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20005000000010

第10章 形似音异

读对有“益”处,读错成笑柄——“隘”、“溢”、“缢”和“谥”

“隘”、“溢”、“缢”和“谥”是一组形近字,容易被读错或用错。

“隘”的正确读音为“ài”,意思是:

①险要的地方,如关隘、险隘等;

②狭窄,隘巷、隘路、狭隘等;

③穷,隘窘、贫隘等。这些意义我们都很清楚,但是在生活中很少用到,我们一般用到的是“隘”作狭隘意义时的引申意味,表示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因为大家对这个词的词义很了解,也经常用,所以用词时一般不会出错。一旦见之于书面、涉及到读音时将“隘”错读成“yì”的却大有人在。

“溢”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能遇到,人们对于它的读音一般是不会出错的。我们常说的一句谚语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意思是月满的时候就是月缺亏的前奏,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水满的时候就一定是水散溢流失的先兆,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自然之道。

“缢”字读作“yì”,意思是吊死,用绳子勒死。这个字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少能够用到,但是,经常看古装戏的人对它一定不会陌生。历史上,以这种方式死去的名人有:吕布(公元198年被曹操处刑);隋炀帝(公元618年被部下缢杀);杨贵妃(公元756年缢死在马嵬坡);岳飞(1142年除夕夜于杭州风波亭内被两狱卒持白绫巾缢死);明思宗(崇祯皇帝)(1644年自缢于北京景山);和珅(1799年因多项罪名,被清仁宗嘉庆皇帝赐自缢)等。

“谥”的读音经常遭到人们的误读。这个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shì”,有两种意思:

①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谥法、谥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印玺)等;

②叫作、称为,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人们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等等。其中的“谥”读什么,恐怕就有不少人不清楚。目前使用的微软输入法中,也不见有“谥号”这个词组,足见现代人对这个词的陌生程度。

导致读错的原因,应该是其声旁“益”,“益”字作声旁却不读“yì”,难免读起来会出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益”组成的形声字,读音确实太多。有读作“yì”的,如“溢”、“镒”、“缢”、“蜢”等;有读作“ài”的,除“隘”外,还有“嗌”。好在这些字都是零声母。“谥”字却不是零声母;读作“shì”,极为特殊,读错也就在所难免了。一个“益”字作声旁,却分化出三种读音,不错也难。

益(小篆)隘(小篆)溢(小篆)缢(小篆)谥(小篆)

辨别这几个字的方法是区别形旁,带“左耳旁”的字通常与山或空间高度有关,“隘”是指狭小险要的地方;带“三点水”的字通常与水有关,“溢”的本义就是水满而向外流;带“绞丝旁”的字通常与线绳有关,“缢”的意思是勒死、吊死;带“言字旁”的字多用于指语言、文字,“谥”是指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得到的称号。这里有一个例句,也许可以帮助大家区分并记忆这几个字:

李将军没能守住关隘,他竟然因自责而自缢身亡,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伤痛之情溢于言表,下旨赐李将军谥号“忠烈”,以表彰他的行为。

开卷有益,意思是打开书就有好处,是用来鼓励人们多读书的。不过我们打开书,确实也很容易碰到“益”字和由它作声旁的形声字。多读书可以从中获益,而只有常翻字典,才能了解、把握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

并非都是益鸟——鸠与鸩

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看过一种戏曲名叫做“样板戏”。“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在戏曲《红灯记》中,除了主角李玉和一家备受关注外,反一号日本人鸠山队长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现在的人们很少去看样板戏了,更多是喜欢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电视、电影。经常看古装影视作品的人一定对“鸩酒”不会陌生——当权者经常用这种方法处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如《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升顾虑大臣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升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升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原文虽未说明脑裂的详情,但听起来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鸠(小篆)鸩(小篆)

前文中的鸠山与鸩酒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将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人们就很容易念错,原因就在于他们长得十分相似。仔细看才能分清——“鸠”字为“jiū”音,“鸩”字为“zhèn”具体来说,“鸠”在古汉语中有以下几种意义:

1.鸟名,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我国有绿鸠、南鸠、鹃鸠和斑鸠等;

2.通“勼”,聚集;

3.安定,《国语·晋语九》:“庶曰可以鉴而鸠赵宗乎!”

4.古代土地的量名。

而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只有第一种情况,后三种情况都在古文中出现,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而对于“鸩”字来说,本意指一种传说中的鸟,它的羽毛有剧毒,多用此做毒酒,后来就引申为毒酒之意,如“饮鸩止渴”。

字词、字义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只要看到它们的时候仔细一点就一定可以分清楚的。

偏旁不同“音”不同——暗、谙、窨

白居易的《忆江南》,第一句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谙”,正确读音是“ān”,书面语,意思是“熟悉”。今天,人们表示“非常熟悉”,可以用“谙习”这个词。由“谙”组成的词语还有“谙熟”、“谙达”、“谙练”等。但对于这个“谙”字及其组成的词,我们并不是十分熟悉,以至于不少人将“谙”错读成“yīn”、“yìn”或者“àn”。

错读成“yīn”,显然是受了其声旁“音”的影响。然而由“音”字作声符组成的形声字中,读作“yīn”的并不多,只有“喑”、“愔”等几个,而且并不常用。

暗(小篆)谙(小篆)窨(小篆)

与此相比较,读作“àn”的虽然数量也不多,但至少较为常见,如“暗”、“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窨”字,有很多人都将它读作了一声“yīn”,其实是一种误读,这个字是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即“yìn”和“xūn”。当它读作“yìn”时的意义是:

①地下室,如地窨子、窨井(为便于检查、疏通地下管线而设置的井状构筑物)等;

②藏在地窨里,如窨藏等。

这层意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但当它读作“xūn”时的意义同“薰”,是指一种制茶手法,即“窨茶叶”(把茉莉花等放在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

“窨”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地窨子”外,其它的意义都是不太常见的,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它的读音。但是我们读错“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抛开“谙”字本身即表示“熟悉”义不说,“不谙水性”“不谙此道”等,毕竟也是一些较为常用的词组。不但言简意赅,也颇能显示用词者的文化品位,岂可不谙?

不能重“复”的错误

“刚愎自用”是个很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但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受其声旁的影响,错误的将其中的“愎”(bì)错读成“fù”。

恰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愎”字的声旁就是“复”,那为什么这个字不读“fù”,而偏偏要读成“bì”呢?这就需要了解一点古汉语知识才能明白。

复(甲骨文)复(金文)复(小篆)

在上古汉语中,汉语语音也有声部和韵部之分,这就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需要指出的是,在上古汉语中,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这就是清代古文字学家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理论。

所谓“重唇音”,也就是现在的双唇音,如b、p、m都是双唇音;所谓“轻唇音”,就是现在的唇齿音,如汉语拼音中的f。“古无轻唇音”的意思就是,在上古的时候没有f这个声母,这个f是后来才被分化出来的,当时只能发b或p的音,例如古人把“伏羲”写成“包羲”、“庖羲”,把“封域”写成“帮域”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刚愎自用”中的“愎”字,声旁是“复”,但当时由于没有“轻唇音”,却不能读作“fù”,所以用“复”字作声旁的“愎”字也就不能读成“fù”了。

那么,为什么“腹”、“覆”、“馥”、“蝮”等字也是“复”作声旁,却读作“fù”呢?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后来产生的字,那时轻唇音已经分化出来了;另一种情况是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所谓“随大流儿”了。现代汉语中的“呆板”,本读作“ǎi bǎn”,现在却规定读作“dāi bǎn”,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同样用“畐”字作声旁,“福”、“副”、“幅”、“富”、“辐”、“匐”等字读作“fú”,而“逼”、“鲾”等字却读“b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