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13

第13章 帝国雄风——秦、汉(4)

§§§第十九节 绿林、赤眉军起义

王莽改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各种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再加上当时各地普遍发生旱灾和蝗灾,人们的生活艰苦到了极点,各地先后发生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人们为了寻找活路,终于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公元17年,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闹饥荒,百姓为争夺野菜发生殴斗。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和王凤因为在当地农民中威信很高,被请来调节矛盾。王匡和王凤早就想推翻王莽的统治,他们借此机会鼓动百姓们说:“为了争夺这点野菜,赤眉军无盐大捷咱们自己跟自己打架,太不值了。我们就算今天填饱了肚子,明天咱们的粮食仍然会被搜刮去。害我们没有饭吃的是那些当官的狗东西!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谁都不用怕!”

百姓们听了他们的话纷纷赞同,就推选王匡和王凤为首领,聚众起义。起义军在王匡和王凤的带领下,抢了一些粮食,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作为根据地。不久,队伍就壮大到七八千人,人们就把这支起义军称为“绿林好汉”。

第二年,莒县(今山东省)一带发生灾荒,琅邪人樊崇率领百余人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与官府作战。不到一年,各地投奔樊崇的队伍就有两万多人。为了与官兵区别,樊崇的起义军都把眉毛涂成红色,因此,人们把这支起义军称为“赤眉军”。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猛烈地冲击着王莽政权。一些刘姓皇族一看有机可乘,就纷纷打出反对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想借机恢复刘家天下。其中荆州一带的地主刘玄、刘秀等人都加入了起义军。刘玄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很快就取得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地位,在宛城建立了政权,年号“更始”。

王莽知道后,迅速调遣42万大军,南下进攻起义军。两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交战。赤眉军在刘秀的率领下,趁敌军不备先发制人,以几千人的兵力大败王莽军主力。随后,他们乘胜攻占长安,杀掉王莽,推翻了新政权。

后来,刘玄害怕其他起义军将领功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就开始排斥异己,杀害起义军将领;刘秀也与刘玄决裂,向中原发展势力,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绿林、赤眉起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第二十节 光武中兴

刘秀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的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趁机起兵,加入绿林军。公元23年,他来到河北,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口号,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声势,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随后,他又在各派的争斗中逐渐占得了上风,力量逐渐壮大。

汉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今河北省高邑县)称帝,仍用“汉”作国号,改年号为建武,不久定都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光武帝。

刘秀即位后,趁中原大饥、农民军思念家乡的大好时机,消灭并受降了起义军共三十多万,又消灭各地武装割据。到公元36年,全国恢复统一。

全国平定后,刘秀重建刘氏汉室帝业。他首先废除王莽时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同时,他为人豁达大度,以诚服人,知人善任,注意收揽人才。许多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他的重用。

对于那些开国功臣,刘秀给予优厚的封赏。但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刘秀在封赏时并没有给他们统治的实权;对于那些手中握有重兵的大臣,刘秀也不让他们接近京师;在地方上,刘秀大力削弱地方兵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些掌管兵权的功臣明白了光武帝的意思,先后辞去军职,倡导儒学。

刘秀认识到王莽因为政令繁多以致丧失民心,就诏令群臣“议省刑法”,“还汉世之轻法”。他还精简官吏,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减少地方官吏,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便于皇帝一人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为了使社会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刘秀减轻赋税,将税制由十税一恢复为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他还下令度田,核查田亩户口以打击豪强地主。从公元25年开始,他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安置流民,鼓励贫民开荒,组织军队屯田。除此之外,光武帝积极重视发展农田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复并扩建陂塘和渠道,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处理内政的同时,光武帝积极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缓和边境冲突,尽量避免与匈奴等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经过了光武帝三十年的治理,东汉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政治比较清明,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光武中兴”。

§§§第二十一节 抗击匈奴

东汉持戟青铜骑士俑出行仪仗东汉初年,匈奴势力有所发展,经常侵扰汉朝边境。但那时光武帝忙于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顾及北方边境。公元33年,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领兵征讨。但吴汉带领汉军与匈奴打了好几年,也没打出什么结果。匈奴人从此变本加厉,更加狂妄起来。汉朝北部边境没有一年宁静过。

公元48年,匈奴部族内部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发生了分裂,又逢连年干旱,蝗虫成灾,整个匈奴地区赤地千里,人畜死亡过半。后来,匈奴南边八个部落共同推选比为南单于,并向汉朝祈求庇护,表示愿意永远为汉朝守卫边疆的土地,与汉朝共同抵御北方的敌人。光武帝接受了比的归附。从此,匈奴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东汉王朝为了与南匈奴和平共处,经常把一些财物、粮食和牛羊等赠给南匈奴,每年为他们提供的财物总数多达一亿多钱。

汉明帝在位期间,北匈奴日益强盛。它不时攻打南匈奴,侵扰汉朝边境。公元72年,汉明帝派窦固反击北匈奴,使北匈奴有所收敛。

公元89年,汉朝对北匈奴进行了大规模进攻,给北匈奴以摧毁性打击。汉和帝派出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各率4000骑兵,调集南匈奴军队、边境驻军以及羌人军队在稽落山(今蒙古共和国西南)大破北匈奴军队。北匈奴81个部落共20余万人投降。窦宪的军队出塞1500公里,一直抵达燕然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第二年,南匈奴与北匈奴再次爆发战争,北匈奴战败。窦宪认为趁现在北匈奴国力衰弱,应该把他们消灭掉。于是,他派耿夔、赵博带兵进攻,把北匈奴包围在金微山,北匈奴单于逃走,北匈奴由此消亡。

从此以后,北匈奴部分归附了汉朝,部分归附了鲜卑族,还有一部分战败后离开了中国境内的蒙古高原,走上了遥远的西迁路程。匈奴东面的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了匈奴原来的地方。

§§§第二十二节 班超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一些主要国家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但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的倒行逆施,西域诸国纷纷与汉朝断绝了往来。它们分裂成了五十几个小国,被匈奴所控制。光武帝即位后,汉朝再次强大起来,西域诸国都想与汉朝恢复关系,摆脱匈奴的统治。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遣班超为使者,带着随从和礼物去结交西域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