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19704400000048

第48章 文化体验(6)

一、宜昌“三峡集锦”和深圳“锦绣中华”的成败

1.宜昌“三峡集锦”的失败

1996年前后,海内外一些旅行社和媒体,宣称三峡工程的实施将对三峡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影响,“雄险奇秀的三峡美景将不复存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没入水底”,为了能够让游客继续观赏到三峡美景,“三峡集锦”项目上马。这个旅游工程由原宜昌县人民政府(现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与宜昌市旅游局合股兴建,前者以128亩土地作价580万元入股,后者投资458万元作为股金。公司组建后,以土地作抵押,先后从银行贷款3500多万元作为建设资金。“三峡集锦”(缩微景区)是国家旅游局配套三峡工程的重点旅游项目,第一期工程于1996年6月建成后正式开放。它坐落在长江三峡出口附近的宜昌县晓溪塔镇的湖心岛,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7万平方米,距宜昌市区仅7公里。

“三峡集锦”以长江三峡山水为主体,以三峡大坝为中心,集三峡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民俗民情于一体,展示未来“三峡工程”的雄姿和三峡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内涵。景区按比例缩微三峡各景点,新建人文传说景观和民族建筑,采取现代化声、光、影的表现形式,用艺术缩微和现实写意的手法,以近百个观光景点和大型水上激光喷泉、三峡民俗歌舞艺术、多风情水上夜总会、巴楚文化精品展、土家山寨古作坊、民族风情一条街等项目,共同构建了绚丽多彩的“三峡集锦”景区。“三峡集锦”的建成在当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旅游界有人称,这是继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后的又一大型人造缩微景观。一时游人如织,最红火时每日游客达到1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天就有6万余元。

然而,三峡大坝截流后,三峡景观“雄姿犹在,秀色更添”,游人对这些假三峡景观毫无兴趣。2002年7月夷陵区安监局、旅游局等检查发现,“三峡集锦”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所有假山体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缝,“雪山”、“神女宫”、“兵书宝剑峡”等山体严重倾斜;“土家客栈”木房腐朽严重,随时有倒塌危险;大部分输水管道爆裂渗水造成建筑物周边水土流失,地基下沉。鉴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安监局责令景区停业。当年8月1日,“三峡集锦”宣告停业。此后4年,“三峡集锦”景区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景区内的餐馆商店相继倒闭。至此,“三峡集锦”已走进死胡同。2006年7月,夷陵区旅游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在调查后认为,“三峡集锦”景区存在重大隐患,且修复价值不大,已丧失旅游功能,决定予以拆除。该景区拆除后,当地政府计划在原址修建一个面积达121.4亩的城市公园。

2.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

“锦绣中华”缩微景区,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于198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30公顷,第一期建成74个景点,全部景点建成后,可达130多个。“锦绣中华”缩微景区是由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共同雕塑创造的,已经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知名人士数百人。全园分为景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

景区中,近百处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摆布的,是中国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精粹的缩影。这些大致按照中国区域版图分布的“锦绣中华”的景点,犹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这些景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古建筑类、山水名胜类、民居民俗类。这里有名列世界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有众多世界之最: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天文台(古观星台)、木塔(应县木塔)、最大的宫殿(故宫)、佛像(乐山大佛)、最大的皇家园林(“万园之园”圆明园)、最长的石窟画廊(敦煌莫高窟)、海拔最高最宏伟的建筑(布达拉宫)、最奇景观(石林)、最奇山峰(黄山)、最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有肃穆庄严的黄帝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孔庙、天坛,雄伟壮观的泰山,险峻挺拔的长江三峡,如诗似画的漓江山水;有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江南胜景;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名塔、名寺、名楼、名石窟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地方民居。此外,还有皇帝祭天、光绪大婚、孔庙祭典、民间的婚丧嫁娶及楚乐编钟等。

综合服务区的建设主要采用苏州建筑及园林风格,并保留中国传统商业街坊特色。服务区里有京、川、苏、粤风味大菜系及各地风味小吃,有民族歌舞、民间手工艺制作表演及反映中国秀丽山河的360度全景环幕电影,此外还有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古董滋补药品、名优特产以及富有锦绣中华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二、“三峡集锦”和“锦绣中华”成败原因分析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三峡集锦”的建设者,没有一个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决意将它打造成一个遭世人冷落的孩子,也没有谁愿意看到自己耗费了多年心血做出来的旅游项目最终在无人喝彩中死去。那么,被旅游专家或视为旷世杰作的“锦绣中华”或视为旅游败笔的“三峡集锦”究竟因何而生,因何而死,“锦绣中华”的生和“三峡集锦”的死又带给缩微景观旅游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下面尝试从这两个项目上马的“市场调研”、景观建设的“高层决策”及景点的“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解析。

1.项目上马的“市场调研”

一个地方建设大规模的人造景观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该地旅游资源贫乏,数量少,档次低,从而采用人造景观的办法弥补先天不足,“无中生有”(如深圳的“锦绣中华”等);或者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利用“文化反差”原理设计建造一些高品位景观(如北京的“世界公园”、无锡的“三国城”等)。二是客源市场广阔,外来客源充足。三是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及可进入性好。四是该地区的经济背景好,资金财力较雄厚。人造景观无论成败得失,无不与上述四个地域因素有关,具备者多成功(如深圳的“锦绣中华”,无锡的“三国城”等),不具备者多失败(如北京的“秦皇宫”、曲阜的“六艺城”、河南的“三国城”等)。

(1)“三峡集锦”———一个盲目上马的案例

从旅游资源上分析,宜昌及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不是先天不足,而是得天独厚,其种类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罕见。同时,“三峡集锦”人造缩微景观与附近的三峡实景在资源内容及属性上雷同,而且二者的空间距离又很近,因此“三峡集锦”很容易被三峡实景的巨大身影遮掩,从而降低其相对价值与品位,产生“阴影效应”与负面作用。

这是“三峡集锦”旅游经营的最大障碍与风险所在。

从客源市场上分析,由于区位、环境等原因,宜昌及三峡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尤其是外来客源市场不甚广阔,远不能与深圳等地相比(如深圳每年有入境游客近千万),而且当地的固定客源市场狭小。

从区位与交通条件上看,宜昌及三峡地区偏居我国西南,地理环境较闭塞,交通条件较落后,可进入性也远不能与深圳等地相比,游客量很有限。

从区域背景上看,宜昌的经济还比较落后,财力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建设大型人造缩微景观的雄厚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区域经济背景较差,宜昌及三峡等邻近地区的人们大多“缺钱少闲”,缺乏旅游动机,潜在的客源市场也不大。

总而言之,宜昌市建设“三峡集锦”有悖人造缩微景观建造的基本前提条件,盲目上马,危机四伏,为被淘汰埋下了伏笔。

(2)围绕市场全面调研的“锦绣中华”

就像“不到长城等于没到过北京”那样,不去华侨城的“锦绣中华”等人造景点便是枉来深圳一趟。“锦绣中华”等景区已成为深圳市旅游业标志性、支撑性的吸引物。

从旅游资源上分析,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历史短暂,缺乏文化积淀,几乎无现成的旅游资源,因此从理论上可以尝试利用人造缩微景观弥补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深圳华侨城的策划和规划的思路始终是“跟着市场走”。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从总体布局到局部规划均精心设计、精雕细琢。

从客源市场上分析,深圳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深圳市本地即有300余万居民和常住人口,工薪阶层月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还有每年50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人员和观光客。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游客约占50%,外省游客约占20%,本地居民约占15%,海外游客约占15%。

从区位与交通条件上看,深圳毗邻香港,有72小时免签入境的特殊政策;同时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这里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高,旅游需求旺盛。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交通发展迅速,早在1994年底,深圳机场就已有48条航线,每周520次航班;客运港每天进出轮船120班次;铁路每天进出客车60班次;广深高速公路和准高速铁路开通后,广州至深圳,汽车1小时,火车1.5小时即可到达。深圳市内通过三景区所在的华侨城路段,有26条中巴线路、7条大巴线路。此外还有数十条不固定巴士的线路。至于的士,招手即是。这里每小时的往返车流量为2440辆,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良好。

从区域背景上看,深圳的经济发达,财力基础雄厚,拥有建设大型人造缩微景观的雄厚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区域经济背景良好,深圳及珠江三角洲等邻近地区的人们大多“有钱”,旅游动机强烈,潜在的客源市场也非常广阔。

2.景观建设的“高层决策”

据2006年8月2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宜昌已开始拆除耗资4000万元、曾号称世界最大的人造缩微景观群的“三峡集锦”景区。拆除的直接原因是,三峡大坝截流后,三峡景观“雄姿犹在,秀色更添”,游人对这些假三峡景观毫无兴趣。同时,景区建筑质量差,存在重大隐患,丧失了旅游功能,且修复价值不大。人们在痛心疾首之余,不禁要问:这个工程当初为何要上马?三峡奇景鬼斧神工,为何要如此班门弄斧,耗巨资建这么一个假三峡?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当地的相关官员还是专家,都给出惊人一致的答案:决策存在程序错误。“三峡集锦”的决策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也没有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仅仅是走走过场,只请一些唱赞歌的人来发表高论,没有充分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这个决策失误的诱因,据说是当时有一种舆论认为,三峡工程的实施将对三峡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影响,宣称“雄险奇秀的三峡美景将不复存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没入水底”。然而,现实给了否定回答。也有人认为,这是盲目跟风“人造缩微景观热”的结果。毗邻真三峡,固定客源少,不可避免地使这个假三峡存在先天性不足,难以凝聚人气。其实这样的观点,并非是“马后炮”。在工程上马之初就能够听得到。比如,三峡公司就曾多次公开纠正“告别三峡游”的错误。问题是,当时决策者的耳朵里是否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为什么依然我行我素?没有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论证的“三峡集锦”项目能够上马,逃脱不了决策失误这个因素。

全国知名的“深圳速度”,数月内即高楼平地迭起。可是当初华侨城这块荒芜之地获准开发之后,却半年不见动静,令人纳闷。殊不知此时一个高层次的专家组正紧锣密鼓地精心编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锦绣中华”的决策层强调,规划一定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以“世界第一流”为规划的目标。深圳没有现成的旅游资源,要兴建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世界第一流”的人造缩微景区,怎么造?造什么?高层决策者的思路是,从客源市场的需求中寻找答案。他们瞄准了两个600万:一是600万作为香港居民的中国人,二是每年来港旅游的600万世界各国旅游者。此外还有本市居民和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锦绣中华”的决策层们从国内和国外的旅游需求入手,准确地给景区确定了主题:“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为此,“锦绣中华”为了真实再现原景观的风格和艺术价值,邀请原景物所在地的文物研究部门,以及上百名著名的古建专家、雕塑艺术家、园林工艺专家当顾问或亲身投入创作。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专程赴深圳进行雕塑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