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妈妈说的没错,考试和平时一样吧。”
呱呱说:“也不一样。有好几个阿姨我都没见过,坐在一起看我们表演节目呢。我们班的宁宁在表演时尿裤子了。”
我问呱呱:“为什么呀?”
呱呱说:“他站在教室里没有动,最后老师说让他一会再表演,然后他就尿裤子了。”
我说:“宁宁最后考试了吗?”
呱呱说:“我没见到。”
呱呱的班主任看到我说,呱呱考试时表现很好,一点也不紧张,也没有闹着要爸爸妈妈。呱呱这样的表现才让我放心。我知道这是我让呱呱适应考试的开始。
呱呱上小学后,考试也随着多起来,而且这个时候的考试和幼儿园的又不一样。可是呱呱在考试前并没有不一样的意识。
记得呱呱拿回一年级初次考试的卷子回来让我签字时,呱呱只是说:“妈妈签字吧。”
我听呱呱口气不太对,我说:“呱呱,哪不舒服吗?”
呱呱摇摇头。我拿起呱呱的卷子一看,呱呱的数学和语文的分数都刚刚及格。我并没有责怪呱呱,因为这是升入小学的第一次考试,这之间有个过渡,可呱呱很明显很在乎,我猜测是不是有人批评他了。
我问:“呱呱,怎么了呢?和妈妈说说,好吗?是老师批评你了吗?’,呱呱用脚摩擦着地板,慢慢地说:“妈妈,我不喜欢一年级。”
我拉着呱呱的手,让他坐下。我说:“是因为考试吗?”
呱呱点点头,然后说:“我的分数一点也不好,班里好多同学都比我答得好。”
我说:“呱呱,这两份卷子你认真看了吗?”
呱呱说:“没有,老师说把错误的地方都改掉,然后重新再写一遍。"我说:“呱呱还记得幼儿园的考试吗?当时呱呱考得是最好的,连幼儿园的园长都夸你呢。你现在上了一年级了,老师想知道这段时间每个同学学得怎么样,所以就想考考大家。考完后,老师一看大家答的题,就知道哪些同学还没有学会这个,哪些同学已经学会了。这样,老师就清楚这个学期下来,大家都学到了什么,对不对呢?”
呱呱似乎明白了大道理,说:“哦,妈妈,那我这些错误的地方老师也看到了,是吗?”
我说:“是啊,可是老师打红叉的时候,想让你明白,你这个题目还没有理解彻底,是不是呢?”我把错误的地方指给呱呱看,呱呱脸红了,然后说:
“可这些上课的时候我都记住了。”
我说:“你看这个字,你这里多了一撇,是不是?”
呱呱看了看,说:“老师上课时就那样写的啊。”
我说:“咱们查字典吧。”呱呱拿来字典,我和呱呱一起找,呱呱在作业本上写了一遍,再对照着卷子一看,确实自己写错了。
我说:“妈妈今天和你一起对着卷子找出错误,以后的卷子都要你自己来看,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爸爸妈妈。”
呱呱点点头,几分钟后,呱呱似乎发现了什么,高兴地说:“妈妈,你看这几个都错了,是我写错了。”
我笑着对呱呱说:“对啊,你看,如果不考试,就不知道这些字你还不会写,对不对?”
呱呱说:“嗯。”
我问呱呱:“是不是考试也挺好的呢?”
呱呱说:“这样我就知道我哪些没学会了。”
这件事情后,呱呱没有为分数低而厌烦考试,也没有因为害怕考试结果而恐惧考试,因为他明白考试只是一个测试自己所学、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有的家长总说:“孩子平时成绩很好,怎么一到考试就不行了?”有的家长则希望孩子能在考试时超常发挥。
各个国家在人才选拔上,我想都离不开考试。因为考试虽然形式不同,但性质一样,希望挑选出需要的人才。而各种各样的考试,参与者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会考试的能力。而会考试的能力,源自平常的生活中。
呱呱平时的学习中,除了明白学习是自己需要处理的事情外,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而来,考试只是平时学习的一部分,只要以平常的学习态度对待就可以。即使考试结果出了差错,呱呱也会将其看做平常学习的差错,认真改错题,再返回去找到问题所在就可以。
呱呱在高二时,自己报名参加了市里的高中化学竞赛,直到考试结束,呱呱班主任告诉我呱呱得了高分,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说我不知道呱呱参加竞赛。
呱呱班主任说:“你们家长怎么连这么大的竞赛都不关心?其他学生都是家长给报的名。”
我说:“呱呱都高二了,自己该给自己做决定了。”
晚上我回去问起呱呱时,呱呱才说他就想测试一下自己化学的水平。
我说:“你们各种考试和竞赛应该还有,你们关注的比较多些,我和爸爸有自己的事情处理,没有时间来帮你选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像平常学习考试一样就行,别给自己太多压力。”
呱呱笑着说:“我没想过要拿名次,就想着测测化学学得怎么样。老师这么一说,反倒觉得以后要是考不好就给学校丢人了。”
我和先生都说:“考试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把考试和学校、父母联系起来。”
呱呱说:“好像长这么大,真没把考试想太多。”正因为这样,呱呱会考试,我也相信他有着不一般的考试能力。基于这样的经验,我想告诉更多家长们,与其让孩子考出好分数,不如让孩子拥有会考试的能力。
7.家庭教育不等于在家逼孩子学习课市
家是第二个教室
说起家庭教育我们都不陌生,可是很多家长们给出的答案却让我觉得家庭教育变了味道。在我的家长朋友圈子里,当我问起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时,大多的回答是这样的:
“提倡家庭教育,不就是让家长少忙些工作,多陪陪孩子吗?”一位爸爸这样说。
“我觉得家庭教育就是让家长多配合老师,让孩子利用在家里的时间多看看书,多学习。”一位妈妈这样说。
这两位家长的答案可以说是大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而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涵义要宽泛的多,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教育都称得上是家庭教育,甚至家庭其他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相处中的影响属于家庭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然而,很多家长却把家庭教育的范围缩小在“学习”方面,甚至从孩子刚生下来就开始在家里进行超前学习。
有一次,我去市里一位学者的家里做客。这位学者是某学科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上也是一把手,经常得到单位的褒奖。学者招待很热情地招待了我,并和我就一些教育孩子的问题聊了聊。她在言谈中提到,建议我多在以后的文章中提醒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多进行学习教育。
这位学者讲出她的经验之道,在孩子幼儿时期,她每天用两种语言对孩子进行交流。比如,吃饭时,她要用中英文给孩子讲一遍饭桌上的菜,然后她让孩子说,如果哪道菜,孩子没说上来。她会告诉孩子没有资格吃那道菜,直到孩子会说为止。为了强化孩子的记忆,她会在孩子的房间播放两种语言的儿歌。
我问:“孩子几岁时,你开始做这些专门的教育?”
她说:“我记得孩子会说话那会。事实上,他早在我肚子里时,我每天都用两种语言给他讲童话呢。”
我想这也是她的英语比较好,要是英语不好,岂不是要请专门的双语胎教专家来做这个工作?
正当我在想这个问题时,她说:“现在大家条件都很好,市场上也有很多光盘在卖。我觉得对孩子的学习教育越早越好,这样孩子一生下来就能熟悉这样的环境。”
我问:“现在孩子几岁了?”这位学者说她结婚生子较晚,孩子现在7岁,不过现在拥有的知识超过了11岁的孩子。
我说:“全是在家里学的吗?”
她说:“是的,我们在家里给孩子辅导,学校教育太慢,也太浪费时间。
我计划在孩子20岁时就让他上硕士、博士研究生。”
我说:“孩子会不会太吃力?”
学者平静地说:“现在吃力以后就不吃力了。在学校里学得都一样,唯有在家里不断学习,他才能不一样。我要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有所收获。”
这位学者的话里我只赞同一部分,而不同意她让孩子把家也当做学习的阵地,而且是学习书本的阵地。在学校,孩子需要认真听讲,到家里,孩子除了吃饭睡觉还要接着“学习”,注意我这里的学习不同于我之前提到的在社会上的学习,这里的学习是学习课本,大量的提高智商的课本。
这位学者说,她给孩子买来的书有很多种,更多的是海外和港澳的书,可是在这里的书本我找不到一本来自海外的经典文学著作,也找不到一本有趣的童话书,都是国外各个年级的教材。
没多久,这位学者说她没有时间再和我聊天了,她要为孩子讲一节英语课了。我说我能否听一听。她说孩子不习惯有陌生人在场。我也就告辞了。
当我出门时,我看到学者的孩子从房间里走出来,七岁的孩子看上去满身的“迂腐”,孩子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兴趣,径直走到他妈妈面前说要吃饭,而且说完后用英语再说一遍。当我说要告辞时,女学者只是朝我摆摆手,她的孩子似乎没有觉察到周围有人,只是低着头跟着妈妈在走。
我默默看着孩子和他的妈妈,离开了这个以“学习”为重的家庭。一路上,我在想,如果这位学者能把所拥有的智慧之道轻松、快乐地带给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快乐,我肯定大力支持,而且立即告诉我周围的朋友。可是,我在她孩子的身上没有发现这样的快乐,也没有发现因为学习知识而给孩子带来的聪慧。我不知道这样的家庭学习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如今,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学习上更突出,不断地为孩子提供条件、创造条件,比如买各式各样的电子辞典、请各门学科的辅导老师,把一切可能有助于孩子提高分数的方法、工具、人力都搬到家里。如此,家对孩子来说无非是另一个学习的场所。在这个场所,孩子面对的是“学习,再学习”。这样的家庭学习,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我承认,有不少孩子在家里接受了与众不同的教育,被国际知名大学录取,但关键是要先让孩子在精神上热爱生活与学习。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家庭教育,我想更多的是是希望家长能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家长的身教,也让家长关注除了学生分数之外的教育,比如与孩子一起做一次有意义的游戏、一次全家劳动,一次社区公益活动,等等。而这些,我们很缺乏,家庭教育似乎只剩下“学习课本”这一项,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不愿意回家。
家,对孩子来说是什么
家,不仅是为我们住宿休息的场所,更是我们精神和心灵得以慰藉的归宿。我们成人都渴望在家里能感受到温暖、快乐、幸福,而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回到家,看到爸爸妈妈的微笑,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温暖和爱。可是,我们有很多孩子却感觉不到这种温暖,他们只感觉在家里不舒服、不自在。
经常听到很多妈妈问:“孩子回到家怎么总是不爱说话?总是不想回家?家里不好吗?”在家长眼里,家里为孩子提供了各种更舒适的环境,孩子没有理由不喜欢家。
可孩子偏偏不喜欢爸爸妈妈给他们营造的那个家,房间里摆满了课本,刚踏进家门,爸爸妈妈会问:“考试得了多少分?”刚要玩会,爸爸妈妈会问:“作业写完了没?”就要睡觉,爸爸妈妈会问:“给你买的辅导书看了没有”
这就是在家里,到处看到和听到的。爸爸妈妈在家里,除了问学习,不过问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在家里的活动也只是与学习有关。在这样的家里,孩子感觉不到温暖,只是冷冷的“学习90我的一个老乡汪先生说他现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的学习提高上去,为此辛辛苦苦工作,为孩子请来各门功课的辅导老师。他的要求只有一个,让孩子在家里能安心学习。可他不知道孩子的心根本不在家里的课本上。我见过老乡的孩子,孩子很机灵,言谈中对计算机、电子科技很感兴趣,期望以后能进入IT行业。当我问起汪先生是否知道孩子的一些想法时,他说他不关心那些,只关心分数。
在汪先生看来,他会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似乎很简单的事情,可孩子却给他办不到。因为孩子在家里已经学课本学厌烦了,只不过不想让家长伤心而已。孩子在家里硬着头皮学习是为家长着想,可家长却一无所知。孩子想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可是爸爸妈妈却一手推开,“把学习的事情做好比什么都强”,家长推开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心和为家要付出的爱。慢慢地,家的事情和孩子没什么关系,而家长又用什么来期待孩子的心归来呢?
我们成人需要精神家园,孩子也需要,因为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也希望在家里能有温暖,有爱与欢笑,而不只是被逼地“学习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