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以德服人,动手前先问猴子为什么不懂好歹,屡次作恶,孙猴子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猴子说:能者为王,我的本事比他大,我还是海归,应当我来做玉皇大帝,他早点儿退休,让我做了,我就不闹了。
佛祖呵呵冷笑说:猴子你吃了多少疯药呀,你刚有多少年的修行,玉帝自幼修行,苦历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是十二万九千岁,你算算,他熬了多少年,才坐上这个玉皇大帝的位子。你是妖猴出身,初出江湖,没有玉帝宽容,你早遭了毒手。猴子听完并不感恩,说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轮也该轮到我了,让他退休,把位置让给我,一切好说,否则我要让公司上下鸡犬不宁。猴子接下来又犯了年轻人的另一个错误: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结果与佛祖斗法,被佛祖压到了五行山下,事业和人生的路算是走到了尽头。
玉帝封号全称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吴承恩费劲巴拉地给玉帝起了个比阿拉伯人名字还长的字号,就是告诉你别忽视了玉帝仁慈的美德,从悟空的犯上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心性宽广、心地厚道,懂得忍让、顾全大局的玉帝,相比心性狭隘、自私自利的猴子,不禁让人感慨一声:都是做神仙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玉帝给年轻的悟空上了他出道以来的第一课:仁慈和宽容。《西游记》写到这里时,孙悟空其实真的没什么正面色彩:凭借个人本领,为了一己私利,破坏世界的秩序,制造天地的混乱。搞不懂为什么《西游记》会被理解为对悟空反叛的歌颂,至少我们看到吴承恩对孙悟空所持的批评态度。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就是《西游记》对孙悟空反叛行为的审判结果。虽然悟空的被压是被老佛亲手执行的,但悟空终究是被自己的名利心压倒了。尊重社会秩序,尊重天地自然的规律,这就是《西游记》要告诉我们的。
孙猴子犯的是和许多刚出道的人一样的错误:恃才傲物,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团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五行山下的彻夜难眠,让悟空觉悟:真正的强大和自在,不是征服别人,而是征服自己、征服内心。等到悟空明白了这个道理,重新获得机会,已经是五百年以后了。
悟空逃学记
——《西游记》的一条暗线
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时,经过认真思考,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决定:放弃妖精本行,修行成佛。
离了五行山,悟空立即加入了西行成佛研修班,成了一名和尚。只是班主任唐僧教学语言哕嗦乏味,让悟空经常烦躁,加上悟空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还没有完成从妖精思维向和尚思维的转换,因此注定悟空的学习生涯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师徒二人走出了大唐边界不远,就遇到了拦路的强盗。唐僧老师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说话了。悟空高兴,心想买卖来了,扶起唐僧说:“老师放心,没事,这些都是给我们送衣服、盘缠的,不是外人。”唐僧说:“悟空,你怎么这么年轻就耳背呀,人家让我们留下马匹、行李,你怎么还想要人家的东西呀?”悟空说:“老师你就在这坐着,看学生我和他们PK一下。”唐僧老师关怀学生,叹气说:“双拳难敌四手,好汉不抵群虎。他那里六个人,你这么小的个子,进公园才给你买半票,你怎么和人家打呀。”
悟空不和老师哕嗦,也想在老师面前卖弄,走到强盗堆里,任凭强盗刀枪在头上乱砍。不慌不忙从耳朵里扯出绣花针,迎风晃动,变成了碗口粗细的铁棒。强盗开始还笑:这和尚出家前是扎针灸的医生,我们也没病,拿针做什么,马上笑就变成了惊恐。没容得跑,全被悟空的大棍打死。
唐僧看到瞬间发生的惨案,十分震惊,就以此为案例,对悟空现场教学,因为语言过于冗长,现压缩整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强盗罪不该死,应当由政府依法处理。
2.做和尚要平和高尚,尊重所有的生命,蝼蚁、飞蛾的生命都要爱惜,何况是人。
3.崇尚暴力,会使人走向灭亡。悟空如果在城市杀了人,老师就得一起坐牢。
唐僧当时的话虽很长,但是层次清楚,分别对悟空在法制意识、生命关爱、提倡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悟空同学还是不懂,提问道:“老师,你要是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呀,所以我没错呀。”这句话暴露了悟空同学最大的问题:悟空还是停留在妖精思维上,停留在以德报德、以冤报冤的因果报应里,停留在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思想层面上。他不懂和尚的真义:和尚为了他人的生命,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利于他人和社会,这正是唐僧放弃自己在小乘佛法中的成就,放弃自己已有的地位,去西天求取大乘佛教经典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道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让悟空明白的,悟空已经做了千年的妖精,需要时间来逐步接受和改变。所以唐僧和悟空接下来的辩白是激烈而无效的。悟空按捺不住,妖精的性情又发作了,又犯了大闹天宫时目无尊长的毛病,把简易的课桌踢倒,把书本一扔,说了声“学我不上了”,身体一纵,驾着云就跑了。唐僧在后面追着喊他:“悟空,你就是走,也得和教导主任说一声……”眼看悟空没了踪影,唐僧正不知所措,一抬眼看见教导主任观音菩萨正站在身后……
菩萨静静地听完唐僧的讲述,一边安抚唐僧老师,一边拿出一顶漂亮的帽子,交给失落的唐僧老师,并且耳提面命,教授了唐僧老师尊师绝学——紧箍咒,看着唐僧老师走远后,又腾身而起……
悟空飞在云里,翻跟头打把势,玩够了之后,就去东海水晶宫找老朋友龙王。
话说进了龙王的龙宫,老朋友见面寒暄。几杯香茶过后,悟空的眼睛盯着墙上挂的一幅工笔画不动了,问:“老龙,这是什么画?”看着自己几分钟前刚刚挂好的道具产生了作用,龙王心里暗笑,说:“这幅画叫圯桥三进履。”悟空问:“怎么个三进履呀?”龙王就把黄石公怎么三次扔鞋考验张良,张良怎么毕恭毕敬地捡鞋,最后得到真传,成就事业的故事讲给猴子听。悟空从小好学,尤其爱听故事,看悟空听得入神,龙王又用话敲打悟空:“你悟空要是不听唐僧的教诲,学佛培训班毕不了业,你还是妖精呀,成不了正果呀,怎么做成功的人士呀。”悟空听了,低头想心事,不说话了。龙王抬手看看表,心想唐僧还等着呢,你得快点走呀,又说:“大圣呀,你得赶紧拿主意呀,你再不回去,那边把你开除了,你就再回不去了呀。”
悟空这时候其实还没想好,看老龙催得急,只好说:“好吧,我还是回去上课吧。”离开了龙宫,驾着云往回慢慢地溜达。
猛抬头,正遇着菩萨立在面前,问悟空:“你怎么不在课堂上课,跑到云彩上面做什么?”悟空本来想编个瞎话,说是趁课间休息出来放松。转念一想,菩萨是什么人呀,什么她不知道呀,我还是别抖机灵了。如实跟菩萨说了事情原委,最后表态说:“我就是闪了我老师一下,这就回去上课。”
菩萨心里觉得好笑,你还闪唐僧,一会唐僧就闪你一个大的,嘴上催促:“赶紧回去,别耽误了今天的课程。”
悟空见菩萨没有怪罪,赶紧加快速度往回赶。还在半空里,就看见唐僧老师一个人在路边百无聊赖地坐着,十分孤单。悟空想,没有一个学生的老师,真是一种失败呀!走上前搭讪说:“老师,怎么还坐着呀,我们上路吧。”唐僧心说:我怎么还坐着,难道你不知道吗!我得等你呀。唐僧问悟空去哪里了。悟空把前后经历一说,唐僧有点不高兴了:“悟空呀,我才说了你几句,你就走了。你这有能耐的,能跑到东海喝茶,我这没能力的,只能在这里挨饿。你这么做心里过意得去吗!”悟空听了也觉得理亏,直想找地缝钻进去,就打岔说:“老师,我还是给你买份盒饭去吧。”唐僧说:“不用了,咱们书箱子里有素食汉堡,你给我拿过来。”
悟空翻开书箱子,取出了素食汉堡。又看见几本破书问,夹着顶金光闪闪的花帽,就问:“这也是你从唐朝带过来的吗?是什么牌子的呀?”唐僧顺嘴编了瞎话,说那是高科技产品,带上那个帽子,不用念书,自然就有学问;不用念经,睡着了说梦话自己就念经了。悟空听了,赶紧把帽子往自己头上戴,回头央求唐僧:“好老师,你把它给我吧。”话说猴子有个毛病,就是喜欢穿别人的衣服,这里有原因:因为悟空是石猴变的,从小没爹没妈,就没穿过衣服。后来求道漂洋过海,到了南瞻部洲,看见别人都穿衣服,就装鬼吓唬人,把那个吓瘫了跑不动的人按住,扒了衣服自己穿上,算是第一次穿衣服,从此穿别人衣服就成了瘾。前几天认了唐僧当师父,出了五行山,当晚借宿在陈老汉家,唐僧沐浴的时候,悟空在边上看见唐僧脱下来的内衣好看,顺手给自己穿上了。唐僧看见他都穿上了,只好说:“你要是不嫌弃,你就穿吧,算是老师对你的贴身关怀。”悟空哪儿知道呀,现在老师又要对他的脑袋关怀了。
悟空戴着帽子正美呢,唐僧开始念上紧箍咒了。等悟空明白了,一切已晚。悟空想打死唐僧,唐僧赶紧嘴里念念有词,悟空手不能举,脚不能立,知道着了道了,才说:“老师,我不敢打你了,你告诉我谁给你的这套东西呀。”
唐僧说:“悟空呀,你这么明白的一个人,还用问吗,只能有一个人呀!你自己想吧。”悟空思量:我逃学的事情,就我和唐僧老师知道呀,唐僧要是告我,也只能找他的上级主管,那么知道此事的第三个人,一定是她了!再回忆这一路的事情,到龙宫——看画——路遇菩萨——金箍,心下大白,终于知道这一系列活动的总设计师是谁了。于是怒气冲冲地提棍子又要走。唐僧拦住说:“你怎么刚回来又要逃课呀,你老这样,我这学期的课程可完不成了呀。”悟空说:“来得及,我到南海打了菩萨,再回来上课。”唐僧说:“你要是打了菩萨,回来就不是上课了,就是该打我了!你也不想想,她教我的咒语,她能不会念吗,肯定是念得比我还熟,你去找她,不是送死去吗?”
悟空听了,心想:唐僧的思路比我清楚呀,我现在连唐僧都惹不了,到了菩萨那里滋事,再把我压到山下……悟空越想越怕,脚底下已经动不了了。思索好久,悟空最后拿定了主意。转身跪在唐僧面前:“老师呀,我从此甘心认您为师了,绝对不逃学了,我也不敢惹您了,就是您没事情做的时候念念经,唱唱歌,要不嚼块口香糖,千万别念那个紧箍咒就好了。”
悟空从那天起,才死心塌地,认认真真地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西游记》如同《红楼梦》一样,也讲究草蛇纸线,千里伏脉,需要仔细研读,抽丝拔茧。就像这段悟空逃学记,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就不能发现吴承恩没有明确写出但是给出暗示的情节,就不能看到观音菩萨隐形的手所做的神奇的安排。
相比唐僧的说教,菩萨对悟空的管教就充满了智慧,代表着佛菩萨因人施教、变通方便的特点,体现了菩萨对悟空的一片慈悲之心。
《西游记》的一条明线,是唐僧取经成佛所经历的磨难。但是最终都是成佛,难道悟空就没有磨难吗?当然是有,没有就不合乎情理:哪里有坐享其成的佛呀!《西游记》的一条暗线,就是悟空所经受的磨难。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文字里面,看到悟空皈依佛道后内心的挣扎、反抗。我们要看懂《西游记》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悟空在西天取经旅途上,不是简单地降妖除魔,他也要做内心的磨炼。内心的修行其实没有区别,只不过唐僧是从人到佛,悟空是从妖精到佛,所以唐僧的内心活动容易描写,而悟空的内心活动不容易、或者不方便描写,所以作者只有用春秋笔法,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证悟。
你或许要问,妖精能成佛吗?这样讲不合逻辑呀!能,怎么不能!如果你读过《法华经》,就会知道,里面讲小龙女八岁成佛,那么悟空为什么不能成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佛也是一样呀。