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0019200000032

第32章 大浪淘沙终拾金——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2)

“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研究还指出,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动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饥、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趋向)。在勒温看来,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如果中断了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而产生了张力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勒温认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这种由“心理张力”产生的“紫格尼克效应”,在个体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功效。我们知道,个体社会化的明显功效集中地体现在增强社会导向能力与完善道德结构这样两个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指出,个体社会化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显示出年龄性与阶段性的心理发展过程特点。在这个方面,英国心理学家斯温森提出了品德形成“张力论”理论。她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自我与社会之间一种不可避免的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进入青年期的朋友,作为已经基本完成个体社会化的社会角色扮演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依然不可缺乏“完成欲”,即由“心理张力”产生的“紫格尼克效应”。那些屋里老是凌乱不堪,做事情有头无尾,永远不想完成任务的人,究其原因,不正是缺乏“完成欲”这一重要因素吗?

缺乏“完成欲”,没有那种由“心理张力”产生的“紫格尼克效应”,一个人就会表现出马虎、懒惰的不良特征。学习也好,干工作也好,就会如同日本一句成语所说的:“三日坊主”(直译为“三天和尚”,意译为“做事没长性”,相当于我国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疑,这种特性是人生征途中的“有害气体”,一个人倘若置身其中,犹如煤气中毒,会不知不觉地懒惰、马虎起来,结果什么事都干不成,什么任务也完成得不好,于是就没有多少长进可言了。黑格尔说得好:“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事实表明,马虎、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它不是一个现代青年应有的品性。现代青年要排除马虎、懒惰、“三日坊主”这种“有害气体”,就得有意识地提高意志力,培养“完成欲”,重视“紫格尼克效应”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建议,这可从小事着手,例如除草浇花、整理抽屉、读完一本书等等,强迫自己完成规定的角色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完成欲”,得到“紫格尼克效应”。

但这决不是说“紫格尼克效应”越强越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张力”、“完成欲”过分强烈,则对身心健康、精神状态的平衡协调起不利作用。比如,有些人一开始着手某项工作,便不问环境、条件是否可行,非要一下子干到底不可,他们总以为自己的规划、打算是尽善尽美的,不一下子予以完成、实现,就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就感到遗憾。这种过度的“完成欲”,实质上是受“至善论”所驱使的。

5.投桃报李——我们为何会因为对方喜欢上自己而喜欢上对方

《诗经》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便是生动的互动效应。

你对我有帮助,我自然也会帮助你;你给我好处,我也会给你好处。常言所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在冲撞他,那么,他一定也在冲撞你,你的冲撞用过去多大的一个力,换算一下,返回来的反冲撞也不会差多少。你背后给他一通毁谤,他如果并没有反毁谤,也会捉住你那颗不干净的心;你送他一份温暖,他即使没表示什么,也会在你的“信用卡”上记上一笔好感。帮与被帮,骂与被骂,常常是一补两补、一伤两伤的。只是有的时候反作用不像物质世界那样直接和浅薄——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发生,且大小严格相等。人性这个东西,有时会呈隐性或柔性,你一句污浊脏语出口,他可能并没有脏话返销给你,但会发一个丑恶的镜头呈人眼前,在你脸上涂笔乌墨;他给你一份贿赂装进口袋,当然不会直接要你好看,但他可能称走你的一份贪心,同时把你的一条辫子牢牢地抓在手中。有时,哪怕你只是骗人一份好感,他还没有发觉,但也不会没有反作用,至少会在你的心底爬上一份不安和悸动。

看来,王熙凤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片子两腮紫胀”,平儿连忙提醒说:“奶奶仔细手痛”,也不全是拍马屁。你把什么情感倾在别人身上,对方也会以什么情感转嫁到你的身上的。真正不作反馈,只作饕餮之吞的,是黑洞,不是血肉之躯。今日不反馈,在明日;硬的不反馈,换软的;物质不反馈,取精神,反正不会没个相应。一个货主对海港的一名装卸工任意摆布粗鲁呵叱,一会儿这样不如意,一会儿那样不称心,使尽了神气淫威。装卸工一声不吭只作默默忍受,温顺地承受着货主的种种无理。边上的人听了很不服气,问:“你为什么不反抗?”装卸工淡然一笑,说:“有什么要说的,他的这批货本来是运往墨尔本的,你瞧吧,它会出现在堪培拉。”请看这软性反作用!也有人损伤了许多朋友,却一直未见着他受过一次惩罚,坏事做绝却荣华享尽。别以为这条定律在他身上失效了,不会的,那种反作用也许已钻到了深层在吞噬着他的灵魂。晚年的秦桧头痛的要命,这难道仅仅是生理上的原因吗?继后,历史又把他凿成跪在岳王爷墓前的石像,接受千百代人的唾沫,这种反作用还小吗?

所有这些,并不是释家解释的那种因果报应。它是一种人性的自然作用。人间正是存在着这条定律,人心才堵住了一个漏洞,文明完善了一次设计,使暴虐有了收敛,柔弱有了支撑。

有时,你给这个人温暖给那个人温暖,世上有糊涂人,这个人和那个人都没有给你温暖。但是,情意是从来不糊涂的,它可能在你的周围营造出一个深情的环境,让这个环境不断给你温暖。有时,你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给周围热情,最后你在这个那个时空都没有能得到热情。时间可能有懒散的时候,但情意不会懒散,不会让你一直供给热情而永远渡着苦海,它可能变个角度,调换个内容,一个灿烂的光环还是要戴到你的头上。所以,我们不应因为爱有不被爱的危险而不选择爱;不应因为诚实有暴露缺陷的失误而不选择诚实;也不应因为太热心有多管闲事之嫌而不选择热心,即使你播下的挚爱,到死也未能收上一粒种子,也不要失望,回头数数那些真诚的眼泪吧,一颗颗全是珍珠!

当然,人情也有脆弱的一面,它容不得盘算,更无法交易。有精明人利用情意守恒定律去做感情生意,他抛出一些虚情假意,谋图收获真情厚意,希望像购进股票一样有一天能得上红利。他失算了,当他等待回报的时候,那种情意早已腐败得不堪一闻。伪劣的情意是经不得细瞅的,那张底牌终究会被人翻出,到头只会落得自身尴尬。

这世上,情意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总是大致平衡的,即使一时一事会有些出入,这个人那个人身上会有些正、负,但是,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它会调节得相当均衡。这只手不是上帝,也不是某个天才,而是光辉的人性,那句“咫尺天涯皆有缘,好人一生平安”不仅仅是种祝愿和向往。

6.疑人窃斧

“疑人窃斧”典出《列子·说符》。其曰:某人失斧,以为邻居之子所窃。观其行路,似窃斧之人;其颜色,亦似窃斧者;其语言,亦为窃斧之人;其动作态度,无不似窃斧之人。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再见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又不似窃斧之人。

这个典故说的是:“有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就此发现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者的样子。观察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心中认定:斧子是邻居的儿子偷的。可不久在挖谷子时找到了斧头,再看那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其实,短短时间,邻居儿子本该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在失斧者眼里,变化却是如此巨大,原因就在于猜疑的心理。随着斧头的找到,假想的窃斧者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其作茧自缚式的闭锁性思路不得不加以改变,于是邻人之子怎么看也不再像小偷了。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几乎都同这种闭锁式思维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丈夫怀疑妻子有外遇,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见一封信,就以为是情书;闻一声笑,便以为情有所钟;有男士来访,就怀疑是情夫……结果越想越像,越像越疑。在日常生活中,如恋人因故未能赴约,就怀疑对方是否变心;事情受挫,就会认为有人从中捣鬼……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对环境对他人的信任有关。

“疑人窃斧”也是一种常见的猜疑现象。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然而于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于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闻,于拾煤而知圣贤之可能。”这种猜疑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上以猜疑来得到一种自圆其说。一般都是对某人某事没有把握的判断和推测;态度并非绝对、武断,内容亦不荒唐,一旦真情大白,能够自行纠正,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的猜疑。对这种思想方法及个性弱点,只要平时注意,加以锻炼,及时纠正,即可克服。

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了解情况,免不了产生怀疑,这是人常有的心理现象。但是若对任何事都无端怀疑,又不做调查研究,辩明其真假虚实,笃信自我,不信他人,则可形成心理偏异。如在与人争吵之后,在一段时期内担心对方报复,听到对方讲话会感到是在指桑骂槐;夜间戒备森严,听到声响即心惊肉跳,认为对方寻衅报复。他们按“先占观念”推理,造成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其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感情用事地作出推理判断。偷了东西的人会“做贼心虚”疑心暗鬼,听到警车鸣笛就以为是来抓他了,惶惶不安。这些都是紧张状态常见的心理偏差。针对其“心结”做工作就可很快恢复常态。

也有的人,特别敏感,易生猜疑,属于人格特质的偏异,其极端则为猜疑性人格,常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且易在性格基础上发生偏执状态、猜疑妄想等一类精神异常。这种性格的矫正及病态的治疗则需求助于心理医生解决。

7.为什么有些人常迟到

虽然准时准点是商业社会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可是,身边总会出现这么一些人,他们在会议开始大半个小时后面不改色地走进来,或者和你3点钟约在茶馆碰头,4点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让你头上冒起无数黑烟。为什么,他或她,总是那么爱迟到?

Lisa有爱睡懒觉的习惯,比如9点和人约好了,前一天晚上算好8点出门,但是到时,闹钟怎么也“闹”不醒她——Lisa会躺在床上想:早饭不吃了,还可以睡15分钟。于是蒙上被子又呼呼睡去,睡过了30分钟才猛地惊醒:该走了!匆匆忙忙梳洗完毕出门。Lisa迟到5分钟、10分钟是免不了的,好在朋友很了解她的“个性”,在她一遍遍的“sorry”中也不多说什么,不过“迟到大王”的美名总归也丢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