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顶呱呱
20045600000029

第29章 爱孩子要懂得适时放手(1)

孩子终究有一天会长大,会过自己的生活。为了让他能独自行走,我放开手;为了能让他与人沟通流畅,我放开手;当孩子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我放开手,让他高飞。这一切只因我爱他。

1.孩子,你自己来

让孩子自己盛饭吧

有一次,同事邀我们全家去她家做客,先生有事情,我就带着呱呱去。

同事的孩子三岁半,呱呱那时已经五岁了。当我和呱呱到同事家时,发现他们全家人在吃饭。同事不好意思地说,孩子早上一直没吃饭。

我和呱呱就在客厅里看电视,不一会,同事过来对我不好意思地说,希望换个节目。原来我和呱呱在看《动物世界》,同事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

我给呱呱说明情况后,我们把频道换了过来。不到三分钟,就听到厨房里,同事和老公哄孩子吃饭的声音:“宝宝,妈妈再喂你一口,好不好?要不,爸爸吃一口,你也吃一口,来。…‘你看,爸爸吃得多香,你也吃一口吧。…‘让爸爸给你一会买汽车去,好不好?”就这样,我和呱呱在客厅足足等了一个小时,同事孩子的早饭还没有吃完。

快到中午了,同事才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家孩子太难伺候了,早饭拖到现在。”

我说:“孩子都三岁多了,一个人也可以吃饭了。”

“我们家孩子从小都是我喂饭,一天喂这孩子吃饭,我自己都累死了。”

同事无奈地说。

“那这也不是个办法啊。”我说。

“能有什么办法啊,我每天就想着怎么给他喂饭。”看着同事无奈的样子,我说:“要不让我试试?”

同事不放心地说:“快算了吧,这孩子从小就是我喂大的,一见到生人,估计一口都不吃了。”

坐在一旁的呱呱说:“阿姨,你让弟弟自己盛饭,他肯定吃。”

我和同事听了都笑了,呱呱说:“妈妈,你不是总是让我自己盛饭吗?”

同事说:“你这人也真是,不怕把孩子烫着?”

我说:“没事,孩子知道呢。”

呱呱说得没错,他在三岁时已经能给自己盛饭了。呱呱看到我在盛饭,就站在旁边看,我说:“呱呱,你来。”

呱呱模仿我盛饭的样子,一手拿着碗,一手用小勺一点点地盛。呱呱说:

“妈妈,米饭冒烟呢。”

我说:“这是热气。是不是很热?烫手吧。”

呱呱用手抓热气,却抓不住,“妈妈,热气跑哪里了?”

“你看看跑哪里了呢?”

呱呱看了看,说:“跑到天上去了。”说着,看到我要端菜,呱呱也要端,我说:“呱呱拿自己的小碗来盛菜吧。”呱呱说着拿起小勺往自己的往里盛菜,可是每次都是几根,即使这样,呱呱也很有收获。慢慢地,呱呱会使用筷子。

每次呱呱在饭桌上会说:“妈妈,我想吃那个。”我说:“自己来夹菜吧。”看到自己会盛饭、会夹菜,呱呱的饭量也逐日增多。就这样,呱呱吃饭不再需要我喂。

当然,在呱呱盛饭时,我在一旁看着他,不让他被烫着。这样几次后,一到吃饭时候,呱呱就抢着给我和先生也盛饭。

我说:“呱呱,真棒。不仅自己会盛饭,还想着爸爸妈妈。”

呱呱也有失误的时候,有时候会不小心把碗打碎,但我没有责备他,而是拿着碗给他示范动作,这样,才能做到端碗的时候,顾前顾后,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不被桌子碰到。

有一次,一位妈妈骄傲地说:“我从来没让孩子端过碗,洗过碗,让他们把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这位妈妈是用心良苦,可是试想,孩子终究要长大,终究要自己生存,即使以后请保姆用不着盛饭、洗碗,可是总应该让孩子具备最基本的吃饭能力吧。

因此,我要告诉家长们,不要天天围着孩子转,等着哪天你年纪大了,孩子还是离不开你,那么,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你没有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家长疼爱孩子,可是因为爱而不舍得让孩子动一动,不舍得让孩子自己来做事情,这种爱是危险的,因为它给孩子埋下了一种隐患,这种隐患会影响他的性格,也会影响他未来生活,甚至影响孩子的孩子。

以前有个邻居大妈,她从小疼爱儿子,平时和老公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都给孩子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孩子买,孩子到二十岁了,她都给孩子洗脚。她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疼,不舍得让孩子多动一下。可是当她儿子结婚后,儿媳妇家务活也不做,老太太看不下去就把儿子、儿媳妇的家务活全包了下来。老太太偶尔生病,干不了活,儿子、儿媳妇却说老太太不想干了再装病。这句话把老太太气得真生病了。老太太不理解,一辈子把爱给了孩子,可孩子到头来却怪她年老多病。多少邻居都指责大妈的儿子不孝,可大妈的儿子却若无其事,毫不动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证明:如果孩子们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而取得快乐,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因此,我极力建议爸爸妈妈们,多让孩子们自己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来做事情,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更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自立的能力,有独立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受外界的侵扰,越走越坚强。

陪孩子找回家的路

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抄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我立即抄下来给先生看,先生说很有道理。

为此,我们在和呱呱相处时就有意让呱呱有自己去做的意识。这不是我们的偷懒,也不是我们不爱孩子,而是我们只希望孩子能在成长中有自立的精神。

我在送呱呱上幼儿园的路上,就会和呱呱认识路上的标志。

“呱呱,你看这里有个超市,旁边还有个理发店,对不对?”我说。

呱呱看到了,然后说:“妈妈,那里有个面包店,妈妈给我买过这么大的面包呢。”看到呱呱对路上的标志很喜欢,我就说:“这是快到咱们家的路上的商店,对不对?再往前看,看看还有什么好看的牌子或者图案是你喜欢的呢?”

“妈妈,我喜欢那个木马。”说着,呱呱指给我看。原来是一家照相馆前放的木马。我说:“那是照相馆的叔叔放的,小伙伴们照相的时候就可以骑在那上面。”

“妈妈,我也可以骑吗?”呱呱问。

“可以啊,不过要等到放学时再来了,这会呱呱和妈妈要先去幼儿园,好不好?”我和呱呱商量了一下。呱呱点点头。我对呱呱说:“从家里到这里,我们路过了好多商店,对不对?一会还要过两个人行横道,我们就能到幼儿园了。”

呱呱说:“妈妈,人行横道是什么呀?”

我指给呱呱看,然后说:“这是人行横道,过马路,我们就走人行横道。

你看,红灯亮的时候就站在开头那里,对面是绿灯的时候才能走。”

呱呱问:“妈妈,一会我们就从白线上踩过去,是吗?”

“是的。”

呱呱第一天上学,一路上的各种事物,他都很好奇,一边问,一边想,等到幼儿园门口时,我说:“呱呱,还记得咱们家在哪里吗?”

呱呱想了想,摇摇头。

我说:“没关系,放学后,我们从幼儿园回家,还记得你刚才说过要骑木马呢。”

呱呱说:“妈妈,我想起来了,还有人行横道。”

我笑了笑,摸着呱呱的头,说:“放学后,妈妈带你去骑木马,然后回家。”

就这样,呱呱在每天的上学路上,有意识地记住家的路线。

呱呱上大班时,我问呱呱:“妈妈不去送你,你能找到幼儿园吗?”呱呱肯定地说:“能。”我说:“那从幼儿园能找到咱们家吗?”呱呱说:“能。”

我说:“路线都记住了?”呱呱比划着说:“顺着这边的路一直走,然后拐弯,走两个人行横道就到了。”

我听了后放心了。就这样,呱呱记住了家的路线,也在路上认识了不少的标志。

等到呱呱上一年级后,我们就让他把附近的街道和家里的门牌号记住,这样,不认得路,问问别人就能找到。呱呱说他肯定能找到自己家,就是把眼睛蒙上也能找到。让呱呱自幼就记住家的路线,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想让他以后独自出门时,有意识地学会观察周围。呱呱高二时到青岛参加夏令营,来回路上都是坐大巴车,同伴们都玩,他则坐在最前排看路线。

回来还告诉我,他以后带我和爸爸去玩就不用请导游了。、正是从认识家的路线开始,呱呱每次到陌生地方都能很快记住路线,同伴们问他怎么路线记得这么快。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有认路的天赋。其实,他只是在小时候路上多看了会风景而已。

在生活中,呱呱但凡有机会自己出去旅行,我们都不阻止。因为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在慢慢长大,他要在长大的过程中感受太多太多的风景。而这些,我们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人都代替不了孩子。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说自己是“路痴”,在城市里生活了好几年了,可就是不敢自己出门。“不敢”是因为担心自己出了家门,找不到回家的路线。

她说有一次出去会朋友,结果坐车坐到半路才发现坐反方向了。急忙下车却又不知道该迈哪只脚,往哪个方向走。等到最后见到朋友时已经过了晌午,她自己也饿得晕头转向。

不能识别方向,不记得怎么走,可以问问路人,问一个不行,可以问两个,可是这个女孩说她根本“不敢”问,担心陌生人是坏人,担心陌生人故意指错路。我说:“路上总有交警吧。可以问问警察。”女孩笑着说,不认识路就不认识吧,反正也没关系,只要有家里人静E就可以。

我说:“万一有一天就你一个人生活呢。”女孩笑着说:“找个能随叫对到的老公就可以了。”

女孩并不是自身有缺陷,或者生理有问题,而是她从小依赖家长习惯了,也是父母让她依赖习惯了。人总要长大,也总要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当那个时候,等着任何人陪着走路,我想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爸爸妈妈总是充满爱意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接你,原地不要动。”孩子很听话,总是在等着爸爸妈妈的到来。呱呱每次从外地回家,到车站时,除非行李太多,一个人拿不了,他才会给我们打电话,否则他不让我们去接。

他说自己一个人能找到家,为何要浪费爸爸妈妈的时间和精力?

有一次,呱呱从车站回来,打电话说好十几分钟就回来,可是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人影。我有些着急。先生很冷静地说:“没事,有事孩子就会打电话的。”等到呱呱回来了,他说路上有点事情耽误了。原来,和他同坐一个车厢的一个女孩落了手机,告诉爸爸在哪里等她,可是到约定地点才发现爸爸没来。女孩蹲在那里一直哭。呱呱陪着女孩帮忙找她爸爸。二十几分钟过去了,她爸爸才来。原来路上有些堵车,他给女孩打电话没有人接。

女孩生气地数落爸爸,而爸爸擦着汗还给女儿道歉。

呱呱说:“早知道这个女孩那么凶对她爸爸,就不帮她了……这么大人了,找不到爸爸就蹲在路边大哭……”

呱呱说完这事情就决定以后不帮这样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样的同龄人太幼稚,太不值得帮。呱呱说是这样说,但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很感慨。孩子幼小时,有爸爸妈妈大翅膀在护着,可是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保护不了时,孩子的翅膀能长起来吗?像这两个女孩,难道一辈子只做爸爸妈妈手中的公主吗?当有了孩子后,怎么哺育下一代呢?可能我想得太多了,而我确实很为这些孩子担忧。如果你正在护着自己的孩子,那么也请试试,让孩子试着自己飞一次吧。

我记得在龙应台的《野火集》里,她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女学生因为同伴脚受伤,两人不知所措哭泣的事情。龙应台说两个女孩已经二十岁了,可是他们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只有五岁。这个事例已经很早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应台女士就已经提出过,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还是这样。

孩子们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只知道流着泪说想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们,醒醒吧,不要等到孩子三十岁了,还在哭着对你说,“爸爸我不知道怎么回家,妈妈,我饿了,不知道怎么吃饭。”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与其说是锻炼孩子,不如说是在锻炼家长的承受力。我说承受什么。她笑着说,没几个家长放手的,心脏受不了。

那我讲一个真事吧,看是家长的心脏受不了,还是孩子的心更难受。

一个妈妈打来电话对我说,她没让孩子参加班里的春游活动,孩子一星期都不和她说话。原来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植物,就组织全班同学周末到植物园郊游,既是班里的一次春游活动,也是一次学习机会。并且告诉同学们回家带上自己的“干粮”,到时候全班同学进行“野炊”。孩子一回来就高兴地给妈妈说,可是妈妈却不答应,说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去过郊外,路途遥远,坐车会特别累,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尤其是在草地上吃饭,太不卫生了,就不让孩子去。她还怕孩子周末悄悄溜走,就一天都看着孩子。

等到周一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在回忆“野炊”的趣事,而孩子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发呆。放学回家后,孩子一句话都不说。一个星期都不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