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20037500000014

第14章 把握情绪的脉动(6)

挫折:呼吸急促;紧握双手不放;拨头发;抚摸后颈;握拳;

绞扭双手;用食指点物。

防卫:双臂交叉于胸前;偷瞄、侧视;摸鼻子;揉眼睛;笑时紧闭双唇;紧缩下巴;说话时眼睛看地上;瞪视;双手紧握;说话时指着对方;握拳做手势;抚摸后颈;摩拳擦掌;双手交握放在后脑勺,整个人向后靠在椅背上。

撒谎:摸鼻子、口吃、清咳、避免凝视、眨眼、多喝水、吞唾液、咬手指。

心理智慧:

了解了身体语言与其所代表的内心活动的规律,我们在和人交往时,就可以仅仅通过对方的表情、动作等来了解对方的心理。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恰当地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避免让人产生误解,或给人留下不文雅的印象。

53.姿势反射效应

关系密切的人在交谈中,姿势和动作更容易相似。

定律解析:

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们在交谈时,彼此的动作和姿势容易产生互相影响,好像两个人在重复着同一动作。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姿势反射效应”。

生活启示:

在咖啡馆里,当你与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谈话谈得起劲时,可能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他喝一口咖啡,你也会跟着喝一口;你双手抱肩,他也像你那样抱肩。

或者当一些亲朋好友、志同道合的人碰到一起,通宵达旦地叙述往事时,对方细小的动作和自己经常是一致的。

相反,在话不投机,情绪不高的谈话对象之间,却不容易产生这样的姿势反射现象。

由于人们交往中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在谈话中尽量和对方保持比较近似的动作和姿势,也可能使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在一个心理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被试者与两组初次见面的人分别交谈。

第一组与被试者自由交谈,第二组则在交谈中故意模仿被试者的动作、姿态、用词习惯和讲话速度等。然后,研究人员问被试者,对方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结果表明:第二组陌生人给他们的印象更好,让他们感觉更加亲切,而且他们没有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有意模仿。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应用这个规律。

比如大人和小孩玩时,如果能与孩子做类似的动作,孩子就更容易对你感到亲切,更容易喜欢你,而愿意和你玩;在社交中,如果对方开始紧张,我们可以通过与对方的身体动作保持同步,而使对方的紧张得到缓解。

心理智慧:

与别人交谈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对方的姿势和动作,这样在无形中可能会使气氛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密切。

54.欲扬先抑定律

先抑后扬的评价最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

定律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兰迪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为四组,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得到了被试者不同的反应:

对第一组被试者始终否定(一,一),被试者不满意。

对第二组被试者始终肯定(+,+),被试者表现为满意。

对第三组被试者先否定后肯定(一,+),被试者最满意。

对第四组被试者先肯定后否定(+,一),被试者表现为最不满意。

从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到了一个心理规律,就是: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先否定后肯定最容易给人好感;

相反,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的感觉最不好。

我们把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良好感觉的心理规律,叫做“欲扬先抑定律”。

生活启示:

战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位养猴子的老人。

这位老人每天都分两次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猴子的数目越来越多,他就想把每天喂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对猴子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不能接受,吱吱地叫起来,跳来跳去。老人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可以吧?”猴子们听了,高兴得在地上打起滚来。

这个故事叫做“朝三暮四”。其实老人给猴子的栗子数量没有变,只是给的方法变了:一是先多给后少给,二是先少给后多给。

这符合“欲扬先抑”定律,就是不好的待遇放在前面,好的待遇放在后面,也就容易让对象感到满意。

这种心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平时人们所说“磕一千个头后放一个屁,效果全无”,“有一百个好,最后一个不好可结成冤家”,就是这种规律的反映。

根据这个定律,在表现自己的成绩方面,有一个有效的心理技巧:如果我们不想让别人对我们的成绩失望,最好能事先降低他们对我们的心理期待,这样当对方看到我们的成绩时,反而会超出预期,从而感到满意。

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的汽车,深得公司经理赏识。可是这个月生意却不太顺利,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当月只能卖出lO辆车。

聪明的老李先跟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经理赞同他的看法。没想到一个月后,老李竟卖掉了12辆汽车。这使公司经理很惊喜,对他的业绩非常满意,夸奖了他一番。

如果老李一开始就说,本月可以卖15辆车,或者不说自己的预计,结果只卖了12辆,公司经理可能对老李就没有这么满意了,甚至可能会批评他。

心理智慧:

我们如果想让别人感觉良好,宁可欲扬先抑,也不要先扬后抑。如果对别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要把否定说在前面,肯定说在后面;如果想要别人对我们的成绩感觉良好,可以先降低他们的心理期待。

55.投射心理

人们常常以己度人。

定律解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特征。如自己有某些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就以为别人也有,常常“以己度人”。

比如:一个人自己爱吃蔬菜,就以为别人也爱吃蔬菜;自己唯利是图,以为别人也都自私自利;自己不敬业,以为别人也懒惰;

等等。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投射效应”。

生活启示: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编辑们列出他们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选题,分别是: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于是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因而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则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这些选题显然受到了“投射效应”的影响:自己在参加成人教育,就认为成人教育重要;自己的女儿在上幼儿园,就认为儿童教育重要;自己在研究围棋,就认为围棋重要……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当成是别人也认为重要的东西。

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且同处于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同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的人可能有一些共性,这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别人各方面都与自己相似,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人也具有不同的个性,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时候“吾之熊掌,尔之砒霜”,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甚至讨厌也有可能。

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有的人就是不明白,总爱拿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别人,拿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别人。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学钢琴重要,就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强迫孩子学习,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有的妻子自己喜欢逛商场,就不管丈夫是否喜欢,非要丈夫陪着自己逛,让丈夫感到勉为其难。这些都容易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心理智慧:

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而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尽量去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并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而不要逼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56.出其不意效应

对小事出其不意地提出要求更容易使对方服从。定律解析:

在别人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地让他做一件并不困难的事,这个人往往很容易服从。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出其不意效应”。

有人在地铁车厢里做了两个实验:①一位站着的乘客突然但是彬彬有礼地对一位坐着的乘客说:“对不起,你的座位能让给我吗?”

对方往往会不加思索地让座。②一位乘客悄悄地、缓和地对坐看的乘客说:“喂,那位先生想让你给他让个座。”乘客一看那先生年纪不大,就可能不予理睬。

实验证明: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受“突然袭击”的乘客,让座服从率高达56%;而提前通知时,一个乘客的让座服从率仅为28%。

生活启示:

出其不意效应的心理成因是什么呢?

如果突然地让被请求者做某件事,会使被请求者没有心理准备,不知有什么事故,按照生活习惯与常识,为确保不出事故,达到自身安全,他往往会不加思考地“就范”。

比如几个朋友正在轻松地边吸烟边聊天,你进屋后突然说:“大伙把烟掐灭!”此时,他们很可能会下意识地把烟掐灭。因为他们这样想:让自己掐灭烟——说不定是有人来查了。或者像上面的实验中,有人请你让座——你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是否是病人,等等,所以还是让之为妥。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接受命令。人们从小起便学会按照命令做操、游戏,已经习惯了对命令的顺从。

第三个原因是顺从比对抗来得简短快速。如果对抗,你要有个思索过程;而在突如其来的命令面前,你就没有思考与推理的时间,顺从的行为是很容易发生的。

心理智慧:

根据人的这个心理特征,在一些小事上我们有求于人,可以比较突然地提出要求,这样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允许。相反,当别人突然向我们提出请求时,我们则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要求是否合理。

57.得寸进尺效应

别人一旦先答应了你的小要求,就比较容易答应你后面提出的大要求。

定律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试验者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又要求她们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同时,他们派人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呢?它揭示人具有这样的心理特点: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我们把这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生活启示:

在生活中,如果你对别人提出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对方可能比较难以拒绝。因为连很小的要求都拒绝,似乎显得“不近人情”。

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那个人就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如果你再次向他提出一个更高些的要求,那么这个要求也比较容易被对方接受。

因为这个要求似乎和前一个要求有继承关系,而人总是有一种想保持一致形象的需求,不愿意被别人看作是反复无常、莫名其妙的,因而就倾向于同意第二个更高点的要求。但是,如果你直接提出第二个要求,被同意的概率则要小得多。

有的孩子就懂得父母的这个心理。他首先向妈妈要求:“可不可以吃颗糖果?”当妈妈答应后,他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妈妈通常也会答应。

生活中懂得借钱之道的人,要向人借贷一万元时,往往先不说借一万,而是先提出五百、一千,消除对方的警戒心。当对方答应后,再巧妙地引出真正所需的数目,对方往往也不便一口回绝。

心理智慧:

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时,如果对对方是否答应没有把握,最好先提出一个相关的较小的要求。对方对小要求同意后,我们将真正的要求随后提出,被同意的可能性才可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