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20035700000005

第5章 战略的制定

一、战略的形成必在创业之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原文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容曰大。

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战略总是因为它的全局性、宏观性、预见性让人难以琢磨。老子说: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而不改易,周而复始地运行着而不停息。事实上,在企业创建之初,如同一个新生命的降生,其发展的规律,早已经和这个世界的一切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轨道。因此,战略的形成必在创业之初,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其创立之初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也就是战略上漏洞,没有战略,如脚踩西瓜皮,企业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是不行的,有了战略却又漏洞百出,也会招致失败。

老子把这个“可以为天下母”称之为“道”,可见“道”是企业战略之母。“道”是天地的根源,老子说:“道”的运行形态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勉强可以叫做“大”,因为大所以就难以把握,难以把握就让人们感到十分遥远,归根结底,所以说“道”是很大的天地人的发展都在“道”的运行之中。

制定企业战略必须依照四个前提,那就是:道、天、地、人“道”是战略之母体,“天”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地”是企业的内部环境,“人”是指企业中的人。关于“道”和“人”在其他章节有所描述,下面就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稍加说明。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分析四个方面,简称PEST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等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经济环境:企业的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

社会自然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技术环境分析是要分析本企业的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跟踪掌握新的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分析对产品生命周期、生产成本以及竞争格局的影响。

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文化、资源等三部分,涉及了整个企业管理、营销、理财、生产运行、研究开发等职能领域的众多要素;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以便从中归纳出若干能够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要素,即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显然,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因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战略要素很多,不同的战略管理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要哪些要素最重要达成一致意见十分困难。为呲,从分析企业职能活动人手,考察各重要职能领域有关概念的战略含义,给出进行企业内部环境关键战略要素分析的框架,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为企业战略管理者识别与评价企业在各个职能领域的优势与弱点,提供理论依据与管理技巧。

老子说:道、天、地、人四大运行体,这四者之中王也在里面。

这个王就是“自然”,企业的战略也是以“自然”为王的,尽管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但是,我们的战略所依据的根本是不离自然的。按老子的观点,人的运行以地为法则,地的运行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以道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为法则。在企业中,人的战略必须依照企业内部的环境来制定,企业的内部的战略则必须依照企业外部的环境来制定,企业的外部环境则决定因素就是“道”企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规律,而“道”的规律则离不开自然法则的限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

二、企业的常态战略——知其白,守其黑

原文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长官,故大制不割。

“常德”是什么?以老子所描述的就是指事物的常态,以老子的观点看,事物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于性别;有雌雄,于颜色,有黑白;于名誉,有荣辱,但是,老子的观点并没有局限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老子认为,事物的常态总是倾向于“阴”的部分,这是老子对常态基本的看法,他认为,事物处于“激发”的“阳”的状态时总是不稳定的,而处于“虚静”的“阴”的状态时,才是长久的状态,以老子的话说这就叫“常德”。

所以,老子进一步推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好像水一样,水的常态是液体的,总是处在向下的趋势,因此,天下的溪流都是由于水的“阴柔”而形成的一种聚合力,所以,人应该知道自己是强大的,也还保留着柔弱的品德。

这样“常德”才会不离失,才能具备就像婴儿那样的生命力。

虽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守住这样“常德”就不会过分,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要保持受耻辱的时候那样的心态。

好像天下的山谷那样虚怀若谷的常德,这样才会不断充足,达到淳朴的境地。

如此,企业战略的“常德”是什么?简而言之也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就是企业战略的常势。保持企业的常势是企业管理者的“常务”,每天都不可忘记,企业有强大的时候,但是,不能忘记企业“虚静”时的状态,任何事物处在“激发”的状态都不是它的常态,企业的“激发”状态,也只能是短时间,而常态则是占大部分时间。所以,管理者要了解企业的常态,制定好在常态下的常态战略,不能拔苗助长,事实上常态战略的意义在于蓄积力量的作用,如同火山,沉静千年以后才会产生壮观的喷发。如老子所说:像溪水的聚合一样,只有保持低的姿态,才能汇集力量,像山谷一样豁达,才能吸引人才。

常态战略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产品大多处于技术上的改造阶段,而只有当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才能产生技术上的革命,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这样的技术革命周期越来越短,但是,总体上讲仍然是比之常态少很多。

一个全面的战略,不但要考虑到企业“激发”时的激发战略,更应该考虑企业的常态战略,而且,要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常态战略上来,同时也对企业“激发”时的飞速发展做好人力及物力的准备。

如果企业战略能保持常态,也就是能保持“常德”,那么,企业就能“复归于朴”,企业就能回归于本来最真实的状态,企业战略的执行,就是将企业战略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从而发挥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如老子所说:“朴散则为器”,也就是说把一个大的圆木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制成不同的器物。而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做好战略的分解工作,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督,行使领导的职责,这就是“长官”的作用,但是,管理者应该看到,常态战略尽管是可以分解执行的,但是,战略的分解并不是割裂,战略应该“散则为器,聚则成大制”,在常态战略下,战略往往是分散地执行,而当企业处在“激发”状态时,战略则必须整合起来,无论是战略的分解还是聚合,都离不开管理者的运作,这就是战略管理的真正含义。

三、企业关系必须符合企业战略——犹川谷之于江海

原文32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事物的规律是永久存在的,但是,规律隐含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不能被人们发现,也很难被命名。规律是本质的东西,虽然看不见,但是,天下的万事万物都不能使它臣服。如果,君王能遵循规律,则事物都能向预想的方向发展,自然会得到和谐,天地相交产生的雨水,能滋养万物,任何人不用指挥它,而它能均匀的普降大地。

雨水滋养万物,于是就产生了雨水这种自然现象,也就产生了雨水这样的名称,我们通过这些表面的现象,而能体会出这在“下雨”的过程中,道的作用,我们就能运用规律,而不会被迷惑了。

战略与规律的关系,也如同雨水与道的关系,战略可以被制定和命名,而规律却不能被命名,战略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规律最终起作用的内部因素。企业的战略,如同天地的相融合,比如,只有所有的生产关系相匹配了,企业战略才能成功。在这些关系中,有产品与市场的配合,有技术和研发的配合,有领导和员工的配合,有生产与原料的配合,有文化与观念的配合,事实上还有很多。

只有像天和地那样的配合,才能产生甘露雨水一样,在企业内部能够实现这些配合是企业战略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而每一种企业关系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律,而企业战略则是这诸多规律中总的规律,所有的规律最终都要像百川人海一样,回归总的规律,企业关系必须符合企业战略。所以,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所有的企业关系,都要在战略的框架内实现统一,好像百川人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