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12

第12章 帝国雄风——秦、汉(3)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汉景帝时任博士官,精通儒家学说。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诸侯谋反事件,就认为应该宣传大一统思想,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董仲舒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又融合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形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理论。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认为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权力由上天赐予,人们服从皇帝就是顺从天意。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必须遵守严格的上下尊卑礼节,不可以违反。董仲舒还建议说,诸子百家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应该把除儒学以外的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非常适合集权统治的需要,就在朝廷中设立了专门传播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并在博士下配置弟子。这些弟子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经书,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秀的可以做大官。这样一来,其他诸子百家学说都被排斥,学习儒家学说成为了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当时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加强集权,维护统治的效果,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后世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使这种思想更加适应统治的需要,不断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它不但禁锢人们的思想,还剥夺了读书人追求学术自由的权利,成为了一种顽固保守的思想。

§§§第十四节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横贯整个亚洲的交通要道。它以长安为起点,沿渭丝绸古道商旅图河北上到敦煌,然后分为南、北、西三路,连接各个国家,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丝绸之路”从西汉开辟一直到唐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张骞。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北方的匈奴不断南下骚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能安稳地生活。西部地区的月氏国也和匈奴有很深的仇恨。公元前139年,张骞被汉武帝选中,出使月氏,动员月氏与汉朝联合对付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队伍出了关中,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他们一路小心翼翼,还是被匈奴骑兵发现。由于寡不敌众,所有出使人员都被匈奴扣留。张骞被囚禁在匈奴十年,并被迫娶妻生子。但他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终于等待机会逃出了匈奴,经过大宛(今俄罗斯境内)到达月氏。可那时月氏国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人们安居乐业,已经失去了报仇的愿望。张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也没能说服月氏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只好回国。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能达到让月氏国出兵的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对日后开发西南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又过了两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一带,打开了西进的大门。于是,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领着三百多人、六百多匹马、上万头牛羊和大批贵重礼物首先来到了乌孙国。乌孙国王是一个老头子,和当年的月氏王一样,他也满足于现状,不想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乌孙未能完全如愿,就派副手带着礼物分别前往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家联络,表示汉朝的友好。这些国家因未摆脱匈奴的控制,大多想和汉朝进行贸易往来,就派遣使者出使长安。从此,中亚各国与汉朝开始了正式的交通往来。

我们今天知道的葡萄、芝麻等食物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中国华贵的丝绸也通过西域大量转运到亚欧国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

§§§第十五节 司马迁忍辱著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30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20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巡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匈奴,李陵家族被诛。司马家与李家是世家,司马迁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判死刑。为完成《史记》,自请腐刑,免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司马迁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他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第十六节 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次与匈奴征战。他先后派出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勇猛将领率兵出击,大败匈奴,使匈奴逃到了沙漠以北的地区,很多年都不敢再到汉朝边境骚扰。

匈奴退回漠北以后,一面派出使者表示要与汉朝通好,一面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进攻中原,他们还时不时地把汉朝派去的使者扣留。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他怕汉苏武牧羊图朝出兵打他,就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了回去。汉武帝为了报答他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100名士兵和许多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返回匈奴。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原来投降匈奴的汉人虞常与张胜密谋,想把单于的母亲劫持到汉,但还没动手就被匈奴人发觉,苏武被牵连入狱。苏武不愿在匈奴受审,几次拔剑想要自杀,但都被救了下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节气的好汉,十分钦佩,就派汉朝的降臣卫律去劝说苏武投降。苏武不但不为其所动,还把卫律骂走。单于对苏武越发敬重,更想招降他。于是,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方法使他屈服。苏武仍然宁死不屈。单于见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让苏武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没有人烟的地方放牧,还对他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再回汉朝吧!”

苏武到了北海,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北海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都很少。苏武饿了,就挖野菜,逮田鼠。吃的怎么样,苏武都不在乎,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没有完成与匈奴和好的使命。

金缕玉衣公元前85年,匈奴重新与汉朝和亲,苏武被释放回国。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回到长安那天,长安的百姓们都出门迎接他,汉昭帝也专门设宴对他隆重招待。人们见到苏武的胡须和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手中还握着已经磨光了的使节,都把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

§§§第十七节 昭君出塞

北方的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日渐衰败,没有力量再去对抗汉朝。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食物,内部纷争不断。一个叫做呼韩邪的单于因为与其他部族斗争失败,就决定投靠汉朝。

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汉朝的都城长安,拜见当时汉朝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非常高兴,到长昭君墓安郊外迎接。汉宣帝不但为呼韩邪专门摆酒设宴,还送给了他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呼韩邪非常感动,表示今后要与汉朝通好。后来,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单于在汉朝受到了礼遇,也都争先恐后地与汉朝通好。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请求汉元帝与他和亲,匈奴与汉朝世代友好。汉元帝非常高兴,就传旨给后宫的宫女:谁要是愿意嫁给匈奴单于,就把她像公主一样对待。

宫中有个新来的宫女名叫王嫱,字昭君。她出身于小康家庭,从小读过几年书,不但长得美丽大方,而且非常明白事理。王昭君听说匈奴想和汉朝结亲,觉得这是关系到汉朝边疆稳定的好事,就表示愿意嫁到匈奴去。

汉元帝知道了非常高兴,他不但亲自为王昭君选定了成亲日期,而且还找了一个匈奴女人来专门为王昭君讲解匈奴的风俗习惯,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乐器。王昭君聪明好学,很快就弹得一手好琵琶。

到了成亲这天,新郎呼韩邪单于亲自来迎娶新娘。汉元帝为王昭君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设宴为他们送行。呼韩邪和王昭君离开长安返回匈奴的时候,汉朝的文武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心中百感交集,就把自己当时的心情谱成了曲子,边走边弹。这首曲子就是《昭君怨》,它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生产,改革匈奴落后的风俗习惯,深得匈奴人民的喜爱。匈奴人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解决了粮食需要,从此不再到中原地区抢夺食物。农业有了发展,畜牧所用的饲料也就有了保障,匈奴地区出现了人畜两旺的景象。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按照匈奴的习惯,改嫁给新的单于。她经常派使者把匈奴的土特产品送到汉朝,汉朝也把匈奴所需的物品送到匈奴,双方和睦相处,60年没发生战争。

王昭君临死的时候,告诉子女要将自己的坟墓坐北朝南,让她能够永远看着自己的家乡。沙漠里寒冷干燥,少有绿草,只有王昭君的坟墓长年青草丰茂,人们就把昭君墓又称为“青冢”。

§§§第十八节 王莽改制

王莽是汉平帝祖母的侄儿。他早年生活简朴,喜好读书,结交权贵,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最后做了朝廷的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汉平帝即位时,年纪才九岁,国家大事都由王莽作主。

平帝12岁的时候,王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平帝,自己做了国丈。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家族干预朝政,就有意不许他们来京城。时间长了,平帝就对王莽有些不满,背地里说一些抱怨的话。王莽知道后,非常生气,心里想:现在皇帝才这么小,就口出怨言,要是将来长大了那还得了?于是,在年终大祭时,王莽就暗中在酒里下毒,将汉平帝毒死了。

后来,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小孩立为太子,自己做了“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假皇帝”不如做真皇帝。于是,有些人就制造出一些迷信的东西来讨好王莽。公元8年,有人在高祖庙里发现了两支刻有“汉高祖让位给王莽”字样的签,说是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王莽时的陶范与铜钱就跑到太后那抢来玉玺,在公元9年,正式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统治了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就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在全国实行变法。首先,王莽下令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属国家所有,不准私人买卖;其次,把奴婢称为“私属”,也一律不准买卖;另外,他还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中设五均官,控制物价;垄断对盐、铁、酒等六种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经营权;除此之外,王莽废除了汉武帝以来一直使用的五铢钱,四次更改币制;最后,王莽还变革官制,实行分封,挑起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与战争。

王莽的这些改革,全都出自于《周礼》和其他古书,因此,人们称他的改革为“复古改制”。这些改革并没有起到维护政权统治的作用,反而引起了一系列混乱,激化了社会矛盾,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引起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