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20037500000008

第8章 奇特的个性心理(4)

生活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鼠向自己的伙伴们夸口:“我能打败狮子!”老鼠们不信,于是一群老鼠去森林找到了狮子。那只夸口的老鼠叫嚣着:“狮子,我要挑战你!”

狮子摇摇头说:“不。”

老鼠问:“你怕我了?”

狮子说:“怕。”老鼠得意洋洋地回去了。森林里的动物们不服气,去问狮子:“为什么你不接受老鼠的挑战?”

狮子说:“如果我接受了他的挑战,那么他得到的是和狮子对决的殊荣,而我则留下了与老鼠对战的耻辱。”

狮子是明智的,因为它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并且不因为别人的刺激而为那些不值得做的事情浪费精力。

在它的行为中所体现的,就是“不值得定律”。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做,因为即使做了也不会做好,不会取得良好的成果。

在生活中,一个人认为哪些事情值得做,往往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地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是很难做好的,比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的人不得不和许多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跑腿打杂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这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心理智慧:

值得做的工作往往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也就是更值得的工作,努力做好它。“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也就是去做值得的事,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动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

23.手表定理

一个人做事如果有两个原则,就容易无所适从。

定律解析:

当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块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块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块,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标准,听从它的指引。就像尼采说的:“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生活启示:

姚明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球星,他的篮球实力不仅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也得到了美国人的肯定,他能进^美国NBA的火箭队即是明证。

按常理,火箭队有了姚明,应该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队。可是就在姚明进人该队的第一个赛季,火箭队却惨遭失败。这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在姚明进火箭队之前,弗朗西斯是老大,是绝对的领导核心。姚明进来以后,弗朗西斯的核心地位就受到了挑战。于是,火箭队出现了两个核心:一个是“意识”上的核心;另一个是实力上的核心。这导致了球队不够团结,战术打法不明确,其他球员在关键的时候不知道该把球传给谁。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贻误了战机,以致失败。

正因为姚明和弗朗西斯两个核心的存在,使火箭队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和贯彻统一的领导,集体的力量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实际上,根据“手表定理”,在任何集体内部,都应该只有一个领导核心。一个以上的核心,会让集体成员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无法凝聚。

手表定理还体现在:人在做事的时候,应该遵从一个主导的原则,或者说价值观。多个指导原则,会造成人们行为上的无所适从。

有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父子俩要去市场卖驴,牵着驴子走。有人看到了说:“你们为什么不骑上驴子呢,自己走多累啊。”父亲就让儿子骑上驴。这时又有人看到,说:“孩子怎么这么不孝顺,怎能让父亲走,自己骑驴子呢?”于是父亲自己骑上了驴子。可是又有人看到了,批评道:“父亲怎么自己骑着驴子,让这么小的孩子在地上走呢?”父亲想,如果我们一起骑上驴子,大概就没人说什么了。于是两人都骑到驴子背上。没想到又有人说:“你们想把驴子累死啊,这样到市场上还卖什么?”父子俩只好从驴背上跳下来,左思右想,发现只有最后一个办法,就是两个人一起扛着驴子走。可是他们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更多人的窃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需要有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人的不同价值观之间常常是难以协调的,这就需要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最高的原则。比如在这个故事中,要么重点考虑父亲,要么重点考虑儿子,要么重点考虑驴子,不可能有两个考虑的重点。

心理智慧:

手表定理启示我们:在一个集体内,只能有一个领导,不能政出多门;在做事情时,要有一个最高的价值取向,在不同价值发生冲突时就可以做出取舍;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思想要统一,态度要一致,否则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24.最后通牒效应

人们做事情容易拖拉到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完成任务。

定律解析:

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努力完成。也就是人们大多具有一种拖拉的倾向:在从事某一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条件不允许或到了规定时间,人们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叫做“最后通牒效应”。

生活启示:

1998~1999年赛季,美国NBA球队的老板和球员围绕着新合约,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场劳资纠纷使NBA一度停办,球员和老板们谈判了将近6个月,彼此都损失了大笔金钱。最终资方下了最后通牒解决了冲突,才促使双方达成协议。

这体现了“最后通牒效应”。如果没有最后通牒,谁也不知道事情要拖到什么时候。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刘小姐是一名市场活动主管,独自负责公司的促销活动。她有这样的习惯:如果有五天时间来筹备活动,前四天她一定是心不在焉;只有到了第五天,期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地联络商场、备货、急聘促销员。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钟,她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让悬着的心放下。

学校里也有类似情况。如果老师在星期一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要求星期五之前交上来,同时强调最好尽快完成,那么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够收到的作业将寥寥无几,而星期五才是交作业的高峰,并且星期五基本可以收齐。可是如果布置作业时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来,即使不强调最好尽快完成,学生也大多能够如期交上作业。

拖沓是一种坏习惯,容易引起焦虑和内疚,是一种自我心理折磨。许多拖沓者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他们在重压下会表现得更为出色。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心理学家指出:“在压力下,人们的表现只会更差。”著名作家金庸就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产生的作品感到不满。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拖沓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恐惧。而驱除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迎向它,行动起来。尽早完成任务,才能脱离恐惧。

心理智慧:

为了使“最后通牒效应”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做事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这样就不至于在最后关头拼命地赶,既让自己紧张,又可能影响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