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人生应该学会忘记,忘记伤害,忘记仇恨。忘记仇恨,才会使“仇”者感念其诚,改“仇”为善。人生在世,人际间或群体间的磨擦、误解乃至纠葛、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如果肩上扛着“仇恨袋”,心中装着“仇恨袋”,生活只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最后,只会堵死自己的路。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5.借坡下驴——为什么有人在做事之前先想好做错的借口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当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
人处世上,难免有事业上滑坡的时候,难免有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难免有需要对他人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此时,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就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形象,反而会获得他人一个好的评价。当事业上滑坡的时候,不妨预先把最糟糕的事态委婉地告诉别人,以后即使失败也可立于不败之地;当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道歉不妨超过应有的限度,这样不但可以显示出你的诚意,而且会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当要说令人不快的话语时,不妨事先声明,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使他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这些运用冷热水效应的举动,实质上就是先通过一二处“伏笔”,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小,如此一来,它“称出的物体重量”也就大了。
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汽车,深得公司经理的赏识。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辆车。深懂人性奥妙的老李对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经理点了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成。没想到一个月过后,老李竟然卖了12辆汽车,公司经理对他大大夸奖一番。假若老李说本月可以卖15辆或者事先对此不说,结果只卖了12辆,公司经理会怎么认为呢?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老李失败了,不但不会夸奖,反而可能指责。在这个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情况――顶多卖5辆车,报告给经理,使得经理心中的“秤砣”变小,因此当月绩出来以后,对老李的评价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提高了。
蔡女士很少演讲,一次迫不得已,她对一群学者、评论家进行演说。她的开场白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自然不会说出精彩绝伦的话语,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对我的发言不要笑话……”经她这么一说,听众心中的“秤砣”变小了,许多开始对她怀疑的人,也在专心听讲了。她的简单朴实演说完成后,台下的学者、评论家们感到好极了,他们认为她的演说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于蔡女士的成功演讲,他们抱以热烈的掌声。
6.老诉苦反而得不到同情
不论是在快节奏的职场上,还是平常的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心事。此时不少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习惯性地向亲人、同事或朋友倒苦水,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可事实往往适得其反,非但得不到帮助,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事实上,诉苦太多,反而得不到同情。
喜欢诉苦的人,往往心存“受害者意识”,这种意识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毕竟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渴望获得与年幼时相似的无条件关注,这就是诉苦者“受害者意识”的根源。
人在苦恼时,希望能够向别人倾吐心中的烦恼和压抑,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个生理成熟的个体总是希望他人无条件地去关注或帮助自己,那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诉苦者在诉说时表现出来的“受害者意识”,往往很难引起倾听者的共鸣,这样的倾诉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加重诉苦者的心理负担。
倾诉也要适时、适当,这就要掌握住三个原则: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应直接向引起困难的人倾诉,而不要找替代对象。朋友引起的困难找朋友倾诉,领导施加的压力找领导倾诉。其次,把握好倾诉的度,是宣泄而不是发泄。宣泄是以第一人称客观阐述,表达自己的困难;而发泄是以第二人称指责对方,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最后,应习惯于找心理医生倾诉。心理医生有专业的心理知识,也是一个职业的倾听者,能给诉苦者提供科学的帮助,真正帮倾诉者解决问题。
有的人无论在什么单位工作,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习惯性地向别人倒苦水,总是希望别人能帮忙,替他化解困难。结果可想而知,同事们只会疏远他。职场中有另一类人,他们独立自强,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想到逃避,而是琢磨着怎样解决,这样的人,即使他不向人求助,却总能引来周围人的援手。
这并不难理解。前者心存“受害者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后者则持有积极向上、独立自强的信念,博得了人们的尊重,于是主动伸出了援手。
这种受害意识是正常的心理过程,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小就无条件地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心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完全的自我意识”到逐渐学会区别自己与他人、学会体会他人的心情与思想、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过程。一个生理成熟的个体如果总是希望他人无条件地去关注或帮助自己,那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诚然,每一个成年人都不由自主地渴望获得与年幼时相似的无条件关注,但成人的世界需要更加理性的思维逻辑和行事规则,尽管内心深藏着期望,行动上还是需要自我约束,这样才符合社会规则。所以,这位“受害意识”深重者没有得到他期望的帮助,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独立自强的人,恰恰是努力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成年人行事规范的人。他们所承载的负担,周围人能感同身受;而他们为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负荷所做出的努力,周围人也能感同身受,故而容易引起彼此的共鸣,赢得尊重。
以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的思想来看,一个人把任务责无旁贷地承担下来时,这种积极的认知方式,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会更倾向于理性,因为他没有把这项任务看作是负担,他首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会是推卸责任。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越是自信的人,困难的任务反而越能激发他的斗志与能量。
习惯求助的人,如果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很快就会发现,那个令人不堪的包袱,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
7.酒鬼见酒,醉死不走——为何有些人爱酒如命
中国的酒文化让我们有了无酒不成宴的习俗,古代文人墨客对它的渲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花间酌酒邀明月,石上题诗扫绿苔”、“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三杯竹叶穿心过,一朵桃花上脸来”、“四座了无尘事在,八方都为酒人开”、“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川风月留酣饮,万里山河尽浩歌”,可谓天花乱坠,美上加美。敬酒时,人们崇尚千古流传的“酒不满不成敬,茶不浅不知训”这一名言、使它深入了人心。但它却造就了无数个嗜酒如命的酒鬼,毁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葬送了无数人的前程,磨灭了无数个君子的形象,让无数个嗜酒者被社会抛弃,让他们在酒精的漩涡中挣扎。
大概是在十几年以前,一个嗜酒的人往往被大家认为是品行不端。近年来研究表明,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并非个人德行出了问题。酒是一种精神活性物质,长期饮用对神经系统以及身体各脏器的影响是极大的,通俗一点说,酒就是一种合法的毒品。吸毒的危害我们是知道的,临床上发现当酒依赖的病人初期戒酒开始时,出现的戒断症状和戒毒所出现的症状就有些类似,主要表现为心慌、手抖、紧张、焦虑,对酒的渴望增加,希望通过一切方法尽可能地找到酒来饮用,在这个时期家人、朋友的规劝几乎是无效的,患者会不断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直至饮酒。饮酒后上述症状随即消失,患者会得到某些满足感,但一旦脱离了酒的维持,上述情况便循环发生。往往家人会发现,患者早晨起来就空腹饮酒,并且从不吃菜,并逐渐饮酒不分顿数,以酒代饭,以酒代水,不吃主食,整日酒壶在身边,并在家中藏酒,以避开亲人饮用。
我们发现往往这类患者饮用的都是高度的白酒或药酒。因为缺乏主食的补充,体内随即出现大量的B族维生素(富含在谷类的表皮中)的缺乏,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比如慢性胃炎,维生素缺乏疾病,营养不良,失眠,性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甚至衰竭,常有肝脂肪化并硬化,心脏扩大,酒精中毒性心肌炎等,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往往下降,常出现躯体合并症,神经系统出现震颤、神经炎、肌萎缩等病变。
另外,患者的人格逐渐发生改变,变得自私、孤僻、无责任心、情绪不稳定、情感迟钝、工作能力下降,特别是记忆力下降,与周围的人不易相处,并常把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归咎于别人。
喝酒的人的内心世界,别人都很难看透,很复杂。嗜酒者的心理主要出于这样几个方面:
(1)饶幸的心理:老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能干,办事不想后果,能瞒一时算一时,自欺欺人。
(2)自满的心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今朝有酒今朝醉。
(3)虚荣的心理:夸大自己,美化自己,让别人另眼相看。
(4)喝酒的心理:对酒的依赖心理。
(5)回避的心理:一遇到烦事,只是用逃避来对待问题,借酒消愁。
(6)说谎的心理:一外出喝酒,就会给自己编出种种理由来掩盖自己更多的错误。
(7)无所谓的心理:什么事都不在乎,遇到事很少加以思考,办事马虎。
(8)放纵的心理:明明知道外出喝酒不好,一味地放纵自己不加以约束。
(9)抵触的心理:对家人的劝说和单位领导的批评不当回事,他说他的咱干咱的,他们越烦什么,就越干什么,最后害的终归是自己。
治疗嗜酒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解决躯体的合并症,但是急性戒断症状靠药物治疗非常容易复发。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法。复发的原因是病人对酒的心理渴求,俗称“酒瘾”。目前没有可以克服酒瘾的药物。另一种方法是靠心理和行为治疗。
8.赶鸭子上架——说你行你就行
真没想到,梦工厂居然对一部分中国人的心态研究得这么清楚。《功夫熊猫》里面那个关键的卷轴道具,还有鸭子父亲那句点题的话,就是最出色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