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
20030200000007

第7章 人物故事(7)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雪还是一直下着,杨时二人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任凭雪花在自己的身上堆积着。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积雪已经快一尺深了。在知道二人的来意和刚才发生的事情之后,程颐非常感动,认为杨时二人的求学精神让人佩服不已,有这种精神的人一定可以将自己的学识发扬光大,于是程颐十分爽快地将二人收在了自己的门下,并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

杨时经过刻苦的学习,最后成了名噪一时的理学大师,而他虚心求学的精神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姜氏为妻,两年后姜氏给郑武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为是难产,所以姜氏很不喜欢大儿子,小儿子叫共叔段,独得母亲的全部宠爱。

因为姜氏只喜欢小儿子,所以在郑武公在世的时候她就很想让郑武公将大儿子的太子资格给废除掉,改立小儿子当太子,但都被郑武公以大儿子没有犯什么错误不能改立的理由拒绝了。

后来,郑武公去世后,大儿子寤生当上了郑国的国君,历史上称他为郑庄公。姜氏见大儿子当上了国君,认为自己的小儿子受了委屈,就叫郑庄公将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当封地。郑庄公很为难地说:“制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弄不好会送命的,以前虢叔就是在那里死掉的,我看弟弟去那里不太好吧。不如您另选一个地方,只要您吩咐我就一定照办。”于是姜氏就要郑庄公将京封给自己的小儿子,郑庄公很爽快地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这个地方之后,认为城池的规模太小,不够气派,于是就仗着自己有母亲撑腰,擅自做主将京这个城池扩大了许多。消息传回都城之后,郑国的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听说共叔段将京扩大了许多,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个国家,除了都城之外,其他的城池范围如果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根。按照规定,都城之外的城池建设规模,最大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就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现在共叔段在京却把城池建得和国都的规模差不多,将来对大王很不利,请大王一定要小心啊。”郑庄公听了祭仲的话,很无奈地说:“我知道大夫说得很正确,可是这些都是我母亲的主意,我有什么办法?”祭仲很严肃地说:“大王的母亲溺爱小儿子共叔段,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为了小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她会对大王提出更多的要求,哪里还会有止境呢?大王如果不趁早做准备的话,将来一定会出现祸端的。要知道野草不加以控制都还要到处蔓延,更何况大王您的那位宝贝兄弟呢?”郑庄公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要知道坏事做多了,就一定会自取灭亡的,大夫你就等着看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见郑庄公没有追究自己私自改建京城的事情,胆子就越来越大了,竟然悄悄通知郑国西方和北方边境上一些城池的官员,必须暗中服从自己的命令,不许接受郑庄公的指令。这件事传到国都后,大臣中另一名大夫公子吕认为情况很不妙,于是对郑庄公说:“大王,常言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现在您的弟弟竟然命令边境上一些城池服从他的命令,这样不就出现了一个国家两个国君的情况了吗?您到底打算怎么办呢?如果您打算将王位让给您的弟弟,那么我就去投奔共叔段;如果您没有这样的打算,那么就请您立刻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是郑庄公还是劝公子吕要有耐心,不要太着急,自己不用采取什么行动,共叔段就会自作自受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看事情还是很平静,就公然将边境上的几个城池划归自己管理,并开始修筑城墙,囤积粮食,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一副准备打仗的样子。这时候公子吕更着急了,他告诉郑庄公事情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坏了,请郑庄公赶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一定会出事的,那时如果老百姓倒向共叔段一边的话,对郑庄公就太不利了。郑庄公仍然不急不慢地说再等等,并告诉公子吕说,共叔段的这种行为是对国家不利、对亲人不义、对国君不忠、对国民不仁,一定会让老百姓反感的。他的野心越大,占的地盘越多,灭亡的日子也就越近了。

后来,共叔段认为自己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派人悄悄进都城找到母亲姜氏,让母亲和自己里应外合,废除郑庄公,自己登位当国君。而这位只偏爱小儿子的母亲居然答应了小儿子的荒唐无理的要求,准备废除大儿子。郑庄公知道他们的阴谋后,告诉公子吕,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可以发兵了。于是公子吕在郑庄公的命令下,率领两百乘战车前去攻打京城。因为京城的百姓们对共叔段的行为十分不满,所以根本不愿意替共叔段卖命守城,共叔段很快就被公子吕打败。共叔段随后逃到了鄢城,公子吕率兵追到了鄢城。共叔段又逃往共地,公子吕仍然紧追不舍,共叔段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好自杀了。

颜回输冠

颜回,春秋鲁国人,字子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为人谦逊好学,以德行著称,并且十分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很远就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的话,我就砍下我的头。如果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我就把我的帽子给你。”二人一边打着赌,一边往孔子家走去。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对于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是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经老糊涂了,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回家的路上,突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刚躲进去,他猛然记起临走时孔子嘱咐的“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就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了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里,已是深夜了。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卧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起剑正要砍的时候,又想起了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一亮,颜回就回去了,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的妻子和我的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戴着宝剑,因此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向孔子鞠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际上是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一个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那就是买布的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十分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无论孔子去到哪里,颜回就跟到哪里,他再没有离开过孔子。

王冕巧借谜语脱身

王冕是元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从小就聪明机智,而且能言善辩,常常利用自己的机智脱离困境。

王冕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比较贫穷,所以他很小就到当地的一个财主家去当放牛娃。这个财主贪财吝啬,对家里的长工、帮佣很刻薄,常常找一些理由和借口不给工人发工钱,所以人们都在背后叫他“剥皮财主”,而王冕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财主家当放牛娃。他日子过得很困难,常常是天不亮就要牵牛上山,天黑了才回来,还经常吃不饱饭。好不容易到了年底可以将这一年的工钱结清了,可是这个贪心的财主却不想给钱,于是就对小王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