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0019200000024

第24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探索心理深处的秘密(3)

这种心态,就是牛群冯巩上世纪80年代那段著名的相声《小偷公司》里那幅讽刺中国官场心态的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当时流传着这副对联主要是用来讽刺某些领导干部在使用提拔人才时的随意性和独断专行。当然,这样的领导不但应该讽刺,更应该批评。提拔使用干部有一套组织程序不能逾越,按照这套组织程序考察、检验、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而不能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

如果说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时不能“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的话,那么,在培养和造就干部时恰恰相反:不行也要说他行,行的更要说他行。这就是“翁格玛利”效应。

“翁格玛利”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学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的用人原则,某些企业领导对有十分之才的人,交给十二分的重担,从而使员工得到锻炼的机会。松下幸之助的“电话管理术”就很好地利用了“翁格玛利”效应。他经常给下属打电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想问一下你那里最近的情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读到这儿,让我们先停下来做一个小实验:两脚并拢站立,双手掌心朝上向前伸出,尽量使双手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闭上眼,在心理慢慢地默念:“右手上托着一本很重很重的书,左手上托着一团很轻很轻的棉花……”反复默念四至六遍后睁开眼,这时看看你双手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翁格玛利”效应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有人怀疑,心理暗示毕竟是一种心理作用,心理作用能有多大?然而实际情况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有时候会产生出令人称奇的效果。临床试验表明,用淀粉制作的安慰剂竟能让近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事实上这不是药理的作用,而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性,心理医生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在有些时候用来为人们解除病痛。有人曾经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做过实验:手术麻醉效果消失后,当病人报告疼痛难忍时,医生说是给他注射了杜冷丁(一种止痛药),实际注射的是没有任何药理效果的蒸馏水,这时发现有35%的病人被止痛。

“翁格玛利”效应既然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那么,它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仍然是教育。在美国巴尔的摩贫民窟,曾有人对200个男孩做过调查和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毫无出头的机会”。但是,25年后奇迹发生了,这被调查的200人除20人搬离或辞世,剩下的180人中有176人成就非凡。什么原因?原来他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自始至终就没把她的学生看成是“毫无出头”的贫民窟的孩子,相反,她始终把他们看作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9.揭秘:我们为何爱做心理测试

知名的婚恋网站百合网,注册之后你就需要完成一个心理测评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评定。之后网站会根据你的性格特征在已有的数据库里去找与你性格最匹配的对象。这也都是有理论依据的。

现实中,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努力方向是不再甘做“一块砖”,而是开始琢磨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空间在哪里,以求最高效的“人才”价值实现。以前人们习惯于“低头拉车”,现在则都在“举头抬望眼”期望获得一个“蓦然回首那机会就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

这就是人们乐于测评的底层心态之一:了解自己天命的急躁。怕失去机会,想获得最佳发展匹配,乃至最佳婚姻匹配。

当然,通过正规的测评,上面这个心态所期望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MBTI(麦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量表)就指出,有些人是特别喜欢较真儿细节的,那么自然就无法与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为伍。而就职业定位测评而言,有知名的Holland(霍兰德)六边形理论。该理论把人的兴趣分成六种类型,注意,这里指的是稳定的兴趣倾向,而不是爱好。同时所有的职业也可以被归入六种对应的类型,从而“人”与“职”就可以实现有效匹配。

所以,一方面人们有了解的冲动,一方面心理学里早有一些可用方法,终于使得这些方法可以为更多人创造人生价值。

只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路”,同时越来越少的人具有“拉车”精神。每个人都在寻找捷径,都忙得不可开交,都没有时间沟通交流,守着自己的独门捷径想着垄断与专利,梦想着实践《富爸爸,穷爸爸》所教导的“被动成功”。

这就是测评的第二个底层心态:对别人信任成本增长,只好求诸工具,并努力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我是谁”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自己是“谁”。为了认同自己到底是“谁”就需要有一个赖以比较、定位的框架与坐标,而这个框架与坐标就是测评工具可以给予的东西。

以前的人们都没那么忙,大家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互动、与朋友的切磋,慢慢对自己有一个了解与定位。这个过程就如同周哈里窗给出的四象限思考: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众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私密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盲目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潜在我”。

缺了老师、朋友、同学的坐标,只好寻找工具化坐标了。从此以后,你与朋友互动就不再啰嗦一起经历的小故事,而直接说起“我是考拉型,你呢?”这个世界变得多么简洁明了。当听到朋友也是“考拉型”之后,那种归属、认同感,简直无法形容。世界已经被这些工具划分出了格子,生活从此可以更有节奏和秩序了!

结果呢,许多人对测评上瘾,非要测出一个“好”的结果不可。有时信任感的缺失已经不仅仅是对周围人,更多的时候对自己也失去了信任感。接着,许多市场专家就投用户所好,编出大量的测评工具。但你能相信让你说说早晨起床先叠被子还是先拉开窗帘,然后就可以判断未来适合你发展的空间吗?

测评作为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概念,背后有非常复杂的逻辑。

一个测评工具的诞生,首先需要有一个理论结构,然后进行量表项目编制,接下来进行三次试测与相应的三次量表工具的项目修订,最后才可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科学的测评工具来,但这样做起来的成本非常高。因此,成熟的“测评狂”首先需要有鉴别力,最节省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工具是否来源于专业机构。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心理测评呢?

首先要理解人的特征是先在的,测评工具只是在已有的大量关于人的特征的数据基础上画出一个坐标出来。

其次,也要知道测评结果的弹性空间。

最后,需要合理理解心理测评的一点是:你可以用性格类型去理解和原谅自己,但不能以它作为你做或不做的借口。不要让性格类型左右你的事业、活动或人际关系。

10.孟母三迁——环境的影响力有多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它始见于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大概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说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们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为习染不同就会变得相差得很远。在世风日下的现代人类社会中,为了不使自己误交损友、沾染不好的习惯,交友与择邻也应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交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为朋友,人就能在朋友处获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自然是受益无穷。相反,如果交道德低劣、不学无术的人作朋友,那就有可能在损友处受到意想不到的牵连和伤害,甚至误上贼船,无可救药。

《列女传》中记载了孟母教子的故事,也很能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轲的母亲知道人的道德和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的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起初,孟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摹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这样的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搬家到了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挑提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好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小孟轲摹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这才终于放心地说:“这里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然而,孟轲上学以后,有点贪玩,进步不大。有一次孟母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孟子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听后,拿过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勤奋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一代儒家宗师。

生活的环境如同一个大染缸,会将形形色色的人同化于其中。一个人处在修心重德、正气的环境中,他会受到身边人们的言行教化,自觉地约束自己,使自己不断的长进;相反,一个人处在道德颓废、弄虚作假的环境中,他也会受到身边消极观念的影响,正邪不分,随波逐流。宋朝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尤其是他的散文,简洁流畅,丰富生动,富于感染力。欧阳修在颍州府当长官的时候,有位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当行政助理。有一次,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路过颍州,顺便拜访欧阳修。欧阳修热情招待,并请吕公著作陪叙话。谈话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应当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吕公著点头称是。后来,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语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格言。王朝的兴衰自有天数所定,如果从人为的因素来讲,亲近什么人与疏远什么人也能促成不同的因果关系。敬神敬天、亲近修道与学佛的修炼人,就能种下修炼的机缘;帮助或保护修炼的人就能积大功德而得福报;与坏人为伍的人其结果不言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人不可不察。

人,都有惰性,只是挖掘的多和少罢了。在漫漫人生中,惰性就会随之而出现。

莲,出淤泥而不染,但要想做个似莲的人,却很难很难。常言道:草木无情人有情。人有七情六欲,有头脑,有思想,就必然会受外界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要告诫人们:要选择好的育人环境,要交好的朋友。然而,人不可避免“近墨”,毕竟社会阴暗面还是有的,这时候,就要发扬“莲”的精神。做不到“不黑”,也要“尽量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