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20043300000011

第11章 坐禅的调息(1)

养生呼吸的科学方法

呼吸与我们人类的身体机能关系重大,目前养生科学中使用的呼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腹式呼吸,一种称为逆呼吸。

常人的呼吸,大多不能完全发挥肺部的张缩功能,一般都是用肺的上部,肺的下部几乎完全用不着。因此,肺部不能完全发挥其吐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的作用。

而腹式呼吸要求一呼一吸都必须要达到下腹部。在腹式呼吸中,吸气时,空气进入肺部,充满了每一个肺泡,肺的底部舒张开来,压迫胸部横膈膜,使其下降。此时,胸部是空而松的,腹部是外凸的。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到上边,向上压迫肺部,使得肺底部的浊气全部排出体外。这样,肺部就被充分利用,从而提升了呼吸质量。

在这个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呼吸虽然依赖于肺部,而肺部的伸缩,却应该依靠下腹部和横膈膜的运动,这才达到锻炼的效果。我们不但在静坐时要用这样的呼吸方法,其实,在行、住、坐、卧的时候,也应该经常练习。

那么,腹式呼吸如何调节呢?

1.呼气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运动,胸内空间变得紧、窄,肺底的浊气就会被挤出。

2.吸气时,从鼻中慢慢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运动,腹部外凸。

3.呼气和吸气,要渐渐深而且长,每次都要达到下腹,使得腹部紧张、充实。有的人主张在吸气送入下腹后,应该停留几秒,这称之为“停息”。

4.呼吸渐渐轻细,出入的声音慢慢变小,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连自己都察觉不到,好像没有呼吸的状态一样。

5.当达到所谓的“没有呼吸”的状态时,则感觉不到呼气,也感觉不到吸气,虽然有呼吸器官,好像已经没用了,而气息仿佛从全身的毛孔出入。这种程度,就达到了腹式呼吸调息的最高境界。然而,初学者不要刻意去追求这种境界,应该听其自然。

我们再来看看逆呼吸。

逆呼吸也主张“呼吸要深、要细,要达到腹部”,都和腹式呼吸相同。但是,在这种呼吸方法中,腹部的张缩则完全相反,所以被称为“逆呼吸”。

逆呼吸的具体方法是:

1.呼气应该缓慢、绵长,脐下腹部膨胀,使得腹部饱满而坚挺。

2.脐下的气是满的,而胸部则空而松,横膈膜处于松弛状态。

3.吸气应该深、绵长,空气胀满之后,胸部自然膨胀,此时脐下的腹部应收缩。

4.肺部充满空气,下压,腹部同时收缩,上抵,此时,横膈膜上下受压。

5.胸部膨胀时,腹部虽然处于收缩状态,但并非空虚。无论是吸气、呼气,重心都应该时刻安定在脐下,使腹部充实.6.呼气、吸气,都应该静、细,以静坐时自己也听不到声音为准。

无论腹式呼吸还是逆呼吸,其目的都在于使横膈膜运动。而逆呼吸是人为使腹部张缩,反自然规则而行,使横膈膜的张弛程度更大,更容易运动。

无论是怎么呼吸,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让呼吸深细绵长,这在佛教的《小止观》中总结为四个字:“不涩不滑”、“令息微微然”,这样,“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

为什么深细绵长的呼吸能达到“众患不生”,科学上也有一定的解释。通常,横膈膜是不太活动的,所以我们通过自主运动,让它动起来,横膈膜收缩时,胸腔会扩大,松弛时,胸腔则会缩小。胸腔空间的变化,会有两种影响:

第一,肺部处于胸腔,胸腔扩大时,肺部舒张,新鲜空气进入得多,而胸腔缩小时,会压迫肺部使更多的浊气排出,客观上促进了肺部的气体交换质量。我们人体大约有3亿个肺泡,如果是浅、短的呼吸,很多肺泡并未能发挥作用,肺泡长期得不到锻炼,肺部功能也会下降。

第二,胸腔的变化,会作用到腹腔。在横膈膜上升下降运动中,会对腹腔的内脏进行物理性的“按摩”。我们知道,内脏的保养一般只能靠休息,而深长呼吸主动带动腹腔空间的变化,对腹腔中的一切组织都会带来最大的刺激。同时,腹腔中第一,肺部处于胸腔,胸腔扩大时,肺部舒张,新鲜空气进入得多,而胸腔缩小时,会压迫肺部使更多的浊气排出,客观上促进了肺部的气体交换质量。我们人体大约有3亿个肺泡,如果是浅、短的呼吸,很多肺泡并未能发挥作用,肺泡长期得不到锻炼,肺部功能也会下降。

第二,胸腔的变化,会作用到腹腔。在横膈膜上升下降运动中,会对腹腔的内脏进行物理性的“按摩”。我们知道,内脏的保养一般只能靠休息,而深长呼吸主动带动腹腔空间的变化,对腹腔中的一切组织都会带来最大的刺激。同时,腹腔中的体积变化会形成压力,会压迫静脉血快速返回心脏,提高腹部内脏血液循环的质量。

此外,现代医学发现,深长呼吸还有以下的健康功效:

1.会使自律神经的集合体——太阳神经丛等活性化,这样,腹部大动脉、小动脉会大量输送氧和葡萄糖,有助于治疗神经丛功能衰弱诸症,如神经衰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2.会促进胰脏的血流,促进胰岛素恢复正常分泌水平,这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降低。

3.对肝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对老年人来说,深长呼吸有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老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肺活量会减到50%~60%,心脏的搏击量减到正常人的500,/0左右,肾功能大约也下降50%左右,深长呼吸的增氧作用可能延续、增长寿命。

5.有利于情绪稳定,很多人都说发怒前深呼吸几次就可以缓解,这是因为深长呼吸可以产生复杂的生理神经反射机制,实验证明,呼吸频率从每分钟14~1 8次降低到7~9次或更少时,从呼吸描记曲线上可见波幅、频率减慢,这就是情绪稳定的曲线。

§§§第二节坐禅倡导的呼吸法则

以上所说的呼吸,都是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的,而在佛教文化中,对呼吸与生理健康的关系,还有自己的认识体系。

佛教将呼吸分为风、喘、气、息四相:

风相:鼻中出入之息有声音;

喘相:息虽然无声,但呼吸结滞不畅;

气相:息虽无声也很通畅,但呼吸所出入的气息不细微;息相:呼吸不但无声、出入通畅,而且气息很微细绵长,若有若无,不易被察觉。

在这四种呼吸现象中,前三种都是不协调的,佛教称之为“不调相”,“息相”则被称为“调相”。南北朝时期的天台智凯大师说,“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也就是说,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而“息相”不仅有助于入定、伏灭烦恼、发显般若智慧,还能使精神愉悦、身康、祛除疾病。

所以,所谓坐禅的“调息”,就是要将呼吸调整到“息相”的状态。平常人呼吸短促,气息也很粗,自己都可以听见,调整就是要使它从粗到细,从急到缓,从短到长,从浅到深。

那么,如何调整呢?

有两种方法:一是数息,二是随息。

数息就是数呼吸,一般从一数到十,只数出息不数人息。但有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爱睡觉的人适宜数出息,而心比较散乱、妄想多的人则要数入息。这在禅定里叫“数息观”。

等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微细时,自然就转成了随息。“随息观”,就是用意念看住自己的出息和入息,把意念和呼吸结合在而在佛教文化中,对呼吸与生理健康的关系,还有自己的认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