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上具天文”之后又紧跟了一句“下具地理”,并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在《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这说明地宫的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与上方的日月星辰遥相辉映。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然而,史籍的记载是否真实,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2000多年来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地质学专家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人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意思是说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但,秦始皇的用意仅仅如此吗?这个中华第一帝王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谜,以至于我们不敢轻易相信他每一个举动的表面意义。与其他事件一十t,地宫中的水银也向我们讲述了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国的另一个秘密。
地宫水银的幕后交易
《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引发了2000多年的争议,在20世纪末,随着美国国家考古队的介入,这个谜团终被破解。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而且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勘查。经过周密的分析,专家们得出结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构成了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这幅版图的存在真的像郦道元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和穹顶上的日月星辰所对应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秦始皇为什么不使用其他物质而偏偏选择水银呢?要知道,水银即使在今天也是稀有的液体金属,并且含有剧毒,制作流程十分危险,因此在当时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
如果秦始皇真要想营造出那种恢弘的气象,大可以使用黄金白银或其他金属,虽说它们不是液态,但即使是水银,也无法在没有源头与出口的人工河道中流动。所以仅仅这样解释用水银来绘制版图的动机并不全面。
众所周知,水银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因此古人常将水银放入死者墓中,以求死者尸体不会腐烂。秦始皇在陵墓中使用水银,更有保尸的意图;另外,水银含有剧毒,由于蒸发而产生的硫化汞气体更是能在很短时间内置人于死地,所以又有防止盗墓贼入侵的作用。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却是始皇陵所独有。
秦朝疆域辽阔,以水银来构建一幅可以与日月星辰相辉映的版图,其用量必然十分巨大。据保守估计,秦始皇的地宫中,至少有100吨水银!
上百吨水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水银是珍稀的液态金属,上百吨的水银从哪里来?谁向秦陵地宫供应了这么多水银?答案在史料的角落里。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到,秦代的巴郡(今四川)有个名叫“清”寡妇,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一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装的颜料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医药或提炼水银。由于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
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表彰她为“贞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则说:巴寡妇清坐拥丹砂矿,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但史书只是记载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并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如何认定秦陵地宫的水银来自巴郡或者巴清呢?
先秦古籍(《逸周书》中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事实。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去世,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丹砂。《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叶、丹砂……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魏晋时期的刘琳引述《续汉志》对这这项记载作注释:涪陵出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
贵州丹砂矿占据全国重要地位,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而广西的丹砂资源相对没这么富有。西南地区应是当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
因为丹砂原产巴地,而巴郡又是距成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
仅仅以关中平原与巴郡间的距离为根据,恐怕还不能令人信服。破解这个谜团的关键,是要看2200年前究竟是谁有这个实力提供如此庞大数量的水银。而当时在水银业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清!
2000多年来,对巴寡妇记载最明确、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但这个记载也非常简单:“巴寡妇清,其先世获得丹矿,数代擅其利,家财之多难以计量。”
《史记》、《汉书》等正史的都记载到,巴寡妇“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礼抗万乘”,也就是说,巴寡妇用她无法计量的财富豢养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中国的商业网络,甚至到到了与大秦帝国以礼相抗的地步!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人,死后葬于长寿县千佛场龙山寨。《长寿县志》对她的记载则有更多的信息,说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又指豪强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和私人保镖上万。巴清家族的所在地枳县(包括今长寿、涪陵、武隆、南川、彭水、垫江、綦江、黔江等地),在当时全县人口总计不到五万人,而巴清家族的徒附家丁竞占据枳县人口五分之一。这可以从侧面看清巴清势力的庞大,即使保守估计,巴清也应当拥有一支数千人的私人武装。
如果保守设定巴清的家兵规模为2500人,按现有最低生活标准计算,每人每天支出6元生活费,2500人每天的生活支出就是1.5万元,月耗45万元,年消耗540万元。如果按人平月工资800元计,那么2500人的月工资需要200万元,年工资总计就是2400万元。再看保镖装备消耗,按每人每月折旧消耗50元计,那么年消耗又是150万元!今天养这样一支保镖队伍的年支出是3290万元。如果再加上一些非常规的费用,每年花在保安上的费用至少是4000万元!
然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立即收缴了天下兵器,运到成阳加以熔化,铸造成编钟,又铸造了12个重三万公斤的铜人安放在宫廷里,这表明秦始皇对民间武装的忌讳之深。同时《秦律》也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那时的环境,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严厉的惩罚,更别说拥有私家武装。因此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巴清竞拥有自己的武装,可见其个人势力的庞大。而这种势力,显然是以她庞大的产业实力为基础的。
巴寡妇“清”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富豪。她几乎垄断了全国的丹砂水银行业,组建了庞大的私人武装以护卫她遍及全国的商业触角。但这一事实却与当时的环境存在着矛盾,令人十分疑惑。
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国,秦国和秦朝都奉行着鲜明的重农抑商国策。这个国策,被历代封建专制王朝保持了2000多年,它是保障专制权利不断延续的根本。而在以专制著称的秦朝,却有一位女商人豢养着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她不仅没有受到《秦律》的惩处,反而受到秦始皇的一再表彰!
如果她聚敛的财富有用于始皇帝,但秦朝的专制王权可以无条件剥夺任何人的财富,秦始皇为什么要违背重农抑商的根本国策,对寡妇给予如此的恩宠呢?
另外,许多史志记载,巴清早年丧夫,终生守寡不再嫁。秦始皇誉巴清为“贞妇”,为表彰其贞节,不仅命令巴郡的郡守在她生前为她修建了“怀清台”,还邀请她到都城成阳安享晚年。
然而根据秦汉以前女性伦理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根本的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是寻常的事情。国家对“烈女”大张旗鼓的表彰,是宋明理学兴起以后的现象。秦汉以前中国的两性关系一直很“开放”,秦始皇的母亲就是一个性乱的典型。就算贞节观在儒家思想中很早就诞生了,而事实上,秦朝的立国思想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表面上看,在巴清与秦始皇之间架上桥梁的,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
但始皇陵要获得水银,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这个办法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杰出并拥有无上权力的政治家,不太可能轻易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巴寡妇必定有着不寻常的身份,她与秦始皇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当时,丹砂与水银的代名词,是“不死之药”。而丹砂的主要产地恰在川东南一带,峡江的巫山又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山——灵山,那里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是“灵山十巫”的飞升处,也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而巴清,正在这里经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生意!也许,巴清就是一个继承了峡江巫术的智者。
《山海经·大荒西经》关于“灵山”和“十巫”的记载,有助于人们了解作为宗教概念的巫山:“有灵山,巫成、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所在。”
《山海经·海内西经》则记载了关于灵山六巫用“不死之药”救治契窳之尸的传说,而且说明这“六巫”的位置就在“开明之东”,即古蜀国开明氏(鳖灵)的东面。在先秦神话中,正是“死而复生”的鳖灵西迁到川西平原开创了都江堰。那时,距离后来的巴寡妇不过400余年。因此,西晋的郭璞认为,“天帝神仙药”和“不死之药”其实就是丹砂。
另外,三峡地区以“丹”命名的地方很多,至今仍有丹山、丹穴、丹阳、丹水等七处。古籍中的巫山,应该是指大宁河沿岸诸山和大巴山南麓的巫溪、巫山等范围以内的“大巫山”,而这一带的矿藏资源正是丹砂。
古人认为,红色能通神升天,所以往往死后在墓中撒入红色的丹砂,这早已被考古发现证实。丹砂的特性不同于草木,用火烧能转变成水银,水银掺入丹砂,又能还原为丹砂。这种神秘转化生生不息的特性,致使古人以为丹砂能制成长生不老的仙药。事实上,被誉为远古智者的巴人巫师,很早就了解丹砂这种特性,开始了漫长而神秘的丹术之路,并以此拥有了峡江流域无可争议的通神力量。而巴清,正生活在这里!
《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比如,巫山是十巫活动的中心,巫山是巫师上天通神的“天梯”;巫山出产“帝药”等等。在上古神话中,巫山更是脱离了商朝势力控制范围的神秘之地。被成汤斩首的“夏耕之尸”之所以逃入巫山,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能得到巫人的庇护;二是这里有通神的巫师可用不死之药医治他的“无首”之伤。从巴清的所在地和从事的“丹砂”行业看,巴清很有可能是远古巫师的传人,而更关键的是,巴清的家族,数代控制着丰富的丹砂资源!
什么人可以成为峡江地区能够成为最有影响力、最权威、最灵验的巫师?答案只能是:拥有最多“不死之药”的人。
而巴清正是这样一个人。她的家族数代控制丹砂产业,她很可能就是一个著名的巴巫家族的传人!而且,她应当是峡江地区巫师群体中最具权威的巫师!对秦始皇来说,巴清,正是第二个巫山神女!
终秦始皇一生,都对神仙方术抱着疯狂的幻想,这也是秦汉时代几乎所有帝王都没有摆脱的梦想。他在就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之后,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土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成阳地宫,足不出户地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而他以水银为陵墓地宫的江河湖海,也很可能暗示着他到死都深信,丹砂水银对帮助他死后继续统治这个“万世”江山有着神奇的魔力。
事实上,巴清在更早的战国末期,就已经接管其家族经营的庞大丹砂水银帝国了。而她掌握的神仙方术,也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
这个推论并非毫无根据。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收录了先秦至隋朝700余首诗歌,其中有一首《巴谣歌》唱道:
神仙得者茅初成,
驾龙上升入太清,
时下玄洲戏赤城。
继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学之腊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