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20005000000026

第26章 灵活的社交使成功加速(1)

如何使用正确称呼

进行人际交往,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其共同的特征,是失敬于人。

1.使用错误的称呼。

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

(1)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2.使用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有些称呼用词的选取,依据的是人的职业,但是这些词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带有贬义成分的用语,如“剃头的”、“拉车的”、“卖报纸的”。人们这类称呼用词在旧时代用得比较多。

5.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哥们儿”、“姐们儿”、“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它们听起来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带有明显的黑社会人员的风格。还有,逢人便称“老板”也显得不伦不类。

6.使用绰号作为称呼。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用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其一,是要合乎常规。

其二,是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其三,是要入乡随俗。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其实,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称呼别人时选用的词仅仅是一种代号,有时是为了方便,有时是为了让好记,而没有任何的特殊意味。但是,为了避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发生,多多注意是有必要的。

巧妙的自我介绍

在人际交往中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自我介绍,即将本人介绍给他人。从礼仪上讲,作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自我介绍的时机:

在下面场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如:应试求学时、在交往中与不相识者相处时、有不相识者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时、有不相识者要求自己作自我介绍时、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自我推荐、自我宣传时、如欲结识某些人或某个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可能,即可向对方自报家门,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

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注意时机

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

※讲究态度

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应镇定自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既不能唯唯诺诺,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表示自己渴望认识对方的真诚情感。任何人都以被他人重视为荣幸,如果你态度热忱,对方也会热忱。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在自我介绍时镇定自若,潇洒大方,有助给人以好感;相反,如果你流露出畏怯和紧张,结结巴巴,目光不定,面红耳赤,手忙脚乱,则会为他人所轻视,彼此间的沟通便有了阻隔。

※注意时间

自我介绍时还要简洁,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不宜超过一分钟,而且愈短愈好。话说得多了,不仅显得罗嗦,而且交往对象也未必记得住。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注意内容

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3项基本要素:本人的姓名、供职的单位以及具体部门、担任的职务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这3项要素,在自我介绍时,应一气连续报出,这样既有助于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节省时间,不说废话。要真实诚恳,实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辞。

※注意方法

进行自我介绍,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则被视为不礼貌的。应善于用眼神表达自己的友善,表达关心以及沟通的渴望。如果你想认识某人,最好预先获得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或情况,诸如性格、特长及兴趣爱好。这样在自我介绍后,便很容易融洽交谈。在获得对方的姓名之后,不妨口头加重语气重复一次,因为每个人最乐意听到自己的名字。

自我介绍的具体形式:

★应酬式: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你好,我叫××。”“你好,我是××。”

★工作式:适用于工作场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如“你好,我叫××,是××公司的销售经理。”“我叫××,在××学校读书。”

★交流式: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希望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它大体应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如“你好,我叫××,在××工作。我是××的同学,都是××人。”

★礼仪式: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同时还应加入一些适当的谦辞、敬辞。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是××学校的学生。我代表学校全体学生欢迎大家光临我校,希望大家……。”

★问答式: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问答式的自我介绍,应该是有问必答,问什么就答什么。

见面礼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我们与他们的结交是从“初次见面”开始的,如何根据不同背景的人选用不同的“见面礼”是十分重要的。

(1)握手礼

握手是一种很常用的礼节,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慰问等情况下使用。纯礼节意义上的握手姿势是:伸出右手,以手指稍用力握住对方的手掌持续1-3秒钟,双目注视对方,面带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倾,头要微低。

(2)拱手礼

拱手礼,又叫作揖礼,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礼节之一,常在人们相见时采用。即两手握拳,右手抱左手。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目前,它主要用于佳节团拜活动、元旦春节等节日的相互祝贺。也有时用在开订货会、产品鉴定会等业务会议时,厂长经理拱手致意。

(3)鞠躬礼

鞠躬意思是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礼节。“三鞠躬”称为最敬礼。在我国,鞠躬常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亦常用于服务人员向宾客致意,演员向观众掌声致谢。

(4)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礼节,通常与接吻礼同时进行。拥抱礼行礼方法: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挟对方左后肩,左手挟对方右后腰。握各自方位,双方头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再向右拥抱,最后再次向左拥抱,礼毕。

(5)亲吻礼

①吻手礼。男子同上层社会贵族妇女相见时,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则可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表示,则不吻。如女方地位较高,男士要屈一膝作半跪式,再提手吻之。此礼在英法两国最流行。

②接吻礼。多见于西方、东欧、阿拉伯国家,是亲人以及亲密的朋友间表示亲昵、慰问、爱抚的一种礼节,通常是在受礼者脸上或额上接一个吻。接吻方式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亲友是贴面颊;亲人、熟人之间是拥抱,亲脸,贴面颊,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女之间是贴面颊,长辈对晚辈一般是亲额头,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间才吻嘴。

(6)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其行礼方法是: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对,手掌向外倾斜,头略低,面带微笑。

口头上的亡羊补牢——表示歉意的技巧

如果你错了,就及时承认。与其等别人提出批评、指责,还不如主动认错、道歉,更易于获得谅解、宽恕。凡是坚信自己一贯正确,发生争端总是武断地指责对方大错特错,从不认错、道歉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难以交友,永远缺乏知心人。有些青年人有错就千方百计抵赖,甚至谩骂敢于提醒他注意的人,那决不是什么“英雄本色”,只能算流氓行为。当领导的认错不会丢脸、丧失威信,反而有利于维护面子、提高威信。有错就承认,并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领导人比自夸一贯正确,有错就把责任往下推的领导人,更有威信,更深得下级的信赖、拥护、爱戴。

真心实意的认错、道歉,就不必推说客观原因、作过多的辩解。就是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客观原因,也必须有诚恳的道歉之后再略为解释,而不宜一开口就辩解不休。否则,你对自己的错误实际上是抱着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态度,这种道歉,不但不利于弥合双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会扩大裂痕、加深隔阂。道歉需要诚意。双方成见很深,当对方正处在火头上,好话歹话都听不进时,最好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待对方火气平息之后,再当面赔礼、道歉。有时当务之急不是先分清谁是谁非,而是要求双方求同存异,去对付共同面临的困难或“敌手”。如双方僵持不下,势必两败俱伤。如一方先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紧张为和谐,乃至化“敌”为友,双方合作共事。

诚心诚意的道歉,应语气温和、坦诚但不谦卑,目光友好地凝视对方,并多用如“包涵”、“打扰”、“指教”等礼貌词语。道歉的语言,以简洁为佳。只要基本态度已表明,对方已通情达理地表示谅解,就切忌罗嗦、重复。否则,对方不能不怀疑你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唯恐他不谅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错了就及时承认,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就会大为减少,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得多。

没有错,有时也道歉

明明没有错,也赔礼、道歉,这不是虚伪吗?不是卑怯吗?不。没有错,有时也需要道歉。如纯属客观的原因,比如气候变幻无常、意外的交通事故等等,使你无意失信,给对方带来一些麻烦、损失,为什么不可以道歉呢?一味推客观原因,对方口头上不好责怪,但心情总是不愉快的,那就不利于增进友谊。如果你有事求助于人,对方尽了最大努力,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事未办成,但他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或事虽办成了,但对方付出的劳动,给他带的麻烦,比你原先预料的要多得多。凡通情达理者,岂能毫无内疚之感,不说几句发自肺腑的道谢兼道歉的话呢?这体现了你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以后有求于他,也好再开口啊。

对方不听你的劝告,闯了大祸,并已给他本人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他正沉浸在悲痛之中。此时此刻,你决不能急于批评对方的错误,更不能埋怨他不听你的劝告,而应先表示慰问,再加上歉意,因为事先你没有再三极力劝阻。以后,再利用适当的时机、场合,双方共同来总结经验教训。凡通情达理者,必然会对你万分感激,并把你当成可信赖的知心朋友。你与对方素不相识,但双方的亲属或前辈曾有过宿怨,这本与你毫不相干,更不能把这笔账算在你的头上。但在纵横交错、恩怨交织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络之中,至亲好友的亲友,往往就是理所当然的朋友。“对头”的亲友,虽不一定被当成“对头”,但在双方尚缺乏一定的交往、了解之前,起码是不可轻信的。初相识时,你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助于较快消除对方可能有的隔阂、戒心,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及至合作,从而达到化“敌”为友的目的。

这些没有错误的真诚道歉,无论在个人、单位、国家之间的社交或外交往来之中,都是极为正常的表现,并且说话坦然自若,不卑不亢,不必卑躬屈节、低三下四。这是道歉者的伟大人格、博大胸怀、远见卓识及社交艺术在口才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方面,已故的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