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消费力经济学
19748300000006

第6章 影响消费力的因素(1)

消费力牵涉的面很广(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影响消费力的因素很多,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我们在这里只就一些主要方面进行简略的分析。

§§§第一节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

马克思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力时,早就指出:“……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44。在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没有“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但分配关系,仍然是决定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收入决定消费,居民收入水平,决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决定消费需求,也就决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居民收入水平,不仅影响需求总量,而且影响需求结构,影响人们的消费层次和质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早就指出:“消费者范畴”比“生产者范畴”“广得多”,“因而,消费者花费自己收入的方式以及收入的多少,会使经济生活过程,特别是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过程发展极大的变化。”45特别是在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中,必须重视收入分配,必须研究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是分配差距过大,这就大大影响消费力的提高。

从总体收入水平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元):1978年为343.4,1990年为1510.2,2000年为6280,2008年为15780.8;如以1978年为100,2008年的指数就为815.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元):1978年为133.6,1990年为686.3,2000年为2253.4,2008年为4760.6,如以1978年为100,2008年的指数就为793.246。这3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虽不断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不仅比之发达国家望尘莫及,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偏低的。例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2007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美国为46040,荷兰为45820,英国为42740,日本为37670,德国为38860,法国为38500,高收入国家为37566,中等收入国家为2872,我国仅为236047。比发达国家低十多倍,比中等收入国家也低得多。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之所以偏低,除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造成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外,还由于最近二、三十年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中,最终消费支出偏低,资本形成总额偏高。例如,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六五”时期为66.3,“七五”时期为63.8,“八五”时期为59.4,“九五”时期为60.4,“十五”时期为56.1,2008年为48.6;资本形成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六五”时期为34.4,“七五”时间为36.3,“八五”时期为39.6,“九五”时期为36.5,“十五”时期为40.7,2008年为43.548。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以前称为“最终消费率”)如此之低,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早在2003年,全世界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79.7,中等收入国家为71.7,中、低收入国家为72.8,经合组织成员国为80.5(2002年),日本为74.4,美国为86(2002年),法国为78.9(2003年),德国为77.9,意大利为79.9,英国为86.6,以色列竟高达90.7,我国仅为55.449。很多国家都大大超过我国的水平。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我国多年来,政府消费支出的比例变化不大,因此,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数量。我国多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必然使居民消费支出偏低,这就必然大大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

以上是从总体收入来看的情况,从收入的分配情况来看,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公平。以城乡差别而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90年为1510,2000年为6280,2008年为1578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686.3,2000年为2253.4,2008年为4760.6。2008年农村居民在贫困标准(每人1196元)以下的还有4007万人50。可见差距还很大,而且还在扩大。如果以城市某些高收入者和农村低民入者相比,更是难以数计了。

以地区差别而言,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8年北京为24724,上海为26674.9,甘肃为10969.4。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2008年北京为10661.9,上海为11440.3,甘肃为2723.851,差距还很大。如果以上海(或其他大城市)的某些高收入者与甘肃(或其他省市)的一些低收入者相比,就难以数计了。

从一些具体情况来看,更可以说明这些问题。我国当前,一方面还有不少居民没有脱贫,另一方面却出现一些亿万富翁。据2006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资产在28亿元以上的有246人,资产在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的有143人。有些“大款”腰缠万贯,出现一些奢侈消费,甚至骄奢淫逸,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文明。(这些具体情况在后面有关章节中还要具体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应该说,居民收入的发展,应表现为“橄榄形”,即两头小,中间大,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2。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群众共同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

近年来,党中央一直强调提高收入水平,缩小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提高消费力,促进社会和谐。如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强调:“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党的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谈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时又强调:“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些都说明了:要在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促进消费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现在,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据有人估计,我们当前“吉尼系数”已高达0.46,甚至超过美国。正因为收入差距扩大,必然使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因为高收入户家中需要的商品早已很齐全,因而消费倾向低;低收入户消费倾向虽高,但无购买力,无法实现其愿望。这样必然使平均消费倾向降低,消费需求不旺,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消费力偏低。

上面这些,都说明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情况,都影响消费需求,影响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要提高消费力,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节消费品和劳务的供应总量及结构

人们的消费需要的满足,不仅取决于收入,还取决于消费品和劳务的供应状况。在短缺经济情况下,首先要使供应总量适应需求总量;我国早已告别短缺经济,主要是消费品和劳务的供应结构如何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仍然短缺,不需要的必然大量积压,这就必然影响消费力的提高。

我国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逐步提高,目前正面临着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资料大体得到满足,要求提高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比重,要求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要求产品新、质量好,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高。但我国过去,曾出现过低水平的短缺经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的倾向极其严重。导致大路货多,如纺织、轻工,一般的家用电器产品,大量积压,而一些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却相对不足。近年来,这些情况虽有些变化,但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还较低。很多产品质量不高。这样就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因而需求不旺,影响消费力的提高。这就要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特别要根据需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层次的劳务消费,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加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和劳务,提高消费力。

要分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需要对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进行一些新的探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早就提出:在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划分出第四、五产业,他把商业、金融业、保险业和地产业作为第四产业,把卫生保健、教育、研究、娱乐等作为第五产业。根据当代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作些新的划分:商业、交通运输业、一般服务业可划为第三产业,信息、咨询、旅游等可划为第四产业,文化(包括艺术)教育、科技等可划为第五产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教育、科技将成为最重要的知识产业,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将显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消费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在下一章还要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按传统的第三产业(包括文化、教育)来说,我国多年来,发展还不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偏低。远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水平。例如,早在2003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48.5,中等收入国家为54.2,中、低收入国家为53.4,高收入国家为71.3,其中美国为75.3,法国为72.8,世界平均为67.9,我国仅为33.453。我国不仅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收入,和高收入国家更是无法相比了。这几年,我国第三产业虽发展较快,如以1978年为100,2003年为1274.9,2004年为1403.1,2005年为1550.4,2006年为1738.1,2007年为1977.1,2008年为2164.754。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是偏低。如2006年还只占40%,2007年还只占40.4%,2008年还只占40.1%55。今后还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利于提高消费力、提高生产力。

还应该看到,从消费发展趋势来看,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以后,就会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居民的消费行为就会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从重视物质生活的改善到追求劳务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这样,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更快地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教育以及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如果消费品和劳务的供应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就会影响居民消费的提高,影响消费力、生产力的提高。

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强调:绿色消费已成为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已风靡全球。有人甚至说: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这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大搞“清洁生产”,大搞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并建立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体系,发展绿色营销,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还要详加说明,这里就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