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20035300000022

第22章 敬事而信(1)

一、诚招天下客信收海内心

《论语·颜渊第十二》子张问政。子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日:“信则人任焉。”《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日:“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掌而第一》子日:“敬事而信。”“谨而信。”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孔子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管理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礼的原则治理下属,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上级之令要切实努力,就是要做到忠于职守,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对于上级的指示要忠实地执行,这样才是孔子所提倡的“忠”。

“忠”的思想贯穿《论语》的始终。“忠”是一种品德,也是种行动规范。对于管理者而言,忠诚就是勇于负责、恪尽职守;对于上下级关系而言,忠诚就是忠心不二,诚信为本,体现管理者对上级的理念、思想、方法、指令的一种彻底的认同感;从工作的度而言,就是对诚信100%的执行力。

三国时代的关羽,就是以忠义而扬名四海。

东汉末年,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

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关羽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欣赏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降。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后来,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刘备。

刘备收江南诸郡后,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领兵驻扎江北;西走益州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令关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又活捉大将于禁,斩大将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是由于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批人才对刘备始终忠诚不贰,才使得刘备终于三分天下而占其一。

关羽的忠诚品德,使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很多人把关公当作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被人视为驱逐恶鬼的神明。

从工作角度而言,“忠诚”就是要在任何时候100%地执行诚信。

企业在社会中发展,利润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之一,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就难免会发生利益的冲突。

如果没有诚信的观念,在竞争过程中,也就难免产生虚假现象,如假广告、假商品、假信息等。有些企业或个人可能骗人一时,而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谎言一旦被揭穿,就会信用扫地。所以,只有真诚才能换回真诚。虚假换来的只能是欺骗和社会的不信任,一旦失去了信任,要想在社会中继续生存就比较困难了。

“诚”与“信”相通。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有这样的对联:“诚招天下客,信收海内心。”“利从诚中出,誉自信中求。”这正是孔子所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道理。

英国管理学者罗杰-福尔克说:“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有这样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很多年以前,在美国,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一位名叫威廉·沃道夫·爱斯特的老人偕老伴走进一饭店大门,要求住店。饭店服务员乔治·伯特接待了他们,说:“我们的饭店已客满,往常我可以把您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去,可不巧那家饭店也客满。在这样恶劣天气的晚上,我不忍心看到您为住宿的事东奔西跑。假如您不嫌弃的话,可以在我的房间里住一宿。”于是客人住下。第二天早晨,老先生来乔治那儿付款,乔治不收,说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您的。老先生十分感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是每个饭店都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几年以后,老先生请乔治到纽约,真的把一座坐落在曼哈顿的专门为乔治盖的饭店给了当年这位年轻人。这饭店就是著名的沃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乔治是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乔治的成功是诚挚诚信的成功。

“信”,好像一把尺子,可以衡量着一切人的言行是否高尚。不管你是官还是民,是领导人还是非领导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诚实守信。

孔子认为,凡贤德者必须具备“谨而信”、“敬事而信”的品质。

一个人若不具备“信”的品质,这个人也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功,管理也会失败。

孑L子说:“信则人任焉。”管理者讲信,他就会得到员工的信任。

又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领导者讲信用,被领导的就会真诚地对待上级而不会违背命令。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对企业员工“为了真正做到相互信赖,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可以信赖的',不要一味要求对方信赖自己”。给员工的许诺要慎重,既提出,就要按照孔子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去做,说到做到,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语出《史记》。楚汉战争时期有一位著名将领季布,守信重诺,甚得家乡人拥戴。人们这样赞誉季布的“信”:“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原事主项羽,刘邦击败项羽后,曾悬赏缉拿季布。但布告数月,竞无人出卖季布。刘邦后来得知季布的为人品德后,不但撤销了通缉令,还重用了季布。

乔丹是公牛队的优秀运动员,在为可口可乐公司做公司发言人期间,自己不喝其他公司品牌的饮料,也不让家里其他人喝其他品牌的饮料。某橙汁公司以高报酬约请他的母亲为该公司做广告,他也说服其母亲不去做这广告,说这样做会影响可口可乐公司的生意。母亲十分感动,放弃原打算,并夸赞迈克尔忠诚、正直,重信义。

企业的信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同时也是产生利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尽管很难量化,但有时候它比银行存款还有效。好的信誉能促使顾客和员工产生忠诚。

1994年,深圳三九公司与法国塞利保集团结成贸易伙伴关系。

合同履行后,三九公司发现对方发来的结算发票有误,少收了397万法郎。三九公司便把正确的核算结果告知对方,并向对方付清该付的款。此事令法方感动不已,决定给予三九公司更多的贸易优惠,免去三九公司购货定金,报请法国政府给三九公司2.3亿法郎买方信贷。

事实证明,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人愿意与自己不信任的企业、商业往来。企业丧失了信誉,其命运如鱼游釜中,在劫难逃!建立和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就能奏效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做得到。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维护良好信誉的管理机制,落实职责。

管理者要规范自己和员工的行为,使广大员工认识到,维护企业信誉是自己的神圣责任,自己的行为都会给企业的声誉和经营带来影响,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政令畅通才有执行力

《论语·雍也第六》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雍也第六》仲弓问子桑伯。

子日:“可也简。”仲弓日:“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日:“雍之言然。”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才能够跟他探讨比较高深的问题,而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则不可以同他说得过于深奥。”孔子的这句话,一言而蔽之,就是提醒管理者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人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有人智商属于中等,由于经验和教育水平的不一致,于是就形成了上智、下愚与中人。

关于人的接受能力,可以说是孔子最为关注的问题。孔子特别关注弟子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领会别人意图的领悟力。孔子弟子三千,也只得72贤人。上智者终归是少数,而绝大部分的人数与下智下愚的中人。

人的接受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智力水平的差异,一部分是后天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差异。如果先天不足,自然领悟能力就比较差;如果后天知识储备不足,领悟能力同样也不行。

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政令,而且对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否则,达不到准确传达政令的目的,员工的也会因理解的差异而削弱执行的力度和准确性。

孔子说:“言不顺,则事不成。”耕柱是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过不去。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说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你。”管理者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高效沟通技巧。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同上级沟通,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与部属沟通;而许多管理者喜欢高高在上,缺乏主动与部属沟通的意识,凡事喜欢下命令,忽视关于人的接受能力,可以说是孔子最为关注的问题。孔子特别关注弟子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领会别人意图的领悟力。孔子弟子三千,也只得72贤人。上智者终归是少数,而绝大部分的人数与下智下愚的中人。

人的接受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智力水平的差异,一部分是后天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差异。如果先天不足,自然领悟能力就比较差;如果后天知识储备不足,领悟能力同样也不行。

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政令,而且对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否则,达不到准确传达政令的目的,员工的也会因理解的差异而削弱执行的力度和准确性。

孔子说:“言不顺,则事不成。”耕柱是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过不去。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说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你。”管理者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高效沟通技巧。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同上级沟通,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与部属沟通;而许多管理者喜欢高高在上,缺乏主动与部属沟通的意识,凡事喜欢下命令,忽视沟通管理。

事实上,管理者对许多工作在下达命令让员工去执行后,管理者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执行中去,没有切实考虑到员工所会遇到的具体问题,想当然地认为不会出现什么差错,对于员工是否真正领会了管理指令并不在意,缺少主动与员工沟通的精神。如果员工在理解指令上出现差距,管理指令就很难执行到位。

沟通也绝不只是管理者单向的行为。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主动沟通,员工也应该注重与主管领导的沟通。这个观念应该植根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思想中。这样,既可以弥补主管因为工作繁忙而造成沟通的障碍,也可以防止因没有具体参与执行工作而对指令的误解。如果耕柱在深感不平的情况下没有主动与墨子沟通,而是采取消极抗拒,甚至远走他方的话,墨子就失去了一个好学生,对于企业来说,也将会失去一个优秀的可塑之材。

企业中的两个数字很直观地反映了沟通在企业里面的重要性,就是两个70%。

第一个70%,是指企业的管理者。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判、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所以说有7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

第二个70%,是指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

比如企业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际上往往是有了问题、有了事情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得沟通所引起的。另外,企业里面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