,不怕劳累,那种朴实亲和的精神能让人不感动吗?是的,南广学院有这样的带头人,又有紧跟其后的一大批干部和教工,锦绣的前途是毋庸置疑的。我爱你,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这座美丽的江南桃李园。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