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青少年卷)
20006000000025

第25章 实践篇:说话技巧双响炮,优化你的表达方式(10)

有一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在一次人才交流会上招聘秘书,陈小姐过关斩将,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正当招聘单位欲拍板录用她时,一名考官灵机一动,又提了一个问题:“陈小姐,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你接待的客人要你陪他跳舞、你不想跳,但不跳又不行,你会怎么办?”

没想到考官的话音刚落,陈小姐当即涨红了脸,对着招聘人员愤怒地大声说道:“你们是什么鬼单位,在这里摆摊招舞女!”说完,连求职材料也未取回就气呼呼地扬长而去。

其实,那家公司是一个很正规、很有声望的企业,那位考官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工作中常会碰到的问题。如果是你,不妨可以这样回答:“我们这个公司是一个正规企业,我想不会碰上不三不四的人,再说,正常情况下跳舞也不是什么坏事。”

第四招:不置可否地应答,模棱而两可。

应试场上,考官时常会设置一些无论你作肯定的回答还是作否定的回答都不讨好的问题。比如,考官问:“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公司更好的单位吧?”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则说明你这个人心高气傲,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不是说明你的能力有问题,就是说明自信心不足;如果你回答“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则又有拒绝回答之嫌。真是左右为难!

当你遇到这种任何一种答案都不是很理想的问题时,就要善于用模糊语言来应答。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来解释你的观点。不妨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一点的企业,但别的企业在对人才培养方面或许不如贵公司重视,机会或许也不如贵公司多。我想,珍惜已有的是最为现实的。”这样回答,不仅能将自己置于一个有利的位置,而且会让考官领略到你的高明和“厉害”。

第五招:圆好自己的说辞,滴水而不漏。

有一位大学生参加一次商场采购经理一职的面试,当考官提出“请你举一个实例说明你的工作规范和流程”时,他回答:“这有可能涉及到我们的商业秘密。”考官说:“那么好吧,请你把那些不属于商业秘密的内容告诉我。”这样一来,问题的难度更大了,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商业秘密,哪些不是,一旦说漏了嘴,则更显出其专业水平不够。不能自圆其说,很可能会被逼入“死角”。

在面试中,有时考官所提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要求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是要求应试者能回答得滴水不漏、自圆其说而已。这就要求应试者答题之前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到一些,以免使自己陷于被动境地。

有两个典型的考题,在求职场上出现的频率最高。一是“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二是“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两个考题貌似简单,其实很难答好。因为,接下来考官会追问:“你的这些优点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你的这些缺点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之后,还可以层层深入,“乘胜追击”,应试者是很容易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说辞就是一种斗智,你必须圆好自己的说辞,方能滴水不漏。

第六招:不拘一格的思维,“歪打”而“正着”。

面试中,如果考官提出近似于游戏或笑话式的过于简单化的问题,你就应该多转一转脑子,想一想考官是否另有所指,是否在考察你的IQ(智商)、EQ(情商);如果是,那就得跳出常规思维的束缚,采用一种非常规思维或发散式思维的方式去应答问题,以求收到“歪打正着”的奇效。切不可机械地作就事论事的回答。

有一位女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应聘管理人员的时候,一位考官突然提问:“请问,一加一是多少?”她先是一愣,略一思索后,便出其不意地反问考官:“请问,您是说的哪种场合下的一加一?如果是团队精神,那么一加一大于二;如果是单枪匹马,那么一加一小于二。所以,‘一加一是多少?’这就要看你想要多少了。”由于女青年采取了非常规思维的应对方式,在众多应试者中,她便脱颖而出了。

第七招:摆平自己的心气,委婉而机敏。

应试场上,考官往往会针对求职者的薄弱点提出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对年轻的求职者会设问:“从你的年龄看,我们认为你担任经理这个职务太年轻了,你是怎么看的?”对年龄稍大的求职者又会设问:“我们觉得你的年龄稍大了点,恐怕在精力方面不如年轻人吧。”

等等。

面对这样的考题,如果回答“不对”、“不会”、“不见得吧”、“我看未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等等,虽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由于语气过于生硬,否定过于直接往往会引起考官的不悦。比较好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说法未必全对”,“这样的看法值得探讨”,“对这样的观点可以商榷”,“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恐怕不能完全接受”等等。

总之,面对这样一些带有挑战性的考题,你一定要心平气和,较为委婉地加以反驳和申诉,绝不可以情绪激动,更不能气急败坏,以免引起考官的反感而招致应试失败。

第八招:放飞想象的翅膀,言之而有物。

面试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近乎怪异的假想题,这类题目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也使得应试者在回答时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你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大胆地以“假设”对“假设”,就能够争得主动,稳操胜券了。

一位华裔小姐到一家美国公司应试,在众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中,她遇到了这样一道怪题:“在没有天平的情况下,你该如何称出一架飞机的重量?”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刁钻怪异得近乎于《天方夜谭》。这位华裔小姐来了个“以牙还牙”,也用假设法作了应答:“这要看你是用中国式还是美国式的方法了。假若是中国人,他会从古老的‘曹冲称象’的典故中得到启迪;假若是美国人,他或者会现实一些,拆下零件来分别过磅就是,也可以浪漫一些,发明一种特大型吊秤也并非不可能。”这种颇有想像力且极富创意的应答,令考官不得不为之惊叹,于是,她顺理成章地过了应试关。

第九招:守好自己的人格,含蓄而大度。

一些女性应试者在应聘诸如公关小姐、秘书、演员等特殊岗位时,经常会遇到考官提出的比较敏感的问题,一般地来说,应试者可以采取较为模糊、含混而又大度的方式予以回答。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考官的用意主要在于测试你的应变能力或智商。所以,模糊、含混一些,非但无伤大雅;有时,反而还能起到证实应试者的智商和应变能力的作用。

一位年轻的女学生到某影视传播公司应试,考官提出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如果你被录用了,遇到这样一个剧本,其中有裸体的镜头,你该如何对待,是接,还是不接?”

面对这令人难于启齿的问题,少女先是脸一红,旋即答道:“这要看哪种情形了。如果跟剧情关系不大,仅仅是为了招徕观众,取悦观众,我是不会主动接它的。当然,如果确实是因剧情需要,我想,我也会要求导演用其他方式来处理,比如,画面的朦胧感、镜头的调整,等等。”

这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应答,看似模棱两可,却在护卫自己人格的同时,又巧妙地避开了问题的实质。难怪,考官们被她的聪明所打动,使之顺利走向了银屏。

第十招:面对“刁难”巧“较量”,针锋而相对。

应试场上,若遇到考官的“刁难”,善于“较量”也是一个“杀手锏”。

一位华裔女生前往牛津大学,为了一个实验课题,她与课题主持人发生了争执。课题主持人有些愠怒道:“你以为这就能说服我吗?不,不!”应试的华裔女生平静地说:“当然不一定,因为我还没出生时,你就是心理大夫了。不过,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个实验,那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我和你谁对谁错。”课题主持人仍然不依不饶道:“就凭你那个实验方案?它有十处以上的错误!”华裔女生道:“那只能表明它还不成熟;正因为这样,我才向您拜师来了啊。”课题主持人愣了一下,又说:“你以为我会指导一个反对我的人吗?”华裔女生笑了:“我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你在自己的专著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行为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给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一个正常人生活的权利’。老实说,您书中的其他话我不一定赞同,可这句话却成为我前来求学的动力。”

在一番“针锋相对”的“较量”之后,课题主持人不得不对这位东方女性刮目相看,他欣然录取了这位颇有胆识与个性的华裔女生。

显然,这里的“杀手锏”无疑是应试者在“较量”中巧妙地引用了课题主持人的专著。

“以诈取诚”之计的运用永远是有限度的,只能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运用,还要来适当的手段。为人处事仍然应该是以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