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赞赏、信任: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
20012000000006

第6章 赞赏铸就孩子完美品质(1)

1.消除妒忌心让孩子学会欣赏人

嫉妒是人类心因动机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而且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很多人对嫉妒情绪有了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因而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样看来,嫉妒心强,爱嫉妒别人只是孩子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引导得法,孩子的嫉妒是不难克服的。

家长应如何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呢?如何帮助孩子将嫉妒程度降至最低限度,帮助他将嫉妒心转化为其他具有建设性的感情呢?

(1)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

既然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嫉妒主要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孩子嫉妒一个同学时,他就不会对那个同学表现出友善的行为,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因此,孩子嫉妒的同学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二是嫉妒会让孩子心里感到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孩子由于老是想着别人的事情,常常会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

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嫉妒他人其实是一种庸人自扰,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同时,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视别人的长处,容忍别人比自己出色。

(2)教育孩子承认差异

父母要教育孩子,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如果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就会接受不了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不要过高地看待自己,也不要过低地看待自己。千万不要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反而会导致孩子过多地注意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3)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虽然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但是,却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父母教育孩子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自己。

父母应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能再前进一些吗?”,“我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等。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追赶他人。

(4)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如果别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应该正确看待,要看到其中的艰辛,对于别人的成绩,不要过分在意,更不能采取贬低、打击的态度,而是要抱无所谓的态度,奋发图强,超过他人。如果孩子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孩子就可以克服嫉妒的心理。

(5)让孩子充实自己的生活

嫉妒往往会消磨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学习、生活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孩子就不会把注意力局限在嫉妒他人身上。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总之,家长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应该帮助他分析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现什么方面不如别人就应该虚心地学习,努力地提高自己。也不要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时间久了,易使孩子产生“我比谁都强”的心理,很难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大人在夸奖孩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并在表扬孩子时应指出其不足之处。家长应将孩子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意识,即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赶上别人”的进取心上。让孩子找出自己落后的原因不在别人,在于自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得胜。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卢梭(法国思想家)

2.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什么?《现代汉语辞典》上有关“感恩”的定义是“对别人的帮助给予感激”。推而广之:感恩是对外界施与自己的恩惠和自己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感谢。

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一种习惯,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满意度高,心态平和,有能力享受此时此地的生活,懂得感恩的人懂得自律、知道珍惜和敬畏。

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对感恩似乎有点陌生,而现在的孩子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不会懂得感恩的快乐,同样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注定不会有良好的发展,因此家长应该从小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1)家长对待孩子的“给”

父母总是这么想,自己所付出的,是孩子应该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甚至是孩子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

值得家长思考的是,我们在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孩子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孩子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2)必须要让孩子真正的了解你

除了明白孩子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孩子索取回报。家长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3)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用心

家长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太满足孩子,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可惜我们的家长恰恰相反,经常在孩子还没有提要求时,就已经提前为他“考虑周全”。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孩子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得到太容易,也就不会珍惜。

(4)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

(5)培养家庭责任感

根据孩子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6)生活处处实践“分享”

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

(7)与人交往不忘感恩

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不管是家人团聚,伙伴交往,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人与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大家分享,彼此互动,来培养感恩之心。

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

——卢梭(法国思想家)

3.消除自卑感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是由于连续的挫折、失败造成的。自卑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缺乏自信心。

自卑心理既可以成为孩子奋发图强、长大成人的内在动力,也可能发展成为极端,导致孩子退缩与孤独。退缩与孤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是孩子自卑心理的特殊表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可是,偏偏有的孩子却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求上进,自甘落后。一般来说,生活在以下家庭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自卑感。

①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与其他孩子相比,显然缺少一种优越感,从而导致自卑。

②生活在崇尚“完美主义”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长要求孩子将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但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于是孩子常常受到家长过多指责,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卑。

③生活在家长能力特强的家庭中,孩子常会感到:爸爸妈妈样样都行,就是我不行。有时家长本身的行为也会妨碍孩子能力的发挥。尤其是父母处处代劳,事事包办,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去处理问题,锻炼能力,从而产生自卑。

④生活在家长作风粗暴、专横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简单粗暴,或采取棍棒教育,常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创伤而产生自卑。

另外,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自卑极易影响儿子,往往儿子也有自卑感;母亲自卑可能影响女儿,往往女儿也有自卑感。这与儿子认同父亲的角色,女儿认同母亲的角色有关。意识到这一点后,家长应先问一下自己:“我,有没有自卑?”因为教育子女首先应从家长自身做起,家长自卑,怎能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呢?

孩子需要以不断的心理上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对自卑的孩子来说,摆脱自卑的阴影,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2)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自卑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5)储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6)榜样参照法

自卑的孩子总是过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常以己之短去比别人之长,结果越比越缺乏自信。针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伟人传记,或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在童年时代的趣事,比如爱因斯坦3岁时才开口说话、爱迪生曾做过自己抱窝孵蛋的蠢事等,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犯过错误的。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因而退缩,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最后才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用榜样激励孩子,让孩子产生“我也行,并不比别人差”的想法,这样便能有效地增强孩子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7)成功体验法

挫折和失败常让孩子缺乏自信。孩子往往害怕出错,被父母骂或老师批评,于是就什么事都不敢尝试了。为此,父母不该给孩子提过多、过高的要求,而是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父母不妨把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与成绩都记录下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8)降格评估法

孩子的自卑心理并不是完全天生的,而是因在生活中听惯了别人大量否定性的评价产生的。由于经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便逐渐产生了己不如人的心理。

因此父母在提出某个要求时要尽量降低要求,要有意识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孩子每次考试都不是很理想,上次考了80分左右,而这次只考了70分,但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虽然你只考了70分,但你所学的内容加深了,这本来也是个进步,相信你下次会考得更好。”这样孩子本来自卑的心理就会有所改变,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学好,从而自信心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