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20037500000007

第7章 奇特的个性心理(3)

一位老人买了一件珍贵的古代瓷瓶。他把古董绑在自行车后座上,高兴地骑车回家,不料在路上由于绳子绑得不牢,瓷瓶滑落下来打碎了。这位老人头也没回,继续往前骑。有人对他喊:“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头也没回地说:“我知道,反正已经碎了!”不一会儿,他的背影就消失在了人海中。

这个老人一定懂得“沉没成本定律”,才可以做到这样洒脱。生活中许多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可能要从车上跳下来,对着瓷瓶碎片捶胸顿足,扼腕痛惜,甚至好长时间情绪都难以恢复。实际上,既然东西已经碎了,懊悔与惋惜已毫无益处,只能给你带来新的成本。根据沉没成本定律,最好的做法就是忘掉这件事,投入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心理智慧:

生活中有许多人把时间花在缅怀既往上,后悔当初该做而没做的事。他们总是说:“要是我在那次面试前准备好一点……”或者“要是我当初进了会计班……”

为了避免沉没成本干扰你未来的生活,只需把常说的“要是”改成“下次”,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将来而不是过去。

20.角色认同效应

“扮演’’某个角色容易使我们在心里认同这个角色。

定律解析: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实验地点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

志愿者中的一半被指派为“看守”,另一半被指派为“犯人”。

扮演看守的,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被关在牢房内。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状态。看守们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区分角色扮演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这个颇受争议的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自我认同,很难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现象叫做“角色认同效应”。

生活启示:

一个演员,如果能够逼真地表演一个角色,往往是由于心理上的“角色认同效应”在起作用。也就是在表演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那个人物,一举一动都考虑那个人物是怎样,而对这个角色进行生动的描摹。演员人戏越深,角色认同越强烈,他的角色扮演就越成功,越能够打动观众。有的演员因为入戏太深,在表演结束后很长时间,都难以自拔。

角色的扮演往往是这样奇妙,让人在一定的时期里,感觉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按照角色的要求去做事。

比如,在幼儿园里,让儿童扮演警察、医生、父母等各种角色,可以使他们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特征。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深深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也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敬业。

比如,在职场中,当我们升迁到一个新的岗位上,就是开始了一个新角色的扮演。刚开始可能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角色的逐渐“深化”,如果有足够的实力,我们最终能很好地适应和胜任这个职位。

心理智慧:

在工作中,对自己职业角色的深化,能使我们更热爱和投入自己的工作,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就。

21.凡勃伦效应

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定律解析:

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有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生活启示: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皮鞋,在普通鞋店卖80元,而在大商场的柜台,却卖到几百元,但也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这就是“凡勃伦效应”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有一种固执的观念,认为越贵的东西越好,而不管它的质量和价格是否真的成比例。

在亚利桑那新开的一家印第安珠宝店里,女老板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绿松石珠宝发愁。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绿松石虽然价廉物美,却总卖不掉。最后,在去外地进货的前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写了一张纸条给售货员:“这个盒里的东西,价钱乘以二分之一。”

她打算亏本也要卖了。

几天后,她从外地回来,发现那批珠宝果然卖光了,但令她惊讶的是,不是以一半的价钱,而是以两倍的价钱!原来售货员没有看清她写的字,错把“二分之一”当成了“二”。

为什么价格更贵,反而卖得更快了呢?这也是“凡勃伦效应”导致的。人们认为价钱高的东西是更好的,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宁可买更贵、更高档的产品。

心理智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这种价值的转换,在消费者从数量、质量购买阶段,过渡到感性购买阶段时,是完全可能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感性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凡勃伦效应”就可以成为有效提高市场份额的策略。

22.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做不好。

定律解析:

人们有这样一种心理,即: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己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常常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碰巧完成,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因此,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做好;相反,只有自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才比较容易做好。这叫做“不值得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