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耕耘南广
19703100000048

第48章 心香一瓣话南广(1)

语言文学系徐丹晖

悠扬的钟声敲碎了薄雾,江宁大地从晨曦中苏醒。金鱼池畔、银杏树下,传来抑扬顿挫的吐字发声和外语单词的奏鸣曲,南广学院美好的一天在鸟语花香中拉开了序幕。

我深深地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徜徉在鹅卵石拼花小路上,穿过藤萝架和凉亭,走过玉兰路,登上被同学们叫做“斗兽场”的阶梯顶端,站在直插云天的钟楼脚下,放眼望去,满目青翠。香樟路直通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楼。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中轴大道的草坪两侧,陈列着学生的摄影、美术或造型艺术作品,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绿荫掩映中露出了红白相间的欧式建筑群体,端庄肃穆,色彩鲜明。当我融入莘莘学子的洪流中时,就感到自己仿佛重返青春年华,和80后、90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一样精神抖擞,充满活力。从高低不平的“星光大道”到首届毕业生的“签名碑”;从“国际传媒友谊林”到“世界大学女校长林”;从“学生活动中心”到三室一厅家庭住宅式的学生宿舍,处处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宏伟壮观的图书馆,背靠方山,面向月牙湖,青山碧水,幽雅静谧,真是读书的理想佳境。拾级登上这座知识的殿堂,气势恢弘、开阔明亮。馆内的藏书与日俱增,从无到有,至今已达五十余万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到此潜心攻读。难怪美国迈阿密大学校长会说:“你们的图书馆可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媲美。”馆前高高的阶梯提醒着读者: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勇敢地攀登,才能达到光辉的顶峰。面对如此美好的校园,毛主席的名句在我耳边萦绕: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触景生情,不禁狗尾续貂,仿拟下阙:

金陵城外江宁,

方山东麓佳境。

学子指看南广,

更加郁郁葱葱。

金秋时节,我们将迎来南广的五岁华诞。五年岁月弹指一挥间,从“八百标兵”到万人大学,从江宁高级中学的一栋楼到1600亩、环境幽雅的方山校园,南广人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想到这个环境幽雅的美丽校园,原来竟是一片荒地和泥塘!南广人在刘继南院长的带领下,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使这里改天换地,换了人间,一座美轮美奂的精神家园拔地而起。我是1965年从北大毕业后和刘院长同一批分配到北广的,在北广任教四十余年,可以说是南北两广创办、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大半生的光阴,在广院度过,我和广院紧紧连在一起,结下了一世情缘。北广、南广都是我的家,对“两广”怀有浓得化不开的深情。特别是南广创业的五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五年辛苦不寻常,多少难忘的人和事,深深铭刻心中。

我是2005年5月在刘院长、韩宪柱教务部长和老同事时煜华老师的感召下,来到南广的。因为在北广还有其他教学任务,所以第一次只安排了五周的课。这一个多月的体验,时间虽短,却使我与南广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泽东曾说过: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校长和教员问题。刘院长在“五一”长假中为支援南广教学的老师饯行时的一席肺腑之言,使我深受震撼。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什么是不断革命,志存高远。她谈到创办南广学院的动因和理念:北广五十年,虽然年年扩大办学规模,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传媒人才,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的需求;与此同时,每年都有无数慕名而来的考生,因名额所限不能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充分利用原有的办学资源,拓展办学优势,新型的独立学院是个最好的解决办法,既发挥了校本部的资源优势,挖掘了潜力,又为国家减轻了负担,加速为国家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全国考察,才选定江宁为办学地点。这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为我们描绘了南广学院的宏伟蓝图。在刘继南院长主持广院工作的十几年中,学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在北广建校五十周年时,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她没有陶醉于已有的业绩,而是马不停蹄,在南京开辟了新的战场,兼任南广院长,开始了新的远征。作为她的老同学、老部下,出于对广院的热爱和对她的信任,我坚决支持这一壮举。于是,我背起行装,跨过长江,走上了南广的课堂。我曾对她说:“你的名字起得真好,‘继南继南’,我们大家跟着你继续到南广再创辉煌!”

那时方山校区还在建设中,学校借用江宁高级中学的教学楼,教师住在附近的“书香名门”居民小区。学校创办之初,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全校师生的冲天干劲,号称“南广一期”的“八百标兵”高涨的学习热情,校领导对教师的尊重和照顾,深深打动了我。学生都是抱着对传媒专业的热爱和对北广的向往来到南广的,难忘课堂上他们渴求知识的目光;难忘辩论赛场上他们个个唇枪舌剑、斗志昂扬;难忘他们在深夜送我回宿舍的路上,师生间坦诚相见的畅谈;更难忘他们寄给我情真意切的书信,真挚地希望我再给他们讲课,重返南广。南广学生的起点可能略逊于北广,但他们更热情,对老师更有礼貌,动手能力更强,情商比智商高,有强烈的上进心,因此也更可爱。

刘院长广纳贤才的真诚令人感动。她多次嘱托我们,一定要尽量把北广的资深老教授请到南广来,特别是田本相、黄侯兴、唐永德等老师。当她听说田老师的腿不大好,行走不便时,说:“用轮椅送老田去上课,一定要请他来!”求贤若渴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的诚意感动下,田老师身体康复后,就到南广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至今。刘院长还广招国内外的名师,先后请来了北大、南大、二外、北影、中戏等大学的名师和业内的专家、学者,还有多位“海归”和外籍专家,借助校本部的专业师资,再加上就地招聘青年才俊,很快就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帮助刚刚踏出校门的本科生、硕士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为走上讲台作好充分准备,刘院长亲自抓了南广学院第一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8月19日,我和时煜华等老教师再次来到江宁高级中学,在冯克庄、丁海宴副院长和教务部长韩宪柱教授的带领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岗前培训。首先,按照课程设置的需要分工,然后各门课程由老教师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从如何备课、怎样写教案,到怎么上好第一节课,以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表达。老教师倾囊相授,新教师虚心求教,精彩的试讲、精辟的讲评,热烈的掌声,使人们忘记了酷暑。南京的温度虽高,但比不过人们的热情高。培训班不仅使青年教师满怀信心,上好人生的第一课,而且新老教师在培训中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南广的传统作法坚持了下来,为南广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老教师的传帮带,加上青年教师的刻苦努力,以至于今年学生评教取得了80分以上的老师占98%,实属不易。

05年第一学期,南广刚刚搬到方山校区,校园还在日夜兼程地建设中。我们从北广文学院来的几位老师,放下行囊最关心的就是教学安排。建校之初,百废待兴,生活上确有诸多不便,但大家不计条件,毫无怨言,都说,这里比抗大和干校好多了,只要有张书桌备课,能上课就行。丁院长亲自找学生帮我们打扫宿舍;热水暂时不能开通,派车送我们出去洗澡;有位老师对南京的气候不适应,生病了,立即派人护送进城就医;听说基础课教学安排不当,一大早就找我和教务部紧急磋商调整。可是他自己却累得胡子拉碴、双眼布满血丝。以刘院长为首的校领导和我们普通教师同吃一个食堂,同住一栋宿舍,干群关系空前紧密。我看这也应该算是南广的一大特色吧!领导的辛苦和对教师的关心、照顾、尊重,我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这一切都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帮助我们度过了南京七年来最冷的一个寒冬。为了兼顾教学和家庭,我接受时煜华和韩宪柱教授的建议,把从外交部退休的老伴沈惠梁也拉来“陪教”,南广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随着南广学院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对南广的感情也日益加深。我兑现了“为教育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诺言。我们在“紧张并快乐中”为南广添砖加瓦,深感创业者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