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0019200000030

第30章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心理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3)

这种有过分怀旧心理的人大多非常在乎过去的朋友、同学、同乡等。最大的表现是他们十分喜欢找寻过去的友人,和他们见面、聊天、谈论过去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常常陷入过去而无法自拔。他们很热衷于搞同学会、同乡会,把过去的友人,甚至小学的同学都聚集在一起,过去的一切都让他们难以忘怀,而今天就总是不如过去。而他们的交际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他们总是在找寻过去的老朋友,却难以结识或真心对待新的朋友,这导致他们的交际圈大大缩小。而对旧情人的难以忘怀更是这些人的最大特点,他们常常沉溺在过去的感情中无法自拔,在面对新的感情时就拿来和以前的一切进行对比,无法真正进入一段新的恋情。而有一些人甚至在结婚以后很多年都无法忘怀过去,最终导致婚姻的不幸福甚至解体。

(3)对过去的经历十分依恋。

对于这些人来说,过去的经历就是他们人生中所有的财富。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有加、学生时代的骄人成绩、工作时的辉煌成就,对比如今,无不让他们分外怀念和依恋。他们总是唉声叹气,觉得今日不如往昔,难以找回过去的一切。他们把过去所获得的奖状、奖杯和各种证书都保存完整并小心翼翼地收藏,那些都是他们最挚爱的宝贝,是他们最珍惜的东西。

(4)对现在的一切抱有偏见。

过分的热爱过去使他们总是对现在的一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和偏见。他们总是认为现在的一切不如过去了,尤其当社会或家里出现一些问题,他们更会觉得“一代不如一代”,甚至会认为一些正常的社会变化是一种社会的倒退。而他们面对这些社会变迁的时候,虽然十分得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所以他们经常会选择一种逃避的做法来回避社会现实。他们选择不接受任何新鲜事物,不看书、不读报纸、不看电视,即使看,也对什么都持有否定和怀疑的态度。他们宁可总是沉浸在自己美好的过去中去,也不愿意接受社会的变迁和现实。

那么怎样才能让这种人从过去中走出来,生活在现在呢?

(1)要积极的走进“今天”,不要永远站在原地思考问题,要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

社会总要发展,生活总要一天一天的改变,只有认真地了解新的生活,读书看报,接受新的事物,才能逐渐的从过去中走出来,走进新的生活。

(2)不要病态地怀旧,而是要适当的、正常的怀旧。

过去的确是有很多值得怀念的地方,用过去的美好来营造一种宁静、平和,这是一种积极的对健康有益的心理状态,值得提倡。但如果太过分了,就难免会偏激,产生病态的怀旧心理。

(3)努力让现实和过去相结合。

发扬新的东西当然不能把过去全部抛弃,要善于发扬过去好的东西,并与现在相结合。寻找过去和现在的最佳结合点,让过去为现在服务,那么怀旧也就变得十分正常了。

8.为什么说曹操,曹操就会到

人们常常有这种经验:有时正在谈论或者你刚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出现了。于是,我们就感叹: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人们往往会轻易地忘掉一百次失败的预言,却津津乐道偶然的一次成功。有一句与“说曹操,曹操到”类似的俗话是“受伤的手指经常被人碰”。为什么一个人总有“受伤的手指经常被人碰”的想法呢?

道理很简单。实际上只不过是我们对受伤的指头格外注意罢了。也就是说,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有选择的。由此我们可明白为什么会“说曹操,曹操到”了。因为事情就是这样:恰好符合这一经验的被我们记住了,而更多的不符合这一经验的却被我们忘记了。并非我们的预言多么准,只是由于我们所做的选择更有利证实这句话罢了。

类似的事可以举出更多。有些人会相信预言性的梦。他也确实可以给别人举出一两个例子。但是,他忘记了预言性的梦还是不曾实现的居多这个事实。有时还会听到一些人议论:某某人算卦算得可准了。其实这也基本上属于此类情况,即偶尔算准的留在了那些轻信的人们心中,而大量未算准的却被这些人遗忘了。

事实上,在各种场合下,预言准的时候都是极少的。只不过人们往往会轻易地忘掉一百次失败的预言,却津津乐道偶然的一次成功罢了。应该说,相当数量的巧合事件都可由此得到解释。

许多无法解释的神奇之事,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发生的背景知识了解得不够多。

另一种解释是弗洛伊德从潜意识观念出发给出的。来看一则弗洛伊德引用的发生在他朋友布列尔身上的事情。布列尔与太太在一家餐厅吃饭。在交谈中,他忽然停下刚才的话头,说了一句无关的话:“不知道饶医师在匹兹堡干得如何?”他太太惊讶地说:“几秒钟前我也正在想同样的事哪!”这似乎可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心灵感应的事例。但是,当他们偶然向门口处看时,看到一个与饶医师长得非常像的人路过。推想一下这个人应该刚从他们的桌前走过。只不过当时两人在专心谈话,意识中都没有注意到他,但他的存在搅起了两人潜意识中对共同朋友的想念。在此情况下,两人出现相同的想法便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然而,如果没有偶然地看到那个人的话,这将是一个根本无法做出常规解释的事。或者说,成为一个证实心灵感应的有力证据。

由此我们亦可推知,许多似乎无法用常规解释的所谓神奇之事,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发生之前、之时或之后的背景知识了解得不够多(可惜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背景知识我们将永远无法了解到)。或许,当我们对相应的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时,我们就不用投向神秘论的怀抱了。

人们似乎都更愿意相信:存在着超出因果关系之外的奇特事物。在作出这样的解释后,我们能否乐观地推断:这种合理的解释将转变那些相信特异现象者的态度呢?恐怕还远远不能。对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人来说,再有说服力的解释都无法一劳永逸地解除他们的所有怀疑。当他们内心中相信其有时,总会尽一切努力反驳信其无的说法。限于各种条件的局限,我们当然无法对任何巧合之事作出合理的解释。只要有一件不能作出解释,他们就会坚持认为:至少这件你无法解释的事情证明了特异现象是可能存在的。

稍加分析,我们可注意到:人们似乎具有一种对特异现象的天生喜好,人们似乎都愿意相信这种不合常规、不合乎逻辑与情理的事情的存在。弗洛伊德作过如下评论:“人类一般具有轻信倾向以及对于奇迹的崇信。”对此,弗洛伊德解释:“虽然生命把我们置于它的严格规则的控制之下,但一开始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抵抗,以反对思维规则的严酷性和单调性,反对实在性实验的要求。理性变成了敌人,它剥夺了我们如此之多享受的可能性。我们发现,我们也许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哪怕暂时摆脱理性的束缚,沉浸于无聊的诱惑之中。”

换句话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生存于一个因果关系的大网中,受到必然性的制约时,理性告诉人们不得不接受这种处处受束缚、无时不处于枷锁中的命运时,情感却宁愿相信:存在着超出于因果关系之外的奇特事物。当理性大声喊出“是”的时候,情感的力量却在内心深处默语:“如果不是这样,多好。”或者我们可以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人生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理性告诉我们的是可信的,但却因其不可爱而受到情感的排斥。而那些不可信的受到理性排斥的事物却受到了情感的热烈欢迎。如果这不是所有人的一种心态,那也可以说,相当比例的人内心中充满了这种理性与情感之争。在此情况下,就无怪乎人们会“听到风就是雨”,相信并传播一些理性所拒斥的奇谈怪论了。

9.墨菲效应——生活中往往躲什么来什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当你不需要租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空车在你周围游弋,只待你的一手扬,车随时就会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个月前在浴室打碎镜子,尽管仔细检查和冲刷,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如果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两面都可能着地。但你把一片一面涂有果酱的面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酱的那面朝下。

墨菲效应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根据“墨菲定律”: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地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上空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后,人们总是要积极寻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够理解的。否则,或者从此放弃航天事业,或者听任下一次事故再次发生,这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接受的结果。

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还有“祸不单行”。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

10.高处不胜寒——为什么美女愁嫁

美女也愁嫁?估计听到这句话的人想笑了,从来都是丑女才嫁不出去的,怎么美女也会没人要呢?可是事实就是这样的,丑女也许一眼看过去会有人嫌弃,可最终她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了(姑且不论对方好坏),而美女,观望的人上千上万,追的人成百上千,最后却常常难寻落花之处。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为什么男人不娶美女呢?

娶美女就如玩蹦极,刺激无需置疑,但不是每个男人的心脏都承受得了的。作为一个健康男人(至少爱美之心不缺),如果我说自己不想或不愿娶美女,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葡萄架下那口是心非的酸狐狸。

美女都去哪儿了?“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是男人的一个普遍心理,而且一般来说,后一个结论在男人的心目中的烙印更深。正在恋爱的男生埋怨怎么漂亮的女孩自己一个也遇不到,以至于期待中的浪漫感觉大大折扣,成家立业的男人看着别人的老婆一个个风姿卓越,就是让自己摊上了个黄脸婆,郁闷加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1)美女的比例是一定的。

但由于美女产生的光环效应,会在感觉上加大美女的比例。就像买彩票,统计上一说,每年产生的百万富翁都是几百上千,实际上和购买彩票的人相比,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感觉上却好像中奖很容易一样。所以遇不到美女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遇到的概率还真是不高。

(2)距离产生美。

没有密切关系的女人,你也只是能远远看看,而难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种空间和心里的距离,会让你忽视她的缺点而关注她吸引人的地方,从而感觉很美,而真正变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之后,一个真实完整的女人整天在你面前晃动,美丽就逐渐变成了普通。

(3)女人的内外有别。

大部分男人看到的自己的女人都是真实的一面,因为很少有女人在家还精心维持自己的形象,而更可能是穿着拖鞋,穿着睡衣,头发蓬乱,吃着瓜子,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打发时光,特别是新婚的激情过后。女人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在外边给别人装了一天,在自己家还不放松放松?而你看到的外面的女人,却无不是全副武装,从头到脚,从眉毛到牙齿。当然这得感谢化妆品的功劳。

(4)漂亮和金钱的交换。

男人爱漂亮,但是漂亮的女人却不想把自己的资本白白浪费,无不幻想着能够得到等值的金钱,所以总的趋势是,漂亮的女人都在向金钱聚集的地方靠拢,钱包干瘪的普通男人,最好还是阿Q一点:别人出钱养着让咱看,咱就知足吧。

(5)新鲜可以折合成一定比例的漂亮。

男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可能在对待女人上发挥的最彻底,一样的女人,随着新鲜度的下降在男人的眼里的漂亮程度也在等比例的(如果不是幅度更大的话)降低,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男人的感觉里会“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虽然现在理论上不允许了,但道理上还是古今同理的。

(6)漂亮的女人不好养。

虽然大部分的男人都幻想有一个漂亮的妻子,但是真是一个漂亮性感的女人在你面前,可能大部分男人反而会退缩,想想以后的担惊受怕,不定什么时候绿帽降临,惹来一些麻烦,少活几年都有可能——所以就退却。没有娶上漂亮的女人做老婆,说不定还得把这个责任归咎于男人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