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
20047500000027

第27章 悟空的成佛之本

悟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就足“精进”。“精进”就足克服苦难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唐僧是一个凡人,面对漫长的取经旅途,如果没有悟空的鼓励和督促,很难想象唐僧能够“到达智慧彼岸”。悟空的精神激励,在西行旅途中几乎随处可见,信手拈来:

……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

……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马道:“徒弟,今宵何处安身也?”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三藏道:“在家人怎么?出家人怎么?”行者道:“在家人,这时候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觉;我等出家人,哪里能够!便是要戴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险峻,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不然,却不累倒我也?”行者道:“趁月光再走一程,到有人家之所再住。”师徒们没奈何,只得相随行者往前。

前面又见一座高山峻岭。三藏心惊,问道:“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是必小心!”行者笑道:“师父这话,也不像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自古道:山不碍路,路自通山。何以言有路无路?”

从上面文字来看,悟空更像是唐僧的老师或者朋友。悟空教授唐僧的是“精进”这门课程。没有悟空的鞭策,唐僧能不能走完漫长艰险的西天旅途就是个问号了。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段落: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悟空这里是在提醒唐僧,不要被外境所纷扰,时时提起精神用心修行,念念都放在寻找内心佛性上。

……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

……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啊!我——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这两段文字里,意思就更加明显了:唐僧继续前行的勇气,至少有部分是来自悟空。悟空俨然成了唐僧继续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悟空的成佛之本

《西游记》也借悟空之口,对悟空的“精进”态度做出了赞赏:“……行者跳将起来道:‘师父,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既然悟空代表精进的品行,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工作由悟空完成,就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悟空曾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为天地不容。戴罪修行,他的修行难度比普通人一定大许多。悟空最终也能证道成佛,功德圆满,悟空的成佛之本就是——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