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19706000000022

第22章 各国对华国际广播的播音风格(2)

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渐恶化,从那时起,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在中国很快失去听众。这不仅由于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收听受到限制,也因为在他们的节目中充满了攻击和诽谤,使人一般听众无法接受。另外,前苏联国内的新闻封锁使它不可能像美国之音或英国广播公司那样提供及时的国际消息。除了内容,莫斯科和远东地区华语广播播音员的发音味道也让人大倒胃口,那种南腔北调的发音使人厌烦,甚至成为人们取笑的话题。

或许是前苏联人意识到自己的华语播音存在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戈尔巴乔夫刚刚与中国和解,莫斯科广播电台就派出一个交流小组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中文播音。

今天的俄罗斯对华广播,从内容到风格已经变得易于被人接受了,这与他们吸收了一些掌握地道普通话的中国人和华侨有关,也与中俄两国关系趋于友好有关。但总的来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在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在对国际和国内消息敏感的知识分子阶层,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始终都不是一个重要的消息来源。

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华语广播的代表,也是西方华语广播的代表,是在中国国内影响最大的华语广播。美国之音在中国内地有较多的收听数量和较稳定的收听群。美国之音对中国内地的影响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带有短波波段的半导体收音机的流行,人们可以用耳塞较为隐秘地收听并未开放的国外电台,而在此之前的电子管收音机时代,直接使用扬声器收听很容易被人察觉,招来麻烦。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学习外语和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兴趣日益浓厚,美国之音在这两方面刚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在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美国之音成为首选的海外华语电台。到了8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收听环境改善,收听人数进一步扩大。但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中美关系一度紧张。美国之音的言论受到中国政府的批评,收听受到限制。此时,一般人学习外语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许多,对美国之音这样的海外电台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弱。在广播电视高度发达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极易获得,大城市里已经很少有人收听美国之音。只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小城市和农村,还有一些听众。

美国之音的播音风格是语言感情较为平淡,比较客观,这与它的节目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有关。有时,他们的播音甚至稍显冰冷。

英国广播公司的华语广播具有很长的历史,是在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台之一,与美国之音类似,中国听众从英国广播公司的华语节目中主要是获取新闻时事,了解西方,尤其是欧洲的信息。

英国广播公司的华语节目并没有太强的吸引力,很多人是在收听不到美国之音的时候,收听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作为替代。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之所以不能吸引人,除了节目内容较少、播音时间较短、节目形式单调外,还与它的播音风格有关。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广播公司的华语播音还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前旧式国语的发音腔调,使人感到怪异。尽管他们的发音有着标准语的北京音,但缺少时代感,也不像是专业广播那样正式。或许这与播音员的素质有关,也与电台长久以来形成的播音风格有关。这种状况在90年代由于人员更替得到了改善,但是发音松散,语调单调的状况仍然存在,与美国之音有明显区别。

澳大利亚的澳洲广播电台是上一世纪80年代最受中国听众欢迎的华语电台之一。它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是它的英语教学节目和娱乐性的中文流行歌曲点唱节目。澳大利亚英语教学节目是专门为中国听众设计制作的,相比美国之音的《英语900句》和英国广播公司的《灵格风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教学节目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许多中国青年。节目中有关澳洲风土人情的介绍也加深了中国听众对这个国家的了解。80年代后期开始的澳大利亚留学热,与澳洲广播电台的宣传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澳洲广播电台最吸引中国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节目是华语流行歌曲点播。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听众还很难听到新的港台和东南亚华语流行歌曲。澳洲广播电台花费大量人力,不厌其烦地为来信点播歌曲的听众播送他们喜欢的歌曲,确实吸引了一大批听众。按照通常的逻辑,澳大利亚的对外广播应当介绍自己国家的音乐,而不是港台和东南亚的流行歌曲,但如果那样的话,他们不可能吸引如此多的听众。美国之音也有类似的英语歌曲点播,感兴趣的听众数量远不如澳洲广播电台。

澳洲广播电台的播音风格较为柔和,开始多为台湾播讲风格,从业人员多数是该台有专业广播背景的台湾人。后来逐渐交替,大陆背景人员增多,发音风格逐渐改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是在上一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最初以新闻评论节目为主,播音以普通话播音风格为主。

对中国内地影响较大的海外电台,除了上面所列的几家,还有日本广播公司NHK的日本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这两家电台虽然在中国内地也有部分听众,尤其是日本广播电台,在人员交往较多的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有较多听众。但是这些听众多数不是为了收听国际新闻,而是为了了解对方国情,或者是收听外语教学节目,学习对方的语言。从播音风格来看,两家电台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闻播音都带有浓重的外国腔调。这与播音员是本国人,不能熟练使用汉语,语调不自然有很大关系。后来这些电台在人员使用上逐渐向中国内地背景人员靠拢,大陆普通话渐成主流。

一个电台的播音风格的形成与电台所处的环境有关,尤其是人员背景有关。电台主管的个人偏好也会对播音员的选取有重要影响,而播音员,尤其是最早加入的播音员的个人风格会对后来的播音员有很大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整个电台的播音风格。

从发音的角度划分,各个电台的发音可以归为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海外华语、外国腔和混合腔几种类型。这些国际电台过去多以台湾国语为主,现在多以大陆普通话为主,一些电台兼有两种腔调。少数电台出于政治等原因,播音员以本国人为主,发音带有外国腔。

对华广播的华语电台处于当地语言环境的包围中,基本上处于孤岛状态。它的收听对象是距离遥远的中国,它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国家的华语台,分属不同国家。在收听反馈迟缓和竞争压力不明显的孤立环境中,采用何种播音风格似乎并非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各国对华广播的播音风格具有一定随意性。除了上面谈到的发音特点,各国际广播电台还存在表达方式的职业化和非职业化风格的不同。

职业化风格多采用职业播音员的发音方式,声音动听,吐字清楚,声音具有感染力,新闻播音具有权威感和可信度。播音员多具有中国内地或台湾的广播播音背景。

非职业化风格多采用较口语化的发音方式,声音音色一般,吐字较松散,声音活力不足,新闻播音缺少权威感。播音员多来自缺少广播职业背景的一般人,其中包括新移民或留学生。

除此之外,各国际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还有活泼、严肃等表达风格上的不同,这与他们所定位的中国国内收听对象有紧密的关系。

三、影响播音风格的诸因素

各国对海外的华语广播多少都有国家或政府背景,成立对外电台的目的与宣传自己国家的政治观点和文化价值直接相关,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对外广播,本来就是进行政治战,瓦解敌方的武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东西方进入冷战时期,对外广播虽然没有了战争年代的火药味,但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的对立仍然充斥在对外广播节目中。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初的30年中,对中国内地的华语广播充斥着敌意和攻击。国内禁止收听海外电台广播,一般人也很少有机会收听海外广播。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国家的华语广播并没有多少中国听众。由于缺少听众,得不到听众反馈,海外华语电台在长时间内并不清楚自己的语言风格与听众需求有多大的差距。

海外华语广播在中国有了大量听众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随着政治环境宽松,人们对国外兴趣的增加,希望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收听海外广播成为一些人了解海外情况的渠道。

针对海外的外语广播由于距离遥远,多使用短波频率传输。由于频带较窄,短波传输的效果并不好,音质较差。这种传播特点,使它不适合传播音质要求较高的音乐节目,更适合对音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语言节目。低质量传播降低了听众的要求,人们对播音员的音质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收听海外华语广播的国内听众主要是以收听信息类的新闻报道为主,在这种需求指引下,听众对海外华语广播播音员的基本要求是语音的准确,即要求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至于其他声音和表达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因此,各国的华语广播限于自己的特定条件,在满足发音要求的基础上,播音风格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下一些因素是影响播音风格的重要原因。

1.人员构成是影响播音风格的重要因素

海外电台招收华语播音员受到资源限制,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很难找到理想人选。改革开放之前,海外华人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人员很少,有广播电视媒体经验的专业人员更少。海外媒体可以找到的专业播音人员大多来自台湾,而台湾国语虽然来自北京话,但是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殊味道。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员走出国门,其中也包括一些有内地媒体背景的专业人员,这些人的到来,使得各国华语媒体有了挑选余地,随着时间推移,华语播音的发音风格开始由台湾国语播音向内地普通话播音转变。

海外主要华语媒体的发音风格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20世纪50和60年代,以50年代之前的国语风格为主,从业人员来自1949年以前在内地有广播背景的人员,他们的发音带有“老北京”的味道。70和80年代是带有台湾味道的国语为主,人员主要来自台湾,发音与“老北京”味道不同,受到台湾本地方言发音的影响。80年代后期至今,内地普通话逐渐占据优势。这种变化趋势在诸如“美国之音”这样的大台中最为明显。

除了从业人员的母语会对播音风格产生影响,这些播音员是否有媒体工作背景也对他们的播音风格有一定影响。如果他们原来在中国内地或台湾从事过职业播音,他们的播音风格与那些没有类似专业经验的人会有很大区别,在声音、吐字和表达技巧上都会有所不同。海外华语媒体或者由于可选择范围小,或者出于其他考虑,使用了许多原本没有播音背景,或者达不到国内专业标准的人员来做播音员或主持人,这种做法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播音风格。

2.电台的传统风格

每一个电台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如美国之音的播讲风格是正式、严肃,澳洲广播电台则是轻松、活泼。这些播音风格的形成,与播出的指导思想、播出的内容和节目形式都有关系。尽管每个播音员都有自己的播讲个性,但在总体上还是要服从电台的整体风格,有时我们可以从话语风格中判断出播音的是哪个台。

包括发音和表达在内的电台语言风格具有连续性,除非有意识地加以改变,否则它的发展和变化会比较缓慢,尤其在人员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风格更具有惰性。它不仅左右着现有人员的播讲方式,还制约着新人的选择标准和新人的播音风格。即使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有所变化,这些播音员的发音风格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特点。

一个电台播音风格的确立,与最初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关系,由于电台日复一日地播出,这种最初确立的风格可能会延续很多年,除非有人为的因素将这种延续性割断。否则,即使发生了人员更替,每个人的播音风格都不一样,但最初的风格总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人的播音中,形成整个电台的发音和表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