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0019200000022

第22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探索心理深处的秘密(1)

1.酸葡萄和甜柠檬——得不到的就不好,得到的就好

关于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这“甜柠檬”说的还是那狐狸在一次“聚会”中,因为去得晚了,在吃水果时只得到了一只最小的柠檬(这狐狸也真够倒霉的),但狐狸就是狐狸,聪明!没吃到葡萄时说:那葡萄有什么吃头呢,酸死。这回虽是分到个最小的柠檬,又说它最甜。于是便有“酸葡萄”和“甜柠檬”之说。别看这狐狸可笑,在心理学上,它叫“文饰作用”,是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很顺心如意,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就需要排解,需要“删除”。可这删除远非如电脑那么简单容易,即便是最先进最复杂的电脑,它也是人造出来的。人的心思永远比电脑丰富,比电脑复杂,也比电脑生动而多彩。

“酸葡萄”和“甜柠檬”两种效应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暗示,都属于“精神胜利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酸葡萄心理的表现是:反正吃不到葡萄,吃不到葡萄难道哭吗,不如把葡萄想象成酸的,“酸葡萄”有什么吃头?就是放大对方的缺陷,把事情变成不是我吃不到葡萄,而是我不想吃,心里就平衡了。

这种心理扩展到生活工作上可以这样宽慰自己:没追到自己喜欢的那个女孩子,自我安慰“其实那个女孩子并不是很适合我”或者对自己说“那个女孩子性格过于直率,恐怕与家里人不好相处”,《阿Q正传》里的阿Q就是这样安慰自己:秀才的老婆是眼睛上有疤的,吴妈脚太大,所以自己得不到就算了。

再比如:公司这次没有提拔我做经理,不妨安慰自己“这个位置不知道多容易得罪人,不做也好”或者“这个位置其实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才看不上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不定我会提升到更高更适合我的位置上呢。”这样自己找台阶下,就不会过于患得患失,把对别人成功的嫉妒与自己心里的不平衡给消解了。

当然酸葡萄心理的消极面就是:说牢骚怪话贬低别人的成就,自己则不思进取,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甚至打退堂鼓。再说说甜柠檬效应,与酸葡萄心理相反,酸葡萄心理是通过放大对方缺点,贬低、消解对象来宽慰自己,甜柠檬效应则是通过抬高或美化自己的弱项不足来安慰自己。

还是拿阿Q来说事:别人笑他穷得娶不上老婆,他就自吹“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别人嘲笑阿Q是瘌痢头,他就回别人“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被别人欺负打了,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转头一想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阿Q临死还在喊“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好汉)……”

以上这些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鲁迅笔下的阿Q基本是以一个反面形象出现的人物,他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可笑可悲,但不如此他又怎么活下去呢?

所谓的甜柠檬效应其实是引导人们善加利用精神胜利法保持乐观心态、重树信心走出困境的处事方法。

甜柠檬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从乐观的角度看待错误过失的方法。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观者会说:只有半杯这么少。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那么多。就好比一个人做错了事,悲观者想“我又错了!”只会懊悔责备自己;乐观者会想“我又得到一次宝贵的经验”。坦然接受并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不再重复犯错。

王尔德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现实也许不尽人意,也许暂时看不到光明,但是不要放弃希望。

在生命陷入低谷遇到失败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说不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胜利就在眼前。保持信心,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成功者往往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一次。

2.三个和尚没水喝——揭秘社会惰化现象

大家都听说过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三个可怜的和尚,成了大家讽刺的对象。不过,若是这三个和尚学过心理学中的“社会懈怠”理论的话,就一定不会甘心被别人指手画脚了,他们会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此乃人性的弱点,凭什么光批我们仨,天底下像我们一样的‘和尚’成千上万呢!”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每每用来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汉语中,“三”往往指概数,三个和尚也许代表了许多个和尚。庙里和尚个数增多了,按理说挑水的人力也增加了,为什么反而大家都没水喝?如果我们抛开团结合作的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或许发现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心理学家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参加拔河实验,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两个人一起参加,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59公斤;如果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八个人参加拔河实验时人均拉力仅剩31公斤。随着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个人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用大学生作为被试做的实验,进一步为社会懈怠的存在提供了证据。他让大学生们利用欢呼或鼓掌的形式来制造噪音,结果发现,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

合作学习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总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的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质量和数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缩小小组人数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防止社会惰化的举措之一是让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在群体中可以被鉴别、被评价,在这种适当的被评价焦虑驱使下,个体行为动机得到激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极端的例子是,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在三百人吹竽行列中尚可滥竽充数,但当被要求单独吹竽,也就是个体行为面临被评价的时候,南郭先生只能逃之夭夭。

当然,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不必然导致浑水摸鱼的社会惰化现象。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不分你我时,不太会出现社会惰化,一家三口过年大扫除恐怕不太会计较每个人付出多少努力吧?当任务本身就十分具有挑战性时,倾向不会出现社会惰化,充满趣味性的智力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成员努力投入;当成员以群体成功为最终目标时,也较不可能出现社会惰化,牛津和剑桥每年举行的划艇比赛上,双方赛手势必满怀激情齐心协力为母校荣誉而战。

与其苦口婆心劝说三个和尚一定要团结合作,不如巧妙营造防止社会惰化的工作氛围,激发三个和尚主动挑水的热情。心理学的魅力在于不对人的行为做主观强势的道德批判,而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进行解释预测,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

3.为何借酒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诗仙李白的著名诗句。据美国“24小时健康网”近日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借酒消愁的确会增加人们的忧伤。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的《神经精神药理学》上。

东京大学的松木则夫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把实验鼠挪到与饲养环境不同的箱子里,并给它们以电击。接着,把实验鼠关回往常的饲养箱,并依靠大白鼠在箱子中呆立不动的时间长短,来测算大白鼠恐怖记忆的程度。之后,研究人员把实验鼠分成两组,只让其中的一组饮用酒精,然后再次进行以上实验。结果发现,与未饮用酒精的实验鼠相比,“醉酒”实验鼠的呆立时间更长,其恐惧平均持续近两周。研究人员说,这可以证明恐怖记忆由于酒精的影响而增强。

研究人员表示,酒精会使想抹去的记忆更牢靠,酒醒之后,短暂快乐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忆。“要想忘记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用积极记忆去‘覆盖’消极记忆,而非‘借酒浇愁’。”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暧,使行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一个新的研究发现,借酒消愁可能会“愁更愁”。每天喝一两杯酒能够增加你的记忆力,甚至对老年痴呆症有帮助。这项研究是由奥克兰大学的麦吉·卡莱弗博士和马修·杜林教授负责的。两位研究人员发现适量饮酒——即每天一两杯酒,可以增强记忆力。相反,过量饮酒会减弱脑细胞生长发育的能力。

卡莱弗博士说:“少量饮酒会提高记忆力,比如对事物的记忆。可是,与大众认为的不同,我们发现过量饮酒会增强高情绪刺激的记忆,即“借酒消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研究表明酗酒实际上会增强消极的记忆。而且鉴定出少量饮酒能改善记忆力。”

卡莱弗博士说大脑感受器“门冬氨酸受体”在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老鼠实验中表明,如果没有足够的门冬氨酸受体,白老鼠在摄入少量的酒精后记忆力还是无法改善。但是,有大量门冬氨酸受体的白老鼠,在摄入少量酒精后记忆力有改善。卡莱弗博士说:“记忆力依靠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楚,但是门冬氨酸受体在这个过程中是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理论出发,这个发现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和其他记忆障碍症的治疗。”研究的结果会在《神经系统科学报》上发布。

4.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们总喜欢对着干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这些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这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海格立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新的进步。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很难看,诲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他顺手操起—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好家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会加倍地报复。

人们受到恶性刺激时会产生良的情绪,让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学会宽容,懂得忍耐。不管是对复仇者还是被报复的人,双方都没有胜利者。很好地解决人之间的冲突却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与艺术。通过人的理性认识,即理智来解决冲突。以德报德,投桃报李,促使社会的再次良性循环。怨报怨则是一种社会效用最差的选择,容易陷入冤冤相报无了时的泥潭。忍,不是消极,不是停顿,更不是退让,而是力量,是承担,是前进,是负责,是大仁大勇的动力。只有忘记仇恨,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才会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