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37

第37章 末代封建王朝——清(均为原书内容,顺序不变)(5)

但是,清政府一直与法国寻求议和。他们见冯子材在镇南关打了胜仗,就想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与法国和谈。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撤出在越南的军队,允许法国在中国西南通商。法国虽败犹胜。

§§§第二十二节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对中国的侵略比以前更严重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企图实行变法,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实现中国的富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就是这些爱国知识分子中的代表。

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在京考试的举人向光绪帝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拒绝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通过变法来自强自立。这次上书的行动虽然没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定,却在全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也拉开了帷幕。

后来,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帝,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皇帝应该亲自出面,倡导变法,任用维新人士参预政权。在奏折中,康有为恳切地写道:“皇上您应当用雷霆霹雳一样的气概,建立像重造天地那样的大功,学习日本,全面改革维新。”

康有为像光绪帝看了康有为的奏折很激动。他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管理朝政,但实际上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专权非常不满,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也借此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所以他对康有为的主张很赞同。没过多久,光绪帝就召见了康有为,同他谈了两个多小时。康有为向光绪帝进一步陈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指出:在外国的欺辱和瓜分之下,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进行变法,就不能自强。光绪帝很感动,决心采用康有为的建议,变法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正式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纸,广开言论;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训练新式的海军陆军;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但是,清政府的大权仍然把持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光绪帝并没有实权。变法实行了没多久,就遭到了顽固派们的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还下令捉拿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走。谭嗣同不肯走。他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人,让我来做第一个吧!”

9月28日,谭嗣同等六人被清政府杀害,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变法就这样失败了。因为变法的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人们就把这次变法叫做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结束,共103天,因此历史上又把它叫做“百日维新”。

§§§第二十三节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凭借在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特权,强占中国的大量田地、房屋、庙宇,极力扩大教会势力。每当教民与中国的百姓发生矛盾时,教会总日军与清朝巡捕在安定门外残杀义和团团民是无视中国法律,庇护教民。清政府的地方官也不敢得罪洋教士,经常帮助外国人压迫中国百姓。外国教会与中国百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1898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本来是山东一带的民间习武组织。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不断加深,义和拳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发展成了反教会、反侵略的爱国组织。

1899年,义和团首先在山东平原县发动起义。他们在朱红灯的率领下,四处打教会,烧教堂,与同教士狼狈为奸的地方官作对。清政府害怕义和团惹恼了西方列强,连忙命令山东的地方官镇压。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团采取抚剿并施的措施,一边承认义和团是合法的民间组织,一边对义和团进行镇压。

义和团的势力不断壮大。不久,天津、直隶地区也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山东、河北两省义和团联合起来向北京进军。慈禧太后害怕继续镇压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又想利用义和团来对付外国势力,就暂时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义和团的浩大声势震动了西方列强。他们先是逼迫清政府镇压,后来看到清政府无法控制局面,就决定出兵。1900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合军队向北京进攻。清政府被迫向八国联军宣战。但清政府抗敌决心并不坚定,他们一边听任义和团进攻外国大使馆,一边派人送去粮食和水果慰问使馆中的外国侵略者。由于义和团组织松散,战斗的方式和武器都比较落后,抗击战争终于失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到西安。

为了向列强求和,清政府出卖了义和团。他们宣布义和团是“拳匪”,并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与外国军队联合绞杀了义和团。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十四节 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很早就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又孙中山像在日本联合一些革命团体的成员,把各地的革命组织统一起来,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但都没取得成功。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其中多数成员都是皇族。这个内阁一上台,就把原来答应让各地商人修建的铁路收了回来,然后交给外国人修建。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很多省都发生了激烈的保路运动。

这时,湖北一带聚集着很多革命党人,他们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和当地新军文学社是其中主要的两个。这两个组织联合起来,组成了领导机关,准备发动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夜之间,武昌城就被攻占。随后,各地纷纷响应,全国掀起了革命的浪潮。到11月下旬,全国25个省区中,已有15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迅速崩溃。由于这一年是中国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由于对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在革命党人中的崇高威望,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三权分立精神为准则,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西方列强拒绝承认临时政府。他们扣留临时政府的海关收入,企图另外培养一个统治工具。他们扶持起用袁世凯,利用革命党人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获取了大权,逼走孙中山。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中国重新陷入了黑暗与战乱之中。

§§§第二十五节 袁世凯复辟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但是,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手中握有的兵权,不断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孙中山为了大局,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野心,在孙中山的建议下,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临时约法》企图限制总统的权力。袁世凯表面上遵守《临时约法》,内心却绝对不肯做没有实权的总统。

那时,同盟会已经联合一些党派,组建了国民党,孙中山任命宋教仁为代理事长。宋教仁对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认识得非常清楚,不断地与袁世凯进行斗争。1912年,正式的国会选举开始,国民党在国会中占了绝大多数席位。如果依法办事,宋教仁势必出任总理。于是袁世凯图穷匕首见,露出杀机。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到袁世凯派遣的暴徒枪击,不久就去世。

袁世凯像宋教仁被刺使国民党与袁世凯公开决裂。为了对付国民党,袁世凯与五国签订《善后贷款合同》。有了军费,袁世凯开始调兵遣将,并逐步免去一些国民党人的职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国民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但是,在北洋军的炮火下,讨袁军很快就被击败,“二次革命”完全失败。

镇压了国民党之后,袁世凯踌躇满志,开始上演总统变皇帝的丑剧。总统必须由国会选举产生。国会里的多数议员是国民党,袁世凯需要他们投自己的票。1913年10月6日,国会召开总统选举会。袁世凯派了几千名便衣警察和地痞流氓,组成所谓的公民团,将国会团团围住,所有的人只能进不能出。一部分议员看穿了袁世凯的伎俩,故意不投他的票,以致投票进行了三次,才凑满了袁世凯当选总统的法定票数。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

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了《临时约法》,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使自己拥有了与皇帝一样的权利。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几乎全盘接受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1月,由袁世凯一手操纵的“国民代表大会”举行“国民投票”,一致赞成君主制。12月12日,袁世凯假装接受民意,正式称帝,改元“洪宪”。总统变皇帝的丑戏终于完成了。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蔡锷首先在云南起兵讨伐袁世凯,掀起了护国运动。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在愁困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