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20037500000006

第6章 奇特的个性心理(2)

反过来,生活中又有另一类人,他们的心理张力不是不足,而是过度。他们一开始着手某项工作,便不管环境、条件如何,非要一下子干到底。他们总以为自己的规划、打算是尽善尽美的,不一下子完成,就得不到心理的满足。下面的故事就描绘了这种人。

甲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乙来帮忙。甲把画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乙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去。”

甲就听乙的意见,让他帮忙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乙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一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乙说,“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随后他又发现甲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乙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可是这一走,就没见他回来。

最后,那幅画还是甲自己用一个钉子把它钉在墙上了。下午甲看见乙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张力过强是个毛病。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们做事情,不应该指望非做到完美不可。

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稿,是一份不朽的文献,可是这份文献上竞有两个字是在字行以外。这对整个文献的书写格式来说,无疑是一个缺陷,但这丝毫无损于《独立宣言》内容的价值。

生活中任何事都是由一些细小的部分组成的,如果我们对每个细节都要求完美,这种过度的追求,可能使我们的行为陷于瘫痪,永远无法及时地完成任务。

心理智慧:

我们要对“心理张力”予以恰当的调节,使之保持适当的程度:

既要避免张力过弱,就是“懒惰病”,又要避免张力过强,也就是过度的“完美主义”。

心理张力过强的人,可以从小事着手调整过来。比如,你不必一口气读完《战争与和平》,不必见到房间里有一点灰尘就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打扫,不必强迫自己在一个晚上织完一件毛衣,等等。

而且有些事本来就是不必做完的。

15.大小刺激定律

前面的大刺激会使后面的小刺激显得微不足道。

定律解析: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心理刺激的规律:人们受到第一次刺激,能够缓解第二次受到的较小的刺激。这叫做“大小刺激定律”。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他的左手上必须放超过306克重的砝码,他才会感到两只手的感觉有所差别。如果一个人的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这个人才能感受到差异。后者和前者相比,增加的刺激要达到2倍才能让人感觉到差别。这是因为,后者的第一次刺激更大的缘故。

生活启示:

我们都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如果一种报纸或公共汽车票的价格,由原来的l元涨到2元或3元,很可能让人接受不了;可是如果一处房产原价30万元,涨了2万元,就不会给人很突出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生活中,这个定律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爱情中,有些人总抱怨,结婚后对方对自己不如先前那么好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

在两人还不熟悉的情况下,互相不经意的接触、一个眼神、一句叮咛、一个热吻……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可是结婚后,还是那些同样的举动,却不如当初那么能调动彼此的感情了。因为在经过长期的恋爱和结婚这样大的“刺激”后,细微的体贴和亲密这样的细节,就显得不那么明显,无法起到和过去相同的作用了。

管理中,这个规律有时可以运用在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中。

比如一家公司想要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为了不使这个事情显得突出,引起很大反响,就先对和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比较大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中,再把矛头指向既定的目标。由于有第一次冲击,后来的冲击就让人麻木了,就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应。

在谈判中,也可以应用这个心理战术。如果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对对方不利的细节,就比较容易使对方接受。因为,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是一个比较大的刺激,对方容易受到诱惑;而和这个比起来后面的不好的部分,只是个小刺激,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这种手段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麻痹,使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显得不那么严重,以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心理智慧:

当我们想要对方接受一种不容易接受的条件时,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在前面放一个大的“烟雾弹”,这会使后来的真正目标,显得不那么严重,从而更容易被接受。

16.自我宽恕心理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定律解析:

如果问许多人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坏人么?”即使是说心里话,也没有几个人会承认。

生活中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即使自己有不好的行为,也会为自己找到借口,或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就是“自我宽恕心理”。

生活启示:

生活中做了坏事的人,总会给自己找借口。

比如,一个杀人犯杀了许多人,被抓获后,对自己的罪行不以为耻,反而觉得是社会不公造成的。

又如,一个偷窃工厂原材料的小偷说:“我偷的是公家的,又不损害个人!”

一个抢了富翁的抢劫犯说:“他有的是钱,就一定是正道来的吗,不抢他抢谁?”

这就是极为普遍的自我宽恕心理在作祟。

不仅仅是罪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也都有自我宽恕的心理倾向。

对员工吝啬的企业家会认为:“家业是我创的,资金是我投的,这年头工作难找,我不让你们失业就不错了!”

打人的人说:“谁让你骂我!”骂人的人叫道:“谁叫你踩了我的脚还不道歉!”

夫妻之间吵架,也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对方付出的少。

这是因为,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特点是:发现别人的错误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难。

而且当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引起了一个不良后果,我们往往本能地想:“是不是别人的责任?”而不会首先想:“是不是我的过错?”

我们首先会假定坏事是别人的错误造成的,经过仔细推理,发现不是人家的问题,才会逐渐认识到是自己的错误。而在很多时候,人是有偏见的,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自己也往往意识不到。也就是说,人很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自己和他人。

心理智慧:

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承认,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荀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号召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这样我们才能进步,也才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17.厚脸皮效应

经常得不到尊重会降低人的羞耻感。

定律解析:

我们平时常说“×××脸皮厚”,而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天生厚脸皮的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有自尊和羞耻感的。即使是婴儿,从6个月大的时候,也能识别“好脸”、“坏脸”。大人逗他笑,给他好脸,他会笑;大人横眉竖目,大声吆喝,他会马上哭。

可见人人都有自尊。

所谓“脸皮厚”的人,其实是由于后天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羞耻感逐渐降低而形成的。这就是“厚脸皮效应”。

生活启示:

“厚脸皮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最大。对于孩子,我们只有重视孩子的自尊,才会使他有羞耻感,“脸皮儿薄”。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就没有感觉了。

张老师脾气不好,总爱批评学生。几乎每个课间,他都把班里调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大声训斥。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逐渐麻木了,也不像开始时那么怕他,有的还和他顶撞。

刘老师平时很少批评学生,学生对他反而比较敬畏。有一次,他偶尔批评一个学生,虽然语气不重,声音不大,可是被批评的学生竟羞愧地哭了。

这是因为刘老师比张老师更懂得“厚脸皮定律”。他知道只有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才比较强,只要轻微地批评,就能起到警戒作用。相反,如果批评过多,孩子的自尊心下降,以后的批评就很难奏效了。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无视孩子的自尊,动辄当众辱骂、训斥,日久天长,孩子就容易把批评当作“家常便饭”,不再脸红,不再害羞,也就变成了“厚脸皮”的人。那时候,不仅孩子的心灵受伤,想再影响他也不像原来那么容易了。

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要注意这个效应的影响。

夫妻之间,有的刚结婚的时候相敬如宾,可是过起日子来,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的琐事,使他们经常发生矛盾。如果彼此都不克制脾气,动辄吵得面红耳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家常便饭,也就是彼此的羞耻心都降低了,而相互的感情也会变得非常疏远了。

心理智慧:

不论是父母、老师对孩子,还是职场中上司对下属,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中,都要提防厚脸皮定律的影响。在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和火候,因为过度的指责,不仅破坏彼此的和谐,也可能使对方越来越不在乎你的指责。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要尽量用委婉的方式提出,尽量减少批评的程度和次数。

1 8.狄德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物品后,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其他物品。

定律解析: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却忽然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和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使他的书房最后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可是,后来他心里却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感觉写到了一篇文章里,叫做《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二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根据这个故事,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狄德罗效应”。这个效应的含义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生活启示:

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有人送了你一块高档的手表,如果要戴上,就要配以相应的衬衫、西裤、外套、皮带、皮鞋、领带,皮夹子也要换成真皮的,然后眼镜也要换成更高级的。接着要用香水,发型也要打理,吃饭也必须出入更高级的餐馆,开销越来越大……又如,人们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配红木等硬木家具。而出入这样的住宅,自然不能破衣烂衫,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和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也许有一天忽然发现男主人或女主人也不“配套”,可能就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心理智慧:

这种现象,本质上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面,它可以促进消费和“内需型经济增长”,是好事。但对个人来说,我们也应看到:人的欲望没有穷尽,而我们在一定阶段的财力是有限的。虽然“人往高处走”,但也应适度,要避免环环相扣的“配套”让自己透支。比如购物的时候,要先给自己一个定额,钱花光了就停止刷卡;一个时段内,要制定一个消费标准,暂时达到了,就停止进一步的追求。

19.沉没成本定律

不可避免的损失发生后。最明智的做法是当它没有发生。

定律解析:

经济学中有许多概念,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对于认识人生也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沉没成本”这个概念。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生活中也有许多沉没成本。对于这样的沉没成本,我们的态度同样是:不要让它干扰未来的生活。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明知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救,却偏要去挽救;明知机会已经失去,却偏要感到极度的痛苦,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使身体也受到打击。这样做不仅可笑,而且毫无用处,沉没成本太大了。为了避免生活中的沉没成本,当一个失败或损失不可避免地发生后,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当它没有发生。这叫做“沉没成本定律”。

生活启示:

让我们设想下面的情况:你花了10块钱,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可是临出门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执意去看电影,不仅要来回打车,增加额外的支出,还可能面临着被大雨淋透、发烧感冒的风险,这样可能还要发生吃药打针的成本费用。这时,根据“沉没成本定律”,也许明智的选择是放弃这场电影。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非要把已经沉没的成本“捞”回来。他们觉得既然买了票,不去看就可惜了,却不考虑为了弥补这个成本,可能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已经付出的成本,并不让它干扰到你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