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20035200000002

第2章 管理之道(1)

一、制度使人不能为非作歹

《韩非子·显学》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韩非子·难二》长行徇上,数百不一人;喜利畏罪,人莫不然。

《弊非子·解老》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

德者,得身也。

治理企业,不是依靠人们做好事,要做的是让他们不能为非作歹。依靠别人做好事,境内不会超过十个人;不让人为非作歹,就可使行动一致。

在管理中,有许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员工都是为了企业合生忘死的忠臣,都是才可比管仲,忠可比比干的良材,可是这永远只是管理者的梦想。

雷锋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光辉典范,过去人们常说:“一个雷锋倒下去,千万个雷锋站起来。”但是,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么多年来,雷锋只有一个。我们希望的“万里神州尽舜尧”的理想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韩非子认为:为了领导而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行为,数百人也没有人能具有;喜利畏罪、贪得无厌才是人的本性。

老子曾经教导过人们:“要知足常乐,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会召来耻辱,遇到危险。”可是真正能做得到的恐怕只有老子自己。

如今,管理者以为只要让人们丰衣足食就可以天下大治了,这等于是把员工个个都看成是圣人老子,韩非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人心哪是那么容易知足的?夏桀贵为天子还嫌自己地位不够尊贵,富有天下还嫌自己财宝不多。所以,管理者即使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不能使他们个个都成为帝王。做了天子的夏桀都还是不满足,怎么能保证人们吃穿不愁就满足了呢?韩非子说:德行是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内心的品质,不是能从外界得到的。人最高的德行,是保持精神不受名利等外事外物的干扰,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全。

道德是指一个人自身精神上的修养。既然是修养那就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必须长时间的磨炼,甚至需要一生的时间。有时,即使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也未见得能够真正确立。

但是,有些管理者,企图通过某种教育的运动来建立员工的道德。可是,却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历史上也有许多仁人志士,想把道德从外部植入人的思想当中,几乎就没有成功过。

首先,从时间上就决定了这种道德的外部植入不可能成功。短期的员工培训只是使员工了解一些口号式的宣传而已。因为,道德的形成与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成长的经历、个人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都不是一个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地植入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理想总归是理想,管理企业不能违反实际情况。人的思想也许总能超越现实的状况,可是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人自身需求和欲望的控制。比如说:勤劳善良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但是人的生理需要造成人们好逸恶劳的习性,为了生存,在利益面前人的本性近乎贪婪。

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来分析人性,影响人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都有欲望,过分的欲望也可称之为贪婪。爱财日贪,爱食曰婪,贪婪是对某种事物的欲望总不满足,贪得无厌,是人类贪占本性的极端体现。

第二,人性的虚荣心理。虚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表面上的光彩。俗话说的爱面子,爱名誉。虚荣更多表现为炫耀自己,从而感到快乐!第三,人都有一种比较的心理。嫉妒之心正源于比较,不正当攀比,导致工作中弄虚作假等,使人容易因对别人不同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中国宋朝名相王安石认为:嫉生于不胜。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则是埋没贤良的人。

第四,人性中情感的需要,中国人讲究情面也有似于此,并愿意为之作出某些行为。所谓情面,即认识时间长了,深了,人在作出决定时很多时候考虑情感问题,或者说受情感左右,有时作出的错误的决定,就导致错误的行为。

在管理中,之所以有各种制度的产生,而且这些制度日趋复杂,分类越来越细,不能不说明,人性的本质是必须从各个方面加以约束的。否则,就会导致管理失控。

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是一个法制管理的企业的根本要求。很多国外的企业,在责、权、利方面划分特别细致,职责明确,利益清楚,如果企业出现了雷锋式的行为,也会被看做对企业制度的一种违反。因为,这种雷锋式的行为,在一家制度完备的现代企业里,不会为科学规范制度所包容。这样的行为不会具有普遍的意义,也不会为制度所认可。

法制管理的精髓,在于制度的完备以及员工忠实地完成这些制度,过犹不及,做过头了同做得不够同样是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

所以,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暗合了现代法制管理的精神。管理企业依靠的是缜密的制度,而不是寄希望于员工个个都是活雷锋。只要员工能够按着企业的制度去工作,就是一个好员工。如果一个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没有人违反制度的话,这个企业一定会是一个步调一致、科学严谨的企业。

所以,韩非子认为,管理不能依靠人的德行,管理企业的关键也不能依靠善行,而在于让人不敢违反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企业最现实的,也即是最终的手段,就是必须依靠一整套合理的和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维护。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道德可以作为必要的补充。但是,管理完全依赖于员工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状态。

二、管理之法不以言谈教

《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

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

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挟智而问,则不智者智;深智一物,众隐皆变。

管理企业需要制度和方法,管理者也需要活学活用这些制度和方法。

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故事:一次,王寿背着书行走,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遇见了徐冯。徐冯对王寿说:“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做什么事情则产生于时代的需要。所以,聪明的人不做固定不变的事。书籍是用来记载人的语言的,语言则产生于对事理的认识。所以,聪明的人只认识事理,不会将书收藏在书箱里。现在您为什么偏要背着书本行走呢?”于是,王寿就烧了他的书,感到身心一阵轻松,高兴得跳起舞来。

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不用空洞的言词来谈论说教,智慧的人将古书收在书箱里不去实践。王寿返回到学以致用的正确道路上不拘泥于过时的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对待任何知识和学问,都要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习型组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如果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换为技术和产品,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书呆子式的学习,不能学以致用只能造就“百无一用的书生”。

有些理论看似高深,实际并没有作用。

相传宋国有一个人请求为燕王在荆棘刺的末端雕一只母猴。他告诉燕王,等他雕好以后,燕王一定要斋戒三个月,然后才能够看到它。燕王信以为真,给了要雕母猴的宋人一块封地,让他专心去雕刻。

燕王身边一个做铁器的侍者知道这件事后,对燕王说:“我听说君主没有斋戒十天的。现在,您却要斋戒三个月然后观看那无用的东西。再说,搞雕刻,雕刻的刀要比雕刻的东西还要小。我是做铁器的,没有法子造出这么小的雕刀。这个宋人说的一定不是真的,请您考察。”燕王把那人抓起来,一审问,果然是假的,就杀了他。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比喻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理论不切实用,但有一些却弄得玄而又玄。自己本来做不到,硬要这样去说。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捞一点利益。不少管理者竟然听之信之。

事实上,管理者在学习管理理论的时候,就有必要去考察这些理论的真伪,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管理者是要求真、求用的,否则,就会像棘刺母猴,连雕刻的刀都造不出来,哪里能够成为现实呢?当今的管理者对于各种管理理论,只注重其讲述的道理。而不管它是否适当、是否有用。对于人们的行为,只欣赏他的虚名而不管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实际的功效。一些管理者盲目崇拜西方的管理大师。学习管理理论的时候只追求言辞巧妙、讲究论述的技巧,也不管是否适用。尽管学习了众多大师的理论,可是在实践中还是乱得一塌糊涂,开口闭口谈论某管理大师如何说,大师的书家家都有几本,而事实上企业经营却越来越差。

这是因为谈论管理重要的人很多,但勇于实践的人却太少。从实践中总结出适合中国管理特色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韩非子说:境内的老百姓都在谈论战争,孙子、吴起的兵法书家家都有,而企业的“作战”能力却越来越弱,这是因为谈论如何作战的人很多,亲自披甲上阵的人却太少。

所以韩非子认为:英明的管理者管理企业,不必要照搬什么大师书籍,只需要依靠制度作为行为准则。没有什么大师的教诲语录,只需要执行制度的管理者;没有什么劳动英雄,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业绩的员工。凡是违反制度的话都不说,违反制度的行动都不做,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以功效来评价,能力都必须在工作中表现,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到富有强大。

学习管理方法,也要以认识管理的“道”——规律为关键。只要认识了“道”,符合时代的要求,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照搬书本,这样的学习才会真正受益。韩非子告诉管理者,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有活学活用,为我所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管理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才不会发生生搬硬套的错误。

三、守住根本长盛不衰

《韩非子·扬权》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

树的根干如果不被革除,无论怎样晃动摇摆,它都不会死亡。

万事万物守住自己的根本,就可以长盛不衰,不会被其他事物所动摇。企业之本就是韩非子所认为的“道”,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之“道”,那么,企业就能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

道,是万物的根本,是判断是非的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所以,管理之本在于坚守万物万法,这样才能抓住管理的根本,使企业的根基更加牢固。

首先,管理者要掌握自身的规律,保证自己的权力和指令的实施。管理之道包括吸收众人智慧的方法,管理下级的方法,竞争的方法,用人的方法,执行的方法,赏罚的方法,决策的方法,财务管理的方法等。

以下是韩非子的整体的说明:最下等的管理,是管理者依靠自己的才能;中等的管理者,除了用自己的力量外,还用别人的力量;最英明的管理者会运用众人的智慧。

众人的智慧总比一人的智慧要强。管理者只靠个人操劳,或者凭主观意愿办事,就难免不出差错。有了事情,就听听众人的意见,这样的计划就比较严谨周密,不至于前后矛盾。如果不集中众人的智慧,事情就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解决。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就不存在这样的弊病了。

臣能将兵,君能将将,这就是管理智慧的运用。对人才,管理者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任用,管理者的智慧和才能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下级建立了功劳,管理者也随之有贤能的名声。

有了过失,是下级没能力搞好工作,下级自负其责,管理者的名声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善于使用下级的才智的技巧和规律。

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做到赏罚随是非,祸福随善恶,不以自己的好恶使用人才。使各种人才各安其位,下级有法可依,不凭空猜测管理者的意图,大家就会集中精力搞业务了。相反,管理者自己在制度之外任意执行,不依制度行事,人心就会混乱,这样管理企业就容易发生危险。

管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使企业长治久安,必须在不断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行业中做大做强。如果不这样,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尽管竞争十分激烈,却可以使企业不断进步,这就是竞争取胜之道。

在古代,有些人,生了儿子就聚集亲朋好友大摆宴席庆贺;生了女儿就把她放在水里淹死。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就是利益的抉择,管理者也要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当断则断,小不忍则乱大谋,竞争是残忍的,生存也是严酷的,所以,妇人之仁不能讲。韩非子认为,没有一个领导能够完全用仁义治理好企业,企业需要铁腕治理。

竞争之道,最根本的是法治。法禁明确,下级就会守法,使用起来就很顺手。企业自然富足强大。企业内部的管理井井有条,对外则可以成就霸王之业,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富强的标志一是竞争力,二就是利润高。有人说,有钱好办事。所以,对财务的管理是企业的另一条生命线,这就是财务理之道。

事实上,财货充足,如果管理不善也会产生弊端。韩非子说:富贵人家财货很充足,一充足,就容易挥金如土,生活奢侈,家产再大,也会败光。而且,财大气粗,骄横放纵,行为就暴虐无道。

所以,企业管理者不能不居安思危,保持勤俭和谦逊。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