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20027300000012

第12章 积极投入到救援中(2)

解放军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应对四川汶川地震,随后,国家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并集结救援队。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后调整为一级),并组成救灾工作组即赴四川汶川灾区,协助指导抗震救灾工作。2009年5月12日16时,中国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首批5 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20时36分左右,成都军区驻汶川部队已就地开展救援,成都军区向灾区各个方向派出的救援人员已达6 100人。

12日晚11点40分,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此时,已有近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另有24 000名官兵被紧急空运到重灾区,还有1万名官兵通过铁路输送前往灾区,实施应急救助。3 000名公安消防和特警也被紧急调往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已抵达灾区,开始展开救援。

截至5月13日22时,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共投入兵力47 813人,其中解放军官兵15 960人,武警部队4 190人。出动军用运输机22架,军用直升机18架,征集民航客机12架,空投物资12.5吨。军队救援工作在四川崇州、德阳、绵阳、什邡、都江堰、彭州、安县、北川等地展开。还有大量的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向灾区疾进。5月14日晚,又向灾区新增90架直升机,用于紧急救援。

截至15日8时,在四川汶川、都江堰、北川、茂县和甘肃陇南等地抗震救灾的武警官兵,已从废墟中救出5 500余名受伤群众,转移疏散群众5万余人。15日晚6时许,解放军武警部队已经全部到达58个受灾较重乡镇。20时20分,空军空降兵部队首次向震中映秀镇通过降落伞空投大型装备。这为下一步加大对灾区的装备支援力度、开展有效救援提供了可能。

截至16日14时,中国民政部共向各地震灾区调拨救灾帐篷18.146万顶、棉被22万床、棉衣17万件。

5月17日,通往震中汶川的多条道路已经抢通。参加救灾的10万大军士气高昂,价值10多亿元的物资装备日夜不停向灾区抢运。5月17日下午5点30分左右,213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最后一处大的塌方区实现抢通,成为继理县至汶川的317国道抢通后第二条通往重灾区的公路“生命通道”,这标志着从都江堰到映秀的公路交通实现了全线贯通。5月17日21时30分左右,国道213线松潘至茂县、省道302线黑水至茂县公路先后被打通,这标志着此次地震震中区最后一座县城与外界的公路交通被抢通。

……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黄金救援72小时”过去以后,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生还机会逐渐变得渺茫,但是我们的救援活动依然没有停止,对幸存者的进一步搜索和营救,是震后救援活动中必须要有的救助步骤。

§§§第四节搜索幸存者

地震搜救资料显示,地震发生后长时间被困而获救的幸存者并不少见。由于很多坍塌的建筑中会保留蜂窝结构的空穴,使人得以幸存。对此有很多例证: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中的很多幸存者,包括坍塌的医院中的婴儿,在被困1周后获救;1992年菲律宾地震中一位脚踝骨折、严重脱水的幸存者在被困13天后获救;1998年亚美尼亚地震的很多幸存者在被困9天后获救;而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更是创造了无数个生命的奇迹。

因此,地震之后,在没有检查过所有空穴之前,在尚未完成“选择性建筑物残骸清除”之前,在所有希望还没有都消失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或延迟搜救。多坚持一天,也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为达到最高效率,搜索和营救应由独立团队完成。当使用不能直接确认幸存者存在(如目视、对话)的搜索方式(搜救犬、声学仪器)时,须由两个独立搜索分队确认。以保证之后的营救工作有的放矢。

救区域必须严格戒严,并最大可能保持安静。使用固定、醒目的符号对已经完成搜索的区域进行标志,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和人力。在搜救人力、资源、时间有限时,须对搜救地点的优先级进行选择。每个搜救地点都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全权进行人员调度。

对幸存者的搜索主要有搜救犬搜索、仪器搜索和人工搜索三种搜索方式,并且出于更优化地安排搜索资源的考虑,搜索进行前要进行搜索策略的确定。为了保证搜索的有序推进,搜索队伍设置也应该遵循一定原则。

搜救犬搜索是以搜救犬分队为单位进行的搜索。一支搜救犬分队通常由两只搜救犬及其训练师和一名队长组成。在搜救任务开展初期一般部署两支搜救犬分队参与搜救。

搜救犬分队队长负责对被搜索区域的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标示出所有重点信息,并将结果报送搜救行动的指挥部。

任何一支搜救犬分队发现有幸存者的可疑区域后,队长应该将该分队调离该区域。对某支搜救犬分队发现的可疑目标不应该马上标记,而是应当由该分队的训练师默记确切地点。同时派遣另一支分队对该区域再次搜索。如果第二支搜救犬分队同样认为该区域可疑,则标记该区域。一旦某个可疑区域被标记,队长应马上将标记结果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营救小组将采取后续行动。搜救犬小队则继续搜索其他区域。

仪器搜索是指技术搜索人员使用声波、震动监听设备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必要的话,也会使用光导纤维设备、红外热成像设备,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搜索。

技术搜索人员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并概括情况,标示出值得注意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

使用声波、震动监听设备,需要在建筑物或空穴周边部署至少两个探测器。

应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在建筑物中神志尚清醒的幸存者喊话。

要求幸存者发出重复信号(例如,“连续敲墙5下”)。

搜索区域应尽最大可能保持安静。

和搜救犬分队确认幸存者类似,应该派另一位仪器搜索人员对可疑地区独立进行确认。如果第二名搜索人员也确认该区域可疑,则标示该区域。标示结果应尽快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以利于营救小队尽快开展后续行动。

光导成像设备可以精确、有效地定位坍塌建筑物空穴中的幸存者,配合混凝土锤、钻使用时尤为有效。

搜救人员可在坍塌建筑物表面(例如楼板上)钻一系列观察孔,搜索人员随后使用光导成像设备进行快速侦测。

因为光导成像设备可以清楚地看到幸存者,所以通常不需要进行二次确认。如果光导成像设备的操作人员还需要继续对其他区域进行搜索,应使用红色警戒线标示该区域有幸存者。标示信息应尽快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以便营救分队马上展开营救行动。

光导成像设备的操作人员应该对被搜索区域的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标示出任何可用信息,以利于后续的搜索行动参考。

在受灾区域内部署人工搜索人员,直接对空穴和狭小区域进行搜索,寻找幸存者。人工搜索人员可使用视觉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另外,可以排成队列倾听幸存者发出的声音。

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的幸存者喊话并给予指示。然后保持受灾区域安静,人工搜索人员仔细倾听并标示出有声音的区域。

人工搜索比其他搜索方式更为准确,但搜救人员在受灾区域进行人工搜索有一定风险。

搜索策略用于大规模搜索的优先级确定,以下两种策略可以用来判断如何合理安排搜索资源。

第一种策略是将待搜索区域分区。根据受灾区域面积的不同和可支配资源的数量,搜索区域可按城市街区或其他易于辨识的标准来划分。按照面积比例将资源配置到每个待搜索区域。这种区域划分的方式对于面积较小的搜索区域较为适用,但是对于较大的区域——例如一个城市或城市的一部分来说,由于资源限制,这种方法并不实用。

第二种方法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受灾地区设置搜索优先级。最可能有幸存者的地区(根据建筑类型来判断)以及潜在幸存人数最多地区(根据受灾建筑的用途判断)应给予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医院、养老院、高层建筑、复合住宅区和办公楼等,应优先开展搜救行动。

地震搜索行动通常配置两支搜索分队,每支均可作为首发队伍或后续队伍,从而持续交替执行任务。

一支搜索队伍的人员配置:

1.队长:分队的领导者,概括情况并记录信息,与指挥部联络沟通,描述细节和提出建议。

2.搜救犬专家:执行搜救犬搜索并对发现的幸存者进一步确认。

3.技术搜索人员:执行电子仪器搜索。

4.医疗急救人员:为幸存者及参与搜救人员提供医疗急救处理。

5.结构专家:评估建筑物稳固性,并提出支撑加固建议。

6.有毒物质处理专家:监测搜索区域及周边空气状况,评估、鉴别并标记出毒物的威胁。

7.营救专家:对搜索分队进行辅助,包括为电子监视设备(相机、摄像机)钻孔摆放,并负责设置监听措施。

搜索队伍执行的操作内容:

1.对受灾区域内建筑物进行侦查评测。包括建筑物结构、估测和系统报告。这项工作对于确定搜救优先级、评测和进行系统报告等工作非常重要。

2.幸存者位置确认。包括搜救犬、仪器和人工搜索对幸存者位置进行确认;幸存者位置应该被明确标示。

3.对于危害的鉴别和标示。评判任何潜在危险,例如建筑物的悬空部分、结构不稳或者潜在坍塌区域、有害物质、煤气、水电等。危险区域应该用警戒线标示并管制。

4.对受灾区域内部及周边的基本空气情况进行评估。

5.对搜索区域进行信息概括并列出所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向搜救行动指挥部报告搜索发现,并就搜救优先顺序安排提出建议。

搜索队伍必需的装备:

1.电锤钻、凿岩机。

2.电子监视设备(相机、摄像机)。

3.监听设备。

4.空气监测设备。

5.标记材料(如粉笔)。

6.警示设备。

7.医药急救包。

8.个人工具包(人手一套)。

§§§第五节营救幸存者

每个营救地点都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负责人拥有现场的全权人事调动权,包括调度那些本属于其他编制,但目前在这个营救地点工作的人员。

大型且复杂的搜救行动有时需要两支或多支营救分队合作。当两支或多支营救分队在一起合作时,搜救行动指挥部应该指定其中某支队伍的队长为此营救地点的全权负责人,且要把这个人事任命一定要传达到所有参与搜救的人员。在大型且复杂的搜救行动中,必须配备一名安全负责人。

获得营救分队以外的人员或组织的帮助往往是很必要的。这些帮助可来自于军人、公用设施承包商、重型设备操作人员等等。搜救行动指挥部应及时协调获得这些外部资源的协助。有效管理和指挥搜救分队之外的资源,对搜救行动的整体安全和效率非常必要。此类人员应佩戴明确的标志以表明身份(可以考虑使用警戒线作为臂章)。提供防护眼镜、安全帽等基本安全装备。密切监督没有(或很少)救援经验的工作人员。提供基本的安全和危险评估指导。

为了安全和提高搜救效率,必须制订并遵守人员出入救援地点的规定。与此同时,营救专家应严格管理整个受灾地区。进行危险状况评估并确定解决办法,关闭所有水、电、煤气等基本设施,确认和标志高危地带,确定营救区域,清除无关人员,安排场地进行器械装备,完成搜救地点评估和确定行动计划之后,召开简短会议通报情况。

坍塌现场的搜救行动可分为5个阶段:

1.评估坍塌区域。搜索区域内的可能幸存者(在地面上或被掩埋);评估结构稳定性;评估水电气设施状况,并关闭设施以确保安全。

2.迅速、安全地转移地面幸存者。

3.搜寻并探察所有空隙和坍塌建筑物中的空穴,以发现可能的幸存者。本阶段可使用喊话设备;只有经过训练的搜救犬或搜救人员才可对空穴或可进入空间进行搜救。

4.确定幸存者位置后,使用特殊工具和技术,有选择性地移除建筑物残骸。

5.大规模清理。通常在所有已知幸存者均被安全转移后才可实施大规模清理。

在营救资源不足以同时应付所有搜救机会时,须迅速决定营救先后。发生这种情况时,营救分队必须考虑以下的因素,确定所有搜救机会的优先级:

1.幸存者生还的可能性和耐久能力;

2.搜救难度和所需时间;

3.搜救行动的预计结果(例如对一人的救援应让位于对两名或多名幸存者的救援);

4.搜救人员的安全。

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必须立即将受灾区域设为禁区。只允许搜救队伍和其他救援人员进入,并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坍塌现场附近可能会发生二次坍塌、坠物或其他危险情况(例如余震等),将这些区域划为坍塌、危险区域。该区域只限搜救队伍中负责搜索和进行救援工作的主要队员进入。未被许可进入该区域的搜救人员,必须留在该区域以外。因此要在工作区域周围和坍塌、危险区域外设置封锁线。

建立营救工作点时,必须优先完成以下规划:

1.出入道路:必须事先规划好一条明确的进出道路。必须保证人员、工具、装备及其他后勤需求能顺利出入。另外,对出入口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幸存者或受伤的搜救人员迅速撤离。

2.紧急集合区域:这是搜救人员紧急撤退时的集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