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20027300000018

第18章 自救互救的长期性(1)

在地震发生后比较短的时间里,人民群众通过自救和互救尽量保存了生命和减小了损失,但地震造成的伤害是持久的。因此震后的自救和互救活动也就具有其长期性。震后的生活中依然有身体和心理的长期康复,疾病和疫情的预防与治疗,这些都需要人们在心里有自救和互救的意识才能最终实现。

§§§第一节自救互救需继续

强烈地震发生后,由于房屋大量倒塌,为了防震和解决震后居住问题,就需要设置灾区群众安置点,并大批搭建防震棚。建造防震棚要因地制宜,既能防震,又经济适用,简便易行。根据不同的位置,北方寒冷地区建造防震棚多采取半地下式,而潮湿多雨的地区要相对地建在高处。选择建造防震棚的场地要布局合理,不要建在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等危险地带;要避开悬崖、陡坎、河流以及山区的河滩;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路口及公共场所;要便于消防工作、便于管理,留好防火通道。

大量灾区群众在防震棚和其他简易棚屋里生活,这些临时居所几乎没有消防设施,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火就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灾区群众应当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防止震后火灾的发生,不要把易燃易爆物存放在防震棚中;不要在棚内乱接乱拉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不要在棚内吸烟,室外吸烟后不能乱扔烟头;尽量不使用油灯、蜡烛照明和点蚊香,需用时,须放在盛有沙土的铁盆内或铁桶内,夜间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在棚内用液化气、明火做饭;保证安全通道和出口畅通;发生火险时要迅速扑灭并马上报警。

地震发生后,除了应警惕火灾隐患外,还应注意防止其他次生灾害发生。对易燃、易爆、剧毒品要严密监视,一旦发现剧毒品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要严密注视大型水库、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要组织力量抢救,同时将受灾群众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如果大地震发生在山区,遇到山崩塌方堵塞河道的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受灾群众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受伤;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无论何种情况下疏散人员都要有秩序地进行组织。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震后灾区群众除了要注意防震棚、帐篷的防震、防火、防暑、防寒、防洪等安全工作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以及饮水清洁消毒和使用杀虫剂的方法,注意预防感冒、肠道传染病、蚊虫传染病、食物中毒、中暑、冻伤等疾病。

灾区群众要注意防暑、防寒。夏季可在防震棚上遮阴,加强棚内空气对流,中午在防震棚周围洒水降温等,预防中暑。冬季要在进出口搭建挡风墙,在防震棚的四壁涂泥,防止透风。棚内要搭安全坚固的取暖设施,防止发生感冒和冻伤。

灾区群众必须搞好临时环境卫生,震后管理好粪便是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灾区群众应该选择合适的地点,利用就便材料修建应急公共厕所,要求做到坑深、口窄、加盖,四周挖排水沟,外围草帘,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灾区群众还应选择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建立专门的污水坑,要定期喷洒杀虫剂,所有人都要自觉遵守震区卫生公约。

灾区群众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要把好“病从口入”关,食品要检验合格才可以食用,餐具要注意消毒。要注意饮用水安全,强烈地震后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城乡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沙,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解决供水问题首先要找到水源,其次是进行水质检验,确定能否饮用,第三是对不适饮用的水进行洁治,第四是采用合适的供水方式。

§§§第二节震后身体康复

地震过后,面对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我们要考虑重建家园;同时,对于地震中受伤的人员,其伤处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则是最重要的。为了使震后的伤员能够尽快、尽好地恢复健康,为了使震后的伤员能够尽量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伤员自身要加强康复训练,其他人则应该学会对其进行护理。为了保证伤员的身体康复,应该做到这几方面的事情: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精心的护理与心理支持、针对性的功能锻炼。

一、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

震后伤员身体在恢复过程中,需要补充足量的营养,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能够减轻伤员的痛苦,促进伤处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地震中的伤员很大一部分都是骨折伤员,骨折伤员的康复是震后伤员的身体康复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与其他疾病相比,骨折愈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时除了休养之外还要做好饮食调配,以减轻痛苦,促进骨折愈合。如果饮食调节不好,营养跟不上,不仅影响病人对骨折、软组织损伤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影响骨骼和伤口的愈合及病体的康复,故要在饮食上多下工夫。

骨折伤员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营养、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要多食用些动物的肝、肚、鸡、蛋、鱼、虾、牛奶及豆制品,并且适当多吃一些西红柿、苋菜、青菜、萝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以及各种新鲜水果等,做到营养补充全面,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骨折后坚持合理的饮食,食用高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加钙的吸收利用、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能满足机体需要,有利于骨的修复,进而有效缩短骨折愈合的过程。饮食中也要注意忌盲目补充钙质、忌多吃肉与喝骨头汤、忌偏食、忌不易消化食物、忌少饮水、忌过多食用白糖。

二、精心的护理和心理支持

震后伤员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伤害和打击。伤员行动不便,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故应对伤员做好口腔卫生护理和皮肤护理。帮助伤员勤漱口,伤员口唇干裂时要涂甘油予以保护。对长时间卧床、特别是对石膏固定和截瘫的病人,应保持其皮肤清洁、干燥,床单需要平整无皱折。截瘫的病人应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并用50%的红花酒精或滑石粉按摩其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要对伤员做好心理治疗,关心安慰伤员,减轻其痛苦,增强其战胜病痛的信心。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应该加强对其的心理疏导。

三、上肢骨折伤员的康复

伤员应加强功能锻炼,一方面防止伤处的功能性萎缩,一方面可以加快恢复的进度。当然了,所有的锻炼活动都要在不影响伤处愈合的情况下进行。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进行,切忌急躁。

上肢骨折的伤员,很多人都是石膏夹板一打,就躺着休息,认为静养是很好的方式。其实,在进行固定处理后的第二天就应该进行康复训练,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劳动者,由于习惯了经常劳动,突然停下来,反而会导致更坏的结果。对于手臂受伤者来说,第一项要做的康复运动是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如果不能跑,那么就快走或走跑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受伤的部位得到更好的营养,同时代谢下来的废物也能及时地清理出体外。另外,除了受伤肢体需要暂时固定不能进行剧烈活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可以进行有效的力量锻炼,比如仰卧起坐、转腰、蹲起等。

针对受伤的肢体,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比如攥拳、绕手腕、前臂屈伸、耸肩等。这些动作都会很好地促进伤口愈合。双手也可以随意放置,只要把五个手指尽量张开、向后用力即可,每次坚持3~5分钟,每天做5~6次。具体来说,康复过程如下:

1.手术后0~4周:进行未受累指、腕、肘和肩的被动活动;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保护骨折部位(夹板石膏固定),保持关节功能位;预防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挛缩和僵硬,预防畸形,维持手的功能位。

2.手术后4~6周:减轻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分别做指深、指浅屈肌腱的运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进行主动活动训练,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物理治疗,可以采用微波、热疗、频谱等治疗。

3.手术后6~7周:拆除外固定;在不影响骨折愈合及不致疼痛的情况下,早期主动运动;屈曲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以获得良好的抓捏能力,提高手指伸展能力;增加手指灵活性,改善手的功能。

4.手术后7~12周:强化肌力、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运动,增加肌腱的滑动性;双手协调性训练,矫正关节挛缩,也可用矫形支架进行被动锻炼。

5.手术12周后:利用不同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动态工作能力。

四、大腿骨折伤员的康复

大腿骨折是一个非常大的损伤,由于大腿的特殊构造和位置,骨折后会相对难以处理。因为大腿的力量比较大,固定的难度很大,固定的时间会比较长,固定的强度也大,对整个下肢的活动都会有严重的影响。所以大腿骨折后的康复就更为重要了。过早进行锻炼,很容易导致二次骨折;而如果不尽快开展康复锻炼,那么大腿肌肉会由于长时间的固定而发生萎缩,进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另外的损伤。

大腿骨折后首先应接受医生的固定及治疗。另外,要及时、尽快地开始康复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机能退化。尤其是机能退化,会引起更麻烦的健康问题。

在固定期间,下肢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绕环等活动,小腿的绷紧—放松练习;随着骨骼的愈合,要逐渐开始进行膝关节的不负重屈伸锻炼、髋关节的屈伸及内收外展锻炼。如果只是单腿骨折,那么另外一腿可以进行全面的活动,比如仰卧着进行模拟单腿蹬自行车的练习,或者用手拿住橡皮筋的两端,把中间套在脚底,然后做蹬腿的动作。

在良好复位与固定的基础上,功能锻炼越早越好。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消除软组织肿胀,防止骨质疏松,加速骨折愈合。具体来说,骨伤的功能锻炼可分早、中、后三个时期进行。

1.早期锻炼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上肢可握拳、悬臂、提肩,使整个上肢肌肉收缩,再放松。下肢可使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收缩,使整个下肢用力,然后再放松,一步一步地逐渐进行。早期不做关节活动锻炼。

2.中期时局部肿痛消失,骨折端因已有纤维性愈合,骨痂逐渐增加,较稳定,在夹板包下不易变位。除继续肌肉收缩锻炼外,还可做一些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由一个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扶床行走,伤肢逐渐负重。

3.后期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各个关节得到全面锻炼。下肢患者可以在扶着拐杖的保护下逐渐负重行走,直至骨折愈合牢固。注意应尽量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的外展活动、内收型的内收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等都应予避免。

五、脑外伤伤员的康复

脑外伤病人较容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应注意尽早开始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护理。要加强日常生活、个人卫生、饮食、睡眠等基础护理和培训。尤其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进行生活习惯训练,防止精神状态继续衰退。病人只要不是严重痴呆,应定时引导其排便,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进行,先行被动运动。若因疼痛病人不愿活动,此时应安慰鼓励并稍加强制。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尽早恢复自主活动。

对失语病人,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病人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如运用身体语言、眼神、手势等进行交流,然后再用具体物品、单字、单词、短句进行训练。言语训练时,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和作业训练也应尽早进行。

§§§第三节震后心理康复

地震不仅带来肉体的伤痛,更在精神上折磨着劫后余生的人们。一般来讲,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性的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目睹亲人震亡者,会有更深层次的应激性障碍。许多受灾群众在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和毁灭,会造成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伤害。尤其是地震发生中失去亲人的灾区群众,失去亲人会使他们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在哀痛之余,很多人还会梦魇和自责,想象原本可以把亲人救出来,然后把亲人的死亡当成自己的过错。情况比较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杀这样的极端行为。

有的学者认为地震后人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疾病,地震的发生导致旧病复发;一是由于经历地震的人自身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导致其心情紧张,有恐惧感,诱发出头晕、恶心、心脏病等疾病;一是纯粹由于地震带给经历者的震惊和创痛,使其产生焦虑、抑郁、失眠、恐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