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20027300000011

第11章 积极投入到救援中(1)

地震发生以后,有组织的专业救灾队伍不能立即赶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们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进行积极的互救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救助的时候,必须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救援的速度和有效率。另外,震后有组织的政府救援活动,对于挽救地震中受困群众的生命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节互助脱险,及时救人

地震发生时,高效有序的紧急撤离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而在撤离的过程中,可能就需要对弱者伸出援助之手。比如,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或者是身体上有伤或残疾的人士,都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候助上一臂之力。可以这样说,在撤离中帮助别人脱险,其意义并不亚于在其被埋压后再进行救助。

地震发生后,如果自己没有受困,或是虽然受困但通过自救活动脱险成功。在地震平息期间,抓紧时间去救别人,是人们的正常反应。实际情况也确实证明,在地震发生不久后的短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互救活动,能够最及时、最有效地减小人员伤亡。

抢救越及时,救活率就越高,这是一个很直观的概念。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内获救的人员,救活率可以达到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被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获得救助,是完全可以保住生命的。

在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许多的救人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地震发生后很短的这段时间里,对其身边受困的人员进行施救,才使很多的人再次获得生命。无独有偶,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挽救人生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紧时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地震发生以后,谁能抓住时间,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由此引申出来我们应该注意的许多细节。

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震后救人要注意先救近处的人,后救远处的人,而不应舍近求远。地震发生以后,脱险的人可能会想到要去救援家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想法,但是如果家人根本不在近处的话,自己再赶往远处去救家人,地震发生以后道路可能已经受阻,也许根本就到达不了自己要去的地方,即使到了,也耽误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这样做的更大坏处在于,近在身边的人本来可以获得自己的救助,就因为这样的耽搁,可能就失去了获得新生的机会。如果所有的人都选择“舍近求远”,那救援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人们都能够做到先救近、后救远的话,很多生命都可以得到挽救。

时间很重要,对救援者来说是如此,对受困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抓紧时间就有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救援者在地震发生以后尽快投入到救援之中,挽救别人的生命;一是在救人的过程中,要注意给更多的受困者以生的机会,地震互救中有一种说法是“先救生、后救人”,即是强调在救援的过程中,如果有很多人受困,那么应该先为受困者解除死亡威胁,比如扒拉开头部的埋压物保证其呼吸通畅,然后再实施让其完全脱困的救援,这样做可以挽救尽量多的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至理箴言,在地震发生后的紧急状态下尤为正确。受困者应当抓紧时间争取自救;脱险者应当抓紧时间进行互救;专业的救援队伍也应当抓紧时间集结出发、奔赴灾区,进行有组织的救援活动。在地震救灾中,有一个“黄金救援72小时”的说法,就是强调在地震发生后3天内对受困者进行救援,其生还希望较大,一旦超过这个时限,即使救出,生还的希望也已非常渺茫。因此,分秒必争地组织救援队伍、准备救灾工具和物资、做好救援的服务和保障也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救人有法,挽救生命

地震后的互救活动,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问题,如果不能懂得一些救人的注意事项或是掌握基本的方法,在互救上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互救的本来目的就是在自己脱险的情况下,对其他人进行施救活动,以实现让更多人获得生命。

保证自身安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进行施救之前,要确认自己处于安全的状态下,起码是比较安全的状态下。比如,地震还正在发生中,想着要去救别人就是不太合适的举动,正确的做法是先保证自己逃生成功,待地震停止再进行施救活动。一是在救人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自己的安全。地震后的救援活动本身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比如要进入建筑内去救人,要注意观察建筑本身的情况,如果建筑有坍塌的危险,则一定要非常小心。在施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以免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在救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时间的概念,这个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就是要注意先救近,后救远,要抓紧时间救援更多的受困者。除了地点上要选择临近的人进行救援外,在救助对象上也应该注意有所区别。

地震发生以后,每个人受困的程度肯定会有所不同。在施救的过程中,要注意先救容易救的人,后救难救的人,这样做并不是要放弃对后者的救援,而是通过对容易救助的解救,来迅速地扩大救援的队伍,增强了救援队伍的力量,才会救出更多的受困者,当然包括比较难救的人。

尤其是对于难救的受困者来说,一个人对其救助可能会非常困难,人多了以后就要容易一些。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救难救的人,反而是对其负责任的做法。从时间的角度考虑,救助容易救出的人,花费的时间更少,而救助难救的人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从救人要抓紧时间这一点上看,这样做也是正确的。再者,容易救出的人通常身体状况会更好一些,而难救的人一定是受困严重,或者是身体受到的伤害较深,救助前者对扩大救助队伍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而救助后者可能对扩大救助队伍作用不大,更可能会因为难救者的创伤在救出后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产生不应有的后果。

在震后救援的优先顺序上,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要先救助医护人员和青壮年受困者。震后被埋压在废墟下的受困者,身体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伤害,即使没有伤害,也可能因为窒息等原因需要医疗救护。在外界组织的医疗救护人员赶到以前,或者是外界组织的医疗救护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灾区的医护人员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在医护人员脱困后,可以对需要的人员进行一些科学的治疗和护理,不只是对被救出的受伤人员,也包括对依然受困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医护救助。优先救助青壮年的重要性也很明显,青壮年在脱困后具有更强的救助别人的能力,尤其是地震废墟的清理,很多事情都是力气活儿,且地震发生后很多地方的特殊结构和构造,可能容不下那么多人去一起努力搬动一块石头之类,这个时候,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可能会发挥特殊的作用。

通过我们上面的说明,在救助的优先顺序上,应该优先救援那些有能力进行更大范围救援的人,医护人员、青壮年都是在救援人员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同样的,救援过程中,对于有着较强组织能力的人的救援,有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特别的重要作用。当然,在对受困者的救援上,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地按照一个方法来进行,各个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都应该是灵活掌握的,比如“先救近,后救远”的时间原则,“先救生、后救人”的广泛救援原则都应该是救援过程中特别看重的。

震后救人,除了时间要快,把握救人的原则外,还应该注意的是要目标准确和方法得当。破坏性地震发生以后,房屋倒塌、地形变化,平时很熟悉的地方可能一下子变得陌生,实现自我脱险后,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是救人要进行的第一步工作。

地震发生后,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这时就必须知道被埋压人员所处的位置,并且尽量搞清楚对方的身体状况。通过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如果废墟中有人被埋压,且处于清醒状态,对方就会想办法让外面的人知道。在确认有埋压者的存在后,再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施救,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在一开始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对不能确定有无埋压者的废墟进行目标不明确的清理,就会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在确定埋压人员存在以后,就要努力确定其准确位置,同时开始对其进行救援行动,主要是运用扒救的方法。

被埋压者如果处于浅层的废墟或者是废墟的上部,扒救人员会比较容易听到被埋压者的呼救声,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被埋压者的准确位置。并且由于废墟埋压层不太厚,如果埋压者不是被大的钢筋混凝土梁等牢固的重物压实,通过扒救对其实现解救的成功率较高。对于埋压在废墟较深处的人员,仅仅通过扒救者的听力、视力和其他感觉来判断被埋压者的位置,即使听到了被埋压者的呼救声,也不容易准确判断呼救者所在的具体位置。只能是一边扒救,一边进行语言或声音的交流,最终准确确定具体的埋压位置。被埋压者处于空间结构极为复杂的废墟中,生存条件恶劣且可能受伤较重,不仅要及时对其进行扒救,还一定要特别注意扒救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被埋压者生的希望。

被埋压的人员在废墟中的生存空间和废墟的构造构成、人员伤势和身体状况可能非常复杂,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如果被埋压者头部的活动空间很小,应尽量争取先扒救出头部,防止在扒救的过程中被埋压者窒息而死。因为在扒救进行的过程中,被埋压者为了与外面的扒救者传递信息,以及出于恐惧等原因而大声呼救,这种情况下,头部周围的泥土等废墟物会很容易进入被埋压者的口鼻及呼吸道中,造成被埋压者窒息。有的被埋压者,其肢体可能多处被废墟压住,经扒救暴露出一部分身体后,应当弄清楚其肢体的被压情况后再进行扒救,不能生拉硬拽,否则可能会加重伤势或产生新的创伤。随着扒救时间的推移,一些被埋压者筋疲力尽,连呼救声音都十分微弱,扒救尤其要细心、耐心。

在对被埋压人员施救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安全,尤其是工具的使用要特别注意。在救援的时候,最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当扒挖接近被埋压者时,要避免使用利器。扒救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注意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的支撑条件,以免引起新的垮塌,对埋压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扒救被埋压人员时,要尽早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使新鲜空气流入。扒救到埋压人员后,要先将其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扒救过程中如果使用机器造成尘土太大的话,要喷水进行降尘处理,以免埋压者窒息。如果扒救过程较长,一时难以救出被困者的话,可以设法向被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物和药物,以维持其体力和生命。对于确实难以扒救出来的人员,可以作一个标记,以等待专业救助人员来施救。

另外,在施救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被救人造成新的伤害。被救人的处境往往十分危险和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楼板、房架、碎石的进一步塌落,造成新的伤害。在以前的地震救援中,就曾经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架,砸死被埋人员的情况。对于被埋压的人员中受伤较重的,在清除掉其身上一部分埋压物后,要注意了解其伤势情况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切忌强拉硬拖,致使其伤势加重或是产生新的伤势。对于埋压时间较长的人员,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被埋压者的眼睛。伤重人员救出以后,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医护措施后再送往医院或抢救点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第三节政府组织救援

地震发生以后,除了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活动外,最主要的救援活动应该是国家层面组织的地震紧急救援。震后及时、快速的反应和有效、有序的组织对挽救地震中受困的灾区群众生命至关重要。甚至从某一个意义上说,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活动,都必须能够接续上政府组织的救援活动才会产生效用,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加上政府组织的救援,才构成了地震自救互救的完整图景。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家的紧急反应和组织的救援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到政府组织救援在震后救援中的巨大作用。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温家宝总理于地震发生当天即赶到灾区亲自指挥群众进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