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20038500000022

第22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6)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熟记后就已开始,熟记后20分钟即已遗忘41.8%。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

2.经常复习

要记忆牢固,就必须注意经常复习。随着记忆的不断巩固,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步拉长。从时间安排上,最好做到:每天有复习,即当天课程一定要复习一次;每周有小结,即每周对当周学的课程要有个小结性复习;每章有总结,即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总结性复习,期中及期末考试则进行大复习。

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是靠经常复习来巩固记忆的。如马克思,他的知识极其丰富,掌握许多门外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较深人的研究。拉法格在谈到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时就曾说:“他有这样一个习惯,隔一些时间就要重读一次,他用笔记和书上做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本已.非常精确的记忆。”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分配对复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分为:集中复习,即将识记材料所需的时间集中使用,接连不断地反复识记材料;分散复习,即将识记材料的时间分散使用,识记、休息或其他活动交替进行。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如何安排呢?可由记忆材料的性质、数量及个人的知识水平、智力特点来决定。开始阶段间隔时间要短些,复习次数要多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步长些,识记次数可减少。此外,分散也有一定限度,并非愈分散愈好。

有一实验,比较分散学习的三种间隔时间组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间隔一天组平均需要复习4次就能达到熟记效果;间隔三天组平均需要复习6次;间隔七天组则平均需要复习7次。问隔时间过短也不利于记忆。有实验表明:间隔半小时,需要复习11次;间隔2小时,需要复习75次:而间隔10小时,则只需要复习5次就够了。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方法。

4.积极复习

复习可分为积极复习和消极重复。一次积极复习可胜过十次消极重复,而缺乏学习动机,重复次数再多也不能熟记。消极重复不能改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退步。如书写不按正确方法练习,字不仅写不好,而且会越写越固定化,纠正起来都十分困难。复习得当与否,关系到学习水平的提高或降低,所以必须认识到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5.多种形式复习

机械、单调地重复会使复习变得枯燥无味,并引起大脑神经的疲劳,大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多种复习形式。如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外语等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协同活动,采取听、读、写、说、译等方式复习;有的材料可以用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找例证,加深理解;有的课程如数学类可以将熟记公式与做习题相结合;语文类则可采用写纲要、概括中心思想与重点段落背诵相结合。

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可通过使用默读法、默写法、尝试回忆法、互相提问法、编写提纲法、制作图表法等来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时还应注意文理交叉,互补复习可提高效率。采取多样化的复习要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6.重点复习

对所学材料不应平均使用精力和时间盲目地复习一切内容,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清主次和难度大小,然后有计划、有重点的复习。

7.认真复习

例如,每篇新课学完以后,间隔一段时间便复习一次,而不能等考试前再“临时抱佛脚”。复习不仅仅是背几个字词,更多的是复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意图、语法、逻辑等。对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年龄,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同。随着年岁与社会经验的增长,对整篇文章乃至一个词句的理解也会更深刻、透彻。因此复习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许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应该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王宁是三年级的孩子,个子长得也高,俨然像个小大人。但是,他做作业却不认真、不细心。王宁完成作业的最后情景经常是这样的:匆匆忙忙地、飞快地将作业写完,不管对错,将铅笔往桌上一扔,像脱离魔鬼一样,迅速地离开书桌,跑向电视机前或奔向门外。书桌上,摊满了他的作业本、练习册、课本以及铅笔、橡皮。

通常是王宁的妈妈先将书桌整理清楚,将他的课本、铅笔盒等一一放人书包,然后再认真地将他的作业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用铅笔将错误的地方勾画出来,再将孩子叫回来改正。

对于妈妈指出的错误,王宁想都不想,也不问为什么错了,拿过来就改。时常,改过的作业还是错的。当他再被叫过来改错时,他就会不耐烦,大声嚷着问:“你说应该怎么做?”于是妈妈只好教他应该怎么做。对于王宁的上述情况,我们该怎么认识呢?

我们不能说王宁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写完”作业并不意味着作业的完成,事实上,对作业检查是作业完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项工作却由家长来承担了,孩子的任务似乎只是写作业,并不需要对作业的质量负责。

整理书包是谁的工作呢?在这里也成了父母的。那么,孩子在学校时,这些工作是由谁做呢?当然只能由孩子自己来做。为什么在家里就要由家长来承担呢?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谁呢?孩子的学习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是通过锻炼形成的。锻炼则意味着由孩子自己去承担学习活动.并明晰学习活动的目的、步骤以及要求等。这种锻炼机会最初应当由家长来提供,并提出恰当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

孩子对于自己能够胜任的学习活动,或者是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总是乐意承担,并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正是通过学习活动,孩子在学习能力、学习意志、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一名好学生。但是,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却打击了孩子成为一名好学生的积极性。父母的不正确做法有两种:

第一种,指责孩子检查作业不认真,整理书包不整齐。于是,替孩子完成这类工作。这种做法,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父母不是愿意做吗?

干脆由他们去做。逐渐的孩子就会将这些工作不再纳入自己的范围。

第二种,出于关心,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活动时间,主动代替孩子做这些工作。这种做法,没有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使他意识到这些工作是他分内的事儿。

无论哪种做法,最终结果是一致的,即造成孩子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的缺失,丧失了自主完成作业的信心和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呢,建议父母们按以下经验去做:

①提议孩子与父母一起检查作业。

②就某些作业问题让孩子说明是否正确,以及他自己的理由。

③对孩子作业中的错误,不要表达自己的修改意见,建议孩子自己重新思考。

④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检查作业。

至于整理书包,父母大可不必担心他会丢三落四。即使他可能忘了装一本书,或忘了装橡皮,也不会太影响他的学习。而且,经过一两次可能出现的“惩罚”,从此他会细心检查自己的每一样东西,对自己的事认真负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