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20036500000006

第6章 修身篇(5)

据说“命”和“运”本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后来却因为意见不和而分手了。“命”觉得自己的本事大,因为它可以让一个人投生到富贵家门,并让他长命百岁。而“运”就不服气了,偏偏与“命”作对:“你让他投生富贵之门,我却让他人生坎坷,每走一步都不顺利,喝凉水都塞牙。”真是有财旺不如有运旺啊!“命”也生气了:

“你让他运气好,我就在他鸿运当头、升官发财之际,让他重病缠身,丢了命。”最后,两兄弟终于知道,“命”和“运”同样的重要、缺一不可。于是,握手言和,从此联手操纵人类的命运。

运命与命运有何区别呢?运命是主动,命运是被动。被动是知命认命,是消极的态度;主动是立命了命,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古圣先贤留下了许多经典,都是教我们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做命运的主人。《大学》就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安身立命、成就生命的宝典。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世界大同,就必须使每个国家和谐统一;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齐家;齐家之道在于个人修身;个人修身必须端正心念;心正须要意诚;意诚来源于我们的良知良能;我们的良知良能之所以不能显露,是因为有心物与身物的障碍。我们的天性被蒙蔽了,就像被乌云遮挡的太阳,只有将乌云拨开,才可以见到自性的太阳,才可以做命运的主人,这就是运命之道的真实意义。

《太甲》日:“顾靛天之明命。”书经太甲篇中的这段话,是商朝的贤相伊尹告诫太甲之言。意思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德性、良知良能,我们要时刻去审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是率性而为?是否行为有所偏差?是否遵循天理良心?太甲是汤王的孙子,是太丁之子,太丁早亡,伊尹立太甲为君,可是太甲却无道妄为,于是被伊尹放逐到了桐邑,经过三年的反省、改过,修养仁德,努力行义,再过三年已能听从伊尹对他的教训了。伊尹又将他接回毫都做天子,重掌国家大权。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每个人必须靠自己来觉悟,恢复本来面貌。可是,人由于放失本性太久,所以要让良知良能恢复,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首先要找回迷失的自己,再通过“格物”渐渐恢复本来的自己。

《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由此可见,格物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成就大人,成就生命,这个“格”字至关重要。

“格”就是“格斗”、“去除”的意思。与自己的习气、毛病、不良的欲望格斗,不断地超越和战胜自己,就是“格”的过程。“格”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格”掉身物,一个是“格”掉心物。

“身物”指我们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杀、盗、淫、妄、酒,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等。有些人觉得自己是个十足的好人,没有“身物”可格。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会去杀人,但是我们在心里有没有过这样的念头?当我们恨对方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假想自己手持刀斧,将对方打死,甚至肢解都不解恨。佛家讲:“杀动物,是杀生;浪费精气,是杀生;恶口伤人,也是杀生。”

我们没有偷过人家的钱包,没有撬门入室的行为,就觉得“偷”与自己无关。回想一下,小到单位的一支笔、一个本,大到报假账、套现甚至挪用公款、贪污等,这些都属于偷盗行为。

有个孩子偷了同学的笔,父亲被老师请来学校,当听到儿子的偷盗行为马上暴跳如雷,上前就是一个耳光并大声训斥:“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平时就教育你不要拿别人的东西,难道家里没有笔吗?我从单位里拿那么多的笔还不够你用吗?”大家听后愕然。

纵火烧民房、森林我们不去做,但是很少有人不生气,生气时常常火冒三丈,佛家叫做“火烧功德林”。

多数人都没有骗财、骗色的欺诈行为,但是大都有过不诚信的表现。如说假话、隐瞒事实真相,甚至作伪证等。子日:“人无信不立。”可见,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改掉不守诚信的毛病是我们去除身物的基础。

18世纪英国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

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您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跑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便无奈地回家了。第二天,绅士正在办公室工作,仆人报告有一个男孩儿要见他,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得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的被小男孩18世纪英国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

绅士被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一个妇人在照顾受重伤的男孩。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父母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颜回有“四勿”原则,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加“非”是一个“罪”字。所以,去除身物的初级阶段,就是要实践“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八个字。

白居易为官的时候曾去拜访鸟巢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您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道:“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自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没想到只是如此平常的话,便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自居易被禅师一语惊醒。

俗话说:“去病如抽丝。”“学坏容易,学好难。”当我们一点点将身物“格”掉或者远离过去的坏习惯,就会觉得身心愉悦。这就像我们走出了阴冷、黑暗的地带,摆脱了恐惧与不安,最后走向光明大道。

喜欢赌博的人,可以远离赌场;爱好抽烟的人,可以吃戒烟糖代替。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有人带我们去赌场,或在宴席上有人劝酒,我们又会全线崩溃、前功尽弃,可见靠躲避、离开都不能彻底解决。一个人不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自心。作善由心,作恶亦由心。命由己造,福由心耕。

在古印度有个比丘,诽谤大乘佛法,扰乱僧团。后来他觉悟了,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决定割掉自己的舌头来惩罚自己,以示忏悔。他的哥哥阻止了他:“你现在心生忏悔之意,并能真心的改过,这很好。你诽谤、谩骂都不是舌头的过错,这是你心的问题。如果你从内心忏悔,将功补过,舌头还可以成为你弘法利生的工具,这样做才是正道。”听了哥哥的话,这个比丘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修行之路。

有一首《心命》歌唱道:“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心好命不好,天地终有保;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命俱不好,贫困受烦恼。”西方哲人云:“留心你的心念,因为心念会产生思想,思想产生品格,品格好坏取决于你的心念。”可见,“心”才是命运的主人,改变命运必须从“心”开始。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周利盘陀伽。他本性十分愚笨,常常连一首偈子都是念了前句忘后句。一天,佛陀对他说:

“你会什么?”周利盘陀伽答道:“师傅,弟子愚笨,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佛陀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众生皆具佛性。只要你用心去领悟就可以了。我教你一句偈子,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扫尘除垢’。”听了佛陀的话,周利盘陀伽很开心,以后他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边扫边念:“扫尘除垢。”突然有一天他想到:“外面的尘垢可以用扫把扫去,那么自己内心的污垢要怎样才能扫干净呢?”就这样周利盘陀伽终于开悟了。

我们要坚决去除贪欲、嗔恨、痴心、嫉妒、傲慢等不良的心物。

这些心物会影响我们心灵的健康,导致人格缺陷,无法回归自然。

老子日:“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从古到今,许多人都是因为贪权、贪利、贪色、贪名等而导致国破家亡,损人损己。人一旦起了“贪”念,就欲壑难平,心再也无法清净,最终将你一步步地引向深渊。

李斯年轻的时候对事物就有偏执的看法。他看到厕所的老鼠又脏又臭,还要受饿、挨打,然而,同为鼠类,粮仓的老鼠却又肥又大,生活安逸。所以,他认为最大的不幸就是贫穷,最大的痛苦就是卑贱。此后,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通过获取权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于是,他去拜荀子为师,学会了一些帝王之术,然后就投奔秦国宰相吕不韦。下山前,荀子见他如此爱好追逐名利,长叹一声:“恐怕这样下去,不得善终啊!”后来,李斯果然得到了吕不韦的重用,善用心计的他又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等到吕不韦一死,自己就取而代之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到手的荣华富贵,对国君的倒行逆施从不进行劝谏,反而推波助澜。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暴行与李斯也有很大关联。暴君病逝后,他又与赵高狼狈为奸杀害忠良、谋权篡位,谁料赵高因李斯位高权重,又比较有政治眼光,不利于他控制秦二世,于是便设计陷害李斯。李斯被判处“全刑”——刺字、削鼻、截舌、腰斩等酷刑。李斯不禁怀念起过去的日子,回头看着次子,无限深情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意思是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去上蔡东门打猎、追逐狡兔,又怎么能办得到呢?说罢,父子二人相对痛哭。

古哲云:“怒是猛虎,欲是深渊。”既然贪欲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扫除心灵的污垢是需要点滴功夫的,我们能常常施与他人,就会慢慢地减少贪心。俗话说:“施比受更有福。”佛家讲:“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在巴勒斯坦有两个湖,这两个湖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