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19704400000047

第47章 文化体验(5)

毕竟,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该项目的可行性科学论证已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所在。以此看来,祖龙项目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严格地按照国家关于旅游开发的有关规定和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程序来,否则也不会出现断断续续修了5年,直到媒体曝光后才发现项目违规违法从而迫使政府调查介入。

除了程序上缺乏严谨,祖龙的修建实际上对始祖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4月3日公布的现场调查指出,祖龙所在的始祖山风景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尽管祖龙项目还没对景区内的动物迁移造成较大阻隔影响,但施工对地表的扰动可能带来一定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戴松成表示,始祖山是黄帝的象征,在山顶上大兴土木建巨龙,不仅与景区主旨相背离,也是对黄帝的大不敬。河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河南农业大学林园林艺学院吴明作博士不无忧虑地说:“在国家森林公园里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水泥建筑,就像高速公路一样,不仅会破坏植被,影响自然景观和生态的完整性,还会阻碍动植物的自然传播。”

学者吴祚来也在媒体上撰文称,这样规模宏大的土木工程,即便“成功”,也算不上一件有功德的人文盛事。因为它没有张扬真正的人文精神,没有尊重自然生态。

据新郑市负责招商引资的商务局负责人称,始祖山山顶全是不可耕的荒地,建造巨龙有利于防风固沙。但从照片上看,那片大兴土木的“不可耕地”是有草皮植被的山坡丘陵,21公里的龙身要占用多少土地?国土不能再生,哪怕是荒山野岭也要节约使用。

与祖龙项目的敷衍了事相比,灵山大佛不仅在修建前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请专家反复论证,在修建过程中也毫不马虎。

作为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17米,由1560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总用铜量达到了700多吨,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了35公里。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现代高新科技,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针就被巧妙地藏在大佛的发髻里。由于使用了特型铜壁板和先进的焊接技术,大佛的外形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在艺术形象上,灵山大佛在继承了古代传统造像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雕塑的某些风格和手法,使佛像更具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在雕塑过程中广泛征求和听取佛教界有关人士的意见,并多次反复修改,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所以,灵山大佛不仅在高度上属于“神州之最”,而且在艺术形象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除了艺术形象以外,灵山大佛在工程质量上也是从一开始就予以高度重视的。首先在选择工程承制队伍上进行严格把关,坚持选择确有雄厚实力、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信誉的部门作为工程的主要施工单位。例如选择有建造香港天坛大佛成功经验的南京晨光集团公司承担灵山大佛主体的制造(包括大佛总体设计及铸造、安装、焊接、整饰、着色的全过程),选择有成功设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灵山大佛的基础及主骨架的设计任务。在修建过程中,为了实现要在3年时间内完成大佛建设的目标,工程不得不在确保“安全第一”和“质量第一”的前提下,采取了超越常规的争分夺秒的施工方法,那就是“高度交叉”和“齐头并进”。

例如大佛1∶1足尺放样是分段分层进行的,在第一段放样完成以后,这一段的模型立即拆散送到铸造工房去进行铸造造型;这一段的铜壁板铸造出来以后,就先及时运到安装现场进行安装。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大佛的脚部已经开始在无锡马山现场安装成形,而大佛头部的足尺放样工作尚在南京厂里紧张地进行之中。这样虽然在指挥上费劲一些,难度大一些,但却大大提前了进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谱写了一曲佛教文化艺术与现代工程技术完满结合的乐章。

2009年,无锡灵山大佛风景区还与中检江苏公司签订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合同,开创了江苏省内5A级景区CQC(ChinaQualityCertificationCentre)双体系认证的先河。其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即要求坚持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的方针,实现景区节能降耗,成为生态园林,使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灵山大佛景区在落实景区与自然环境科学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3.舆论作用的差异

众所周知,正面舆论对事件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而负面舆论反之,甚至能达到破坏事件顺利发展的效果。

反观祖龙工程,工程出发点就感觉先天不足,起初由民间发起,后来又是个别人和当地个别政府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无论从官方到民间都得不到大力支持。虽然发自民间,但民众支持不足;虽然政府个别部门有所支持,但未得到政府的全面正式支持。

祖龙的修建过程中,曾经于2003年因未办理土地、规划、环保等有关手续被新郑市有关部门勒令停工,但未被媒体揭露。2007年3月20日即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祖龙项目又借机擅自重新开工,最终又因多项违规而被曝光,有媒体称该工程环评不过关、审批有问题,称祖龙项目还得到政府大力支持。随着违规事件被媒体曝光,当地政府却称“这‘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顿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极大争议。

短短几天时间,读者、专家纷纷“口诛笔伐”。有人铺天盖地谩骂祖龙工程的低级庸俗,破坏环境,乱砍滥伐,是一文不值的敛财手段;也有人对工程提出质疑:在断断续续的修建过程中,不止一次被勒令停止的祖龙工程为何得以一直持续了5年之久?为何当地商务局负责人称“政府很支持,发展前景很好”,而现在政府却改口“这只是个人行为和个人说法”?一时间,祖龙事件一下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话题,备受争议。对该不该建华夏第一祖龙,某网站设计出调查问卷,在网友中做了调查,调查中共有56733人次参加了网上投票,结果显示:91.77%的人反对,反对票52065;6.7%的人赞成,票数3801;1.53%的人表述无所谓,票数867。至此,舆论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而大部分舆论是负面的。在舆论压力下,新郑市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组织土地、建设、规划、环保、林业、文化等部门进行专题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由新郑市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环保局、建设局分别依法对其作出了退还非法占地、责令停工等处罚决定。不仅地方政府迫于舆论有所行动,这一事件在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引起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迅速责成河南省林业厅进行调查核实,还派人赴项目建设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河南省新郑市也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2007年4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认定祖龙为环保违法项目,要求工程必须停工,听候处理。同一天,国家林业局对祖龙项目也做出了明确处理意见。可以说,媒体将“祖龙”事件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从其曝光开始这一事件便引起争议,受到普遍关注,从而使舆论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形成,在舆论压力下才有了政府的调查,才有了祖龙项目的被叫停。因此,舆论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扼制作用。

相比之下,灵山大佛景区发展如此迅猛、影响如此巨大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正面舆论的效应,使其为自身的发展广开门路。灵山大佛的建造合民心,顺民意,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人们不仅将建造灵山大佛看做佛教界的事,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建造大佛的重要内涵。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尤其关注大佛的建造,他先后多次亲临小灵山现场视察指导,多次为灵山大佛赋诗题词,并亲自进行“五定”,即定点(灵山大佛屹立于小灵山之麓)、定形(确定为庄严、慈祥的释迦牟尼佛立像,并选下小像像稿)、定名(定为灵山大佛)、定位(神州“五方五佛”之东方大佛)、定向(定为佛教研习中心和国际佛教文化中心)。此外,在修建前,由于想到建成后是新景区,没有底蕴,所以灵山人巧妙地将灵山大佛与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云冈大佛等放到了一个等级,为灵山大佛迅速打开知名度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无势可借的情况下,通过自己造势,增加了公众的注意力,使人们对灵山大佛又多了一层信任和支持。大众的支持成了良好舆论形成的前提,灵山大佛正是借助这样的机会不断扩大正面舆论的范围和力度。

如前所述,1997年,在灵山大佛刚修建好时,灵山人就想到借助灵山大佛开光大典为灵山打开知名度。在灵山大佛开光盛典上,邀请了当今世界佛教三大教派数十位高僧大德共同主持,各地信众纷纷赶来,声势浩大,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几十家媒体都对开光典礼做了报道,灵山的知名度获得了极大提高,为灵山顺利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内,灵山人就迅速地将广场和大佛建好,让来参加节日庆典的国内外宾朋刮目相看、深感震撼,无形中相当于起到了免费广告作用。此外,灵山景区很注重利用大型活动如灵山文化旅游节、除夕撞钟活动等宣传造势,每举办一次大型活动,都要邀请国家领导人、国外友人、国内名流参加,使景区知名度不断扩大。

注重媒体的宣传作用也是其不断提高知名度的又一手段,灵山充分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加强人们对其的良好印象。灵山景区曾与中央电视台联手举办了“综艺大观”和“两岸三地大团圆”活动,还通过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让中国的灵山大佛与美国的自由女神对话。除了面向大众传播媒体做宣传,他们还结合弘扬佛教文化,不定期地组织佛教信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景区在佛教信徒心中的地位和知名度、美誉度。

就这样,灵山景区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越来越好,地位也不断提高,这得益于舆论的良好推动力,提高了灵山大佛的知名度,将灵山景区的发展推向成功。

三、结语

从“华夏第一祖龙”和“无锡灵山大佛”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为人造景观,两者都是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初衷,创意相似,但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子和命运,这不能简单归结为单方面原因。以上仅从几个突出的方面简要分析了这两个项目的成败原因,包括修建之前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修建时程序上严谨与否的差别、对科技手段的利用和对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乃至建成后媒体舆论、群众意见对工程的影响而促成的不同发展趋势等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认真总结其他方面的原因,包括一些能影响结果的细微之处。

总之,就人造景观来说,并不存在对错问题。如果兴建合理,运作得当,富含文化气息,完全可以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宝库甚至成为后世子孙的财富。如果建造不合理,修建后不但不能带来益处,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加合理谨慎地修建人造景观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同样的“缩微”,不同的“命运”

———“三峡集锦”与“锦绣中华”之比较

蔡尚伟、权李园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大部分地方开始纷纷打造缩微景观:北京市兴建了九龙宫、老北京缩微景园等;陕西省西安市兴建了秦宫,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山东省淄博市修建的齐园,占地100多亩,山东曲阜修建的六艺城,面积达20万平方米,山东省青岛市修建的中国神话第一洞,占地1万多平方米;云南省昆明市兴建了民族风情园,占地8500亩,为我国最大的人造缩微园林;湖北襄樊兴建了国内最长的仿古街,襄樊仿古一条街长840米,宽6米;河北省修建的位于北戴河的中国万博文化城,占地600亩,位于涿州的“中央电视台拍摄基地”,唐代景区50亩,汉代景区300亩,共200多公顷。同时,江苏等地也建有这样一些“基地”。全国现有的缩微景观均规模巨大,耗资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尽管这些投资不菲的“缩微景观”并未全部得到游客的认可,只有少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深圳华侨城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及“世界之窗”等,然而这并未使全国建造缩微景观的热潮降温,不少项目仍然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或建造之中。宜昌“三峡集锦”便诞生于这样的“缩微景观热”背景之下,它和深圳“锦绣中华”作为创意相似的两个缩微景观在经历过开初的繁华后却一成一败,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局面,留给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良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